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荀子之“礼”的哲学诠释

发布时间:2024-03-06 05:07
  先秦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社会的大变革决定了文化的大变革。所以,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的黄金时期,百家争鸣,各持一说。各派的思想,所关注的中心问题都是治世问题,但所思考的角度不同。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诸子以消弭“礼崩乐坏”的混乱、安定社会的秩序为主要的出发点,纷纷提出见解和方法。先秦诸子都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即礼乐是否仍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如何建立新的的社会秩序?儒家之外的各学派,基本上对礼乐持否定、贬低的态度,只有儒家仍然肯定周初亲亲尊尊的礼乐精神与意义。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家大师,同样重视自古以来礼的精神和意义。他认为礼是唯一有效的内圣外王之道,內可化人之情性,外可作为立国之本、治国之道。荀子礼论大体上继承着孔子的传统,但荀子认为礼不是根植于人的内在心性,而是外在的客观规范,其思想呈现出鲜明的理智主义特色。而且荀子扩大了礼的范围,发挥了儒家从孔孟以来礼论的最大广度与限度,其礼论的多彩与丰富,无疑为当时提出了稳定社会的新思路。 荀子学说的基源问题是如何构建一客观的礼乐的和谐世界。荀子思想理论都是以这个问题为根源。从这个基源问题出发,本文首先分析了荀子礼论的思想渊源与时代背景,...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荀子礼论的思想渊源与时代背景
    一 荀子礼论的思想渊源
        (一) 周公之“制礼作乐”
        (二) 孔子之“以仁释礼”
        (三) 战国时期礼学的发展
    二 荀子礼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三章 荀子之“礼”的价值根源
    一 “天行有常”的天道观
        (一) 从“天行有常”到天人相分
        (二) 天人相参
    二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人性论
        (一) 荀子对人性的界定
        (二) 对“性恶”的论证
        (三) 化性起伪
    三 礼义之道的历史依据——礼义之统
        (一) 荀子思想的理智主义特征
        (二) “礼义之统”
        (三) 关于先王(圣人)制礼的问题
第四章 荀子之“礼”的内涵
    一 政治之礼
        (一) 礼为治国之道
        (二) 礼为政治制度
    二 道德、习俗之礼
        (一) 道德之礼
        (二) 习俗之礼
第五章 荀子之“礼”的功用
    一 以礼定分
    二 礼与节欲、养欲
第六章 如何知“礼”
     一 知礼的基础:心的认知性与礼的可知性
    二 知礼的方法:“虚壹而静”
    三 知礼的途径:“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本文编号:39205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920594.html

上一篇:伽利略实验—数学方法的哲学探究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1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