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乔尔·科威尔生态革命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11 19:37
  当今世界正处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历史交汇点,资本主义冒进的经济发展形式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乔尔·科威尔作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肩负着挽救自然与守护人类的双重使命,为此提出生态革命的理论观点。科威尔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逻辑的剖析,否定其在生态维度的可持续性,在生产与抵抗两种因素的“合奏”中,预设出生态社会主义的革命蓝图。本文对科威尔生态革命思想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唤醒人类对自然内在价值的尊重,还为后发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参考。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了选题背景、意义以及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总结归纳,明确生态革命思想的学术价值。第二章,介绍科威尔生态思想的形成背景,工业化的迅速发展,造成经济、政治及生态领域的异化,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下,孕育出生态革命的思想萌芽。第三章,以科威尔思想特有的革命性作为切入点,按照动因——主体——路径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述。首先是资本的反生态本性为革命提供不竭动力,其次是跨阶级革命主体的有力支撑,最后是完整替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政党构建策略,印证了生态革命的可行性。第四章,辩证评价生态革命思想的影响,肯定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价值,同时也批判...

【文章页数】:7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科威尔生态革命思想的形成
    2.1 科威尔生态革命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工业化发展与全球生态危机
        2.1.2 西方新社会运动兴起
        2.1.3 绿色政党的发展历程
    2.2 科威尔生态革命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2.2.2 米斯、席瓦的生态女权主义
        2.2.3 奥康纳的生态哲学
        2.2.4 近代自然哲学
        2.2.5 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
    2.3 科威尔生态革命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
        2.3.1 资本制度生产潜力稳固——以博帕尔工厂为例
        2.3.2 政治势力阻碍改革进路
        2.3.3 资本主义文化的错误导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科威尔生态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生态革命动因论
        3.1.1 资本的反生态本性
        3.1.2 经济改革主义的“漂绿”本质
        3.1.3 实存生态哲学的内在缺陷
    3.2 生态革命主体论
        3.2.1 公众生态意识的批判式重建
        3.2.2 “跨阶级”发掘社会革命力量
    3.3 生态革命路径论
        3.3.1 基于使用价值的社会价值观
        3.3.2 生态为中心的社会生产方式
        3.3.3 生态社会主义民主政党构建
        3.3.4 劳动者自由联合的实现
    3.4 生态革命性质论
        3.4.1 反资本主义的革命
        3.4.2 新社会主义的革命
        3.4.3 国际范围的生态革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科威尔生态革命思想的评析
    4.1 科威尔生态革命思想的理论价值
        4.1.1 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4.1.2 开拓反资本主义革命的新维度
        4.1.3 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革命蓝图
    4.2 科威尔生态革命思想的实践价值
        4.2.1 将生态建设视为一场革命
        4.2.2 规避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陷阱
        4.2.3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态优势
    4.3 科威尔生态革命思想的局限
        4.3.1 片面批判不同社会制度的现实形态
        4.3.2 淡化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两大矛盾
        4.3.3 对生态革命的预想存在乌托邦色彩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416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8416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3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