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孟子忍性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08 05:07
  “忍”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在人们认知里的重要成果,“忍”具有本土性、根源性、综合性。忍文化共存于儒释道体系里,儒家的“忍”体现在以“仁”为中心;道家主张“知足、不争、寡欲”;佛教思想提倡化解人生苦难,需要涅桀解脱,达到空的最高境界。而孟子以独到的忍性观处之,坚忍其性,使不违仁。为此他高扬“仁义”的大旗重新解释仁义,提出不忍是仁的发端,而后将不忍扩充存养发展到忍,对当今社会有很重要的价值意义。孟子讨论“忍性”是想要为人们指出成仁成圣的途径,同时孟子忍性思想也极大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容。孟子的忍性思想中论“仁”,讲“亲亲”,谈“仁民”,论“爱物”。他曾明确指出,“仁”是人们一切活动的根本、事情成败的保障。大至得天下、小至保四体,无不如此。孟子主张性善,仁义礼智生于心,即本于性。任其性,即以仁为己任。现在的人普遍认为忍就是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某些方面进行克制,权衡忍与不忍无非关乎欲望与私心;而孟子忍性观始于善仁的根源,体现士人阶层的坚韧其心,坚忍其性,同时从情感与理智角度都行得通。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关于忍性的研究
        (二)关于孟子忍性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目标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忍和忍性的涵义
    一、忍的涵义
        (一)忍的注释
        (二)忍的本意与界定
    二、孟子的忍性的涵义
        (一)忍性的注释
        (二)孟子的忍性的内涵
第二章 孟子的忍与不忍
    一、孟子的忍
        (一)忍什么
        (二)为何忍
        (三)如何忍
        (四)忍之度
    二、孟子的不忍
        (一)不忍什么
        (二)为何不忍
        (三)不忍的途径
        (四)不忍的限度
第三章 孟子的忍与不忍的辩证关系
    一、不忍发展到忍
        (一)不忍蕴含成仁的能力
        (二)忍为求之有道,得之有命
    二、忍与不忍的内在联系
        (一)忍与不忍是一体两面
        (二)忍是独善其身,不忍是兼济天下
第四章 孟子忍性思想的特征
    一、忍性具有主体性
        (一)忍性的主体
        (二)忍性的动力
        (三)忍性的原则
    二、忍性的客观性
        (一)忍性须尽人事听天命
        (二)忍性的形成受外界因素影响
    三、忍的自觉能动性
        (一)忍性内求于心
        (二)忍性是人格变化的优选方向
第五章 孟子忍性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忍性教人要注重善的内修
        (一)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
        (二)严于自律,砥砺身心的道德自觉
    二、忍性教于人体悟善的归宿
        (一)有所不为,达其所为
        (二)爱人者,人恒爱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本文编号:3948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3948526.html

上一篇:《孔子家语》校勘辨析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f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