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魏晋南朝“言不尽意”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10 20:49
  “言不尽意”始终贯穿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也贯穿在中国整个古典的审美历程之中。叶维廉认为中国传统美感视镜自古就有超脱分析性和逻辑性的特点,这最早来源于道家美学。魏晋南朝时期是玄学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哲学思想发展的高峰时期,汤用彤认为“玄学的方法论即是言意之辨”。魏晋南朝时期关于言意关系的观点流派主要有“言尽意”论、“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言不尽意”是一种美学追求,同时也是从“言意关系”这一哲学辩题中衍生出来的,其成立具有一定的哲学依据。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言与意的差别和错位本身造成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一定程度的困顿;另一方面,语言作为一种逻辑性的符号也限制了诗的表达。这一时期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哲学方面高度繁荣,其主要的活动主体都是士大夫群体,而特定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如政治高压、门阀制度、名教瓦解和玄学繁荣等等,都推动了士大夫的思想艺术活动和倾向性。在道家、玄学和禅宗文化的影响下,士大夫主体的精神追求从入世转变为出世。魏晋南朝时期关于“言不尽意”的实践,有陶渊明的“任自然”诗学实践和人格实践和谢灵运的山水诗风转向实践。“言不尽意”在这一时期和一些玄...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及价值
    二 重要文献及观点综述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魏晋南朝“言不尽意”的渊源与发展
    第一节 “言不尽意”的理论内涵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
    第三节 政治格局的变迁与士大夫的政治诉求
    第四节 玄学影响下士大夫主体的精神转向
第二章 “言不尽意”在魏晋南朝的实践
    第一节 陶渊明诗的“自然”与“张力”
    第二节 谢灵运的山水诗艺术转向
    第三节 以顾恺之“形神”论为主的魏晋文人画论
    第四节 《文心雕龙》中的“言不尽意”观
第三章 魏晋南朝“言不尽意”的域外影响
    第一节 唐诗意境论和海外汉学家
    第二节 埃兹拉·庞德和二十世纪美国文学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41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41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d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