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社会活力探赜

发布时间:2024-06-16 07:30
  本论文从探讨社会活力问题的提出与理论渊源入手,对社会活力的定义、构成、源泉、主要特征、社会活力的状况以及社会活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激发社会活力,特别是当前中国社会活力的主要途径。 社会活力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现象,指一定社会系统的各个要素在相互作用中所发挥的有利于该社会机体发展的多种功能的有机综合,它体现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之中。社会活力的最终源泉在于人的活力即人的活动的自主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也是社会系统活力强弱的最高尺度。 社会活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活力的高度活跃和不断增强,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标志。在现时代,激发社会活力成为实现现代化重要的条件之一,对后发展国家尤其如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就是一个通过社会体制的全面改革,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潜能,增强社会活力的过程。当前,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内涵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激发社会活力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社会活力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的主要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社会活力问题”的提出、理论基础与理论渊源
    2.1 “社会活力”问题的提出与理论基础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活力”思想
        2.2.1 马克思的“社会活力”思想
        2.2.2 列宁的“社会活力”思想
    2.3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社会活力”思想
        2.3.1 毛泽东的“社会活力”思想
        2.3.2 邓小平的“社会活力”思想
        2.3.3 江泽民的“社会活力”思想
    2.4 十六大以来党的“社会活力”思想的新发展
3 什么是“社会活力”
    3.1 “社会活力”的哲学内涵
    3.2 社会活力的构成和源泉
        3.2.1 社会活力的构成
        3.2.2 社会活力的源泉
    3.3 社会活力的主要特征
        3.3.1 社会活力具有内源性
        3.3.2 社会活力具有整体协调性
        3.3.3 社会活力具有开放性
        3.3.4 社会活力具有多样性
        3.3.5 社会活力具有创造性
    3.4 社会活力的状况是性质和水平的统一
        3.4.1 社会活力的性质
        3.4.2 社会活力的水平
        3.4.3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有着两种不同社会活力状况的社会
    3.5 社会活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5.1 社会活力状况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状况的综合体现
        3.5.2 社会活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3.5.3 社会活力的高度活跃和不断增强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性和重要标志
4 现时代激发我国社会活力的途径
    4.1 以人为本,激发社会主体活力
    4.2 加强制度建设,激发制度活力
        4.2.1 制度是影响社会活力焕发的中心环节
        4.2.2 建设制度文明,激发中国制度活力
    4.3 加强文化建设,激发文化活力
        4.3.1 社会文化精神制约着社会活力的强弱
        4.3.2 建设先进文化,激发中国文化活力
    4.4 加强社会建设,激发社会建设活力
        4.4.1 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教育发展
        4.4.2 发展科学技术,增强科技创新活力
        4.4.3 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社会公平
        4.4.4 构建社会流动新机制,增强社会流动性
        4.4.5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
结语 激发社会活力,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本文编号:39950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995080.html

上一篇:浅谈庄子性情观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5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