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范式转换视阈下的严复天演哲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6 21:10

  本文关键词:范式转换视阈下的严复天演哲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范式转换的视阈下,严复的天演哲学以通变的范式对斯宾塞、赫胥黎哲学二元对立范式进行了取代,同时通变范式不仅仅是在“天演”概念建构中的特定应用,它还在严复哲学的天人关系和群己关系中有着鲜明体现。这种视野是以西方现代性为基础的现代性叙事模式所无法带给我们的。由五四运动绵延至今的西方现代性叙事模式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具有局限性,应当回到以严复为主要代表的渐进派中西会通文化视野之中,以会通而与时俱进的思路理解当下多元共存的世界。回顾既往的严复研究,无论西学至上还是扬中斥西的研究思路都存在二元对立的缺陷,难以把握严复思想的复杂性,只有中西会通的研究思路才能全面反映严复的思想特色。斯宾塞与赫胥黎的Evolution哲学构成了严复天演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以斯宾塞为代表的社会进化论者将“Evolution”一词首次运用于宇宙与人类社会领域并赋予其一种“宇宙进步体系”的含义;赫胥黎在《进化论与伦理学》中则否定该词的“进步”内涵并对其进行了蕴含神学原罪论痕迹的阐释,二者对Evolution一词的相反理解使得他们具有相异乃至相反的理论取向。不过,斯宾塞与赫胥黎共享了同样的二元对立范式,这种对立表现为Evolution进程与人类伦理进程的内在冲突,非此即彼、静止不变的思维方式使得二者均无法解决自身哲学中的深刻冲突,因而都具有理论局限性。严复在天演哲学建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工作就是用发源于《易》的通变范式取代了斯宾塞与赫胥黎的二元对立范式。通变范式寓于“天演”概念的建构之中,严复用“自然之机、必至之势”来形容“天演”,其中“自然之机”是从否定角度的言说;而“必至之势”则是肯定角度的言说,二者的共存体现了中西哲学话语模式的融合,是严复中西会通思想的体现,而其深层支撑,则是“道通为一”的理论预设,这是通变之“通”。翕辟成变是“天演”一词的核心内涵,它是“天演”相反相成变易模式的内在逻辑,是通变之变。“通”与“变”是一体两面的,“通”侧重于描述事物之间静态的联系;“变”则强调事物之间动态的相互转化。通变范式也蕴于天演哲学的天人关系与群己关系中。“由私而慈,由慈而仁”的论述将无情的天行与有情的人治沟通起来,成为天与人的契合点,为天人合一提供了理论可能;天行与人治方向相反,但缺一不可,二者的互动是阴阳相生、相反相成的,这是作为动态过程的天人合一的内在逻辑,也是“通变”范式在天人关系中的体现。群与己的统一寓于自营之中,个体的自利是“己”的出发点,同时对自营之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也使得人类形成集群,自营也是“群”的人性基础,群与己各有其内在价值,不可偏废,同时存在内在的关联,这是群己之“通”;严复的群己平衡是动态的平衡,它并不意味着群与己永远同等重要,而是在因时、因势制宜中对群己进行权变的选择,这为严复的哲学提供了历史与实践的理论指向,是群己之“变”。通变范式为天演哲学的天人关系、群己关系提供了思维模式。
【关键词】:范式 二元对立 通变 天演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25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22
  •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10-15
  • (一)近代中国文化交流的三种观念10-11
  • (二)革命派现代性叙事模式的当下困境11-13
  • (三)渐进派文化观的价值重估13-14
  • (四)中西会通视野下严复哲学的研究价值14-15
  •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15-19
  • (一)五四运动之前的严复研究15
  • (二)西学至上的视阈15-16
  • (三)扬中斥西的视阈16-17
  • (四)中西交融的视阈17-19
  • 三、“范式”与“转换”的内涵19-22
  • (一)“范式”的内涵19-20
  • (二)“转换”的内涵20-22
  • 第一章 斯宾塞与赫胥黎的二元对立范式22-30
  • 一、Evolution的两种表述22-24
  • (一)斯宾塞的表述:线性进化的宇宙、社会进程22-24
  • (二) 赫胥黎的表述:循环往复的自然法则24
  • 二、两种表述的范式:二元对立24-30
  • (一)斯宾塞的二元对立范式25-26
  • (二)赫胥黎的二元对立范式26-30
  • 第二章 范式转换:从二元对立到通变30-42
  • 一、范式转换的动力30-33
  • (一)严复哲学的二重取向30-31
  • (二)二重取向视野中的二元对立哲学范式31-33
  • 二、天演哲学的核心范式:通变33-42
  • (一)道通为一33-38
  • (二)翕辟成变38-42
  • 第三章 通变之用:天人合一与群己平衡42-52
  • 一、天人合一42-46
  • (一)天人合一的概念逻辑:天人相通42-44
  • (二)天人合一的互动逻辑:阴阳相生44-46
  • 二、群己平衡46-52
  • (一)群与己的价值辨析47-49
  • (二)群己平衡的通变范式49-52
  • 结语52-54
  • 参考文献54-60
  • 后记60-6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2-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南;变化齐一——中国文论“通变”观的哲理辨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9期

2 田辰山;中国的互系性思维:通变[J];文史哲;2002年04期

3 戴阿宝;“通变”辨义[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唐辉;易学视野中的刘勰文学通变观[J];云梦学刊;2005年05期

5 刘学照;;一部求实、创新、通变的力作——《索我理想之中华——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评介[J];史林;2005年06期

6 吴海清;;形而上世界与历史世界的统一——释刘勰的通变观[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钟文华;;文学通变发展论[J];天中学刊;2006年01期

8 詹冬华;刘德旭;;时间悖论的和解——有关“通变”的一种理解[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孙蓉蓉;;刘勰的文学“通变”思想新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陈昕炜;;望今制奇,参古定法———从《通变》看“继承”与“革新”的文学观[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秀美;;反思《文心雕龙》“文体通变观”之近现代学者的问题视域[A];文心雕龙研究第九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唐文霖;通变电器配件:提升配套能力 做强做大企业[N];玉溪日报;2011年

2 唐文霖;创新让“通变”插上腾飞的翅膀[N];玉溪日报;2008年

3 水天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通变”:现代中国美术的核心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通宣;依靠创新把企业做大做强[N];玉溪日报;2011年

5 山东,,二○○○级研修班 王法保;正确对待习摹、感悟、通变[N];中国艺术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唐文霖;通变电器:搭建发展平台让员工开心工作[N];玉溪日报;2010年

7 匡妙妙;文情可见 博观通变[N];安徽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夏娜;通变电器:创新促发展[N];玉溪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吴清华;古今通变 天人合一[N];安徽经济报;2012年

10 顾如铭 ( 江苏, 97级研篆班);临书·感悟·通变[N];中国艺术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娉;李东阳的书法理论与创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赛子豪;范式转换视阈下的严复天演哲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3 陈U嗢

本文编号:427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27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9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