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及其价值

发布时间:2017-06-07 18:21

  本文关键词:论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及其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三代核心人物,霍耐特提出了著名的承认理论,承认理论是社会批判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可是人类自身的处境却更加复杂和混乱。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于西方的启蒙思想提出了质疑,他们一直保持着对于工业文明,工具理性和工业意识形态的批判和反思。哈贝马斯提出了“晚期资本主义”概念,试图重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后期又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划分,试图将这两个领域统一起来。沿着这样的思路,霍耐特肩负自己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领导人的学术使命,展开了自己的承认理论研究,加入到当代政治哲学的讨论中,面对后资本主义时期的复杂社会状况,承认理论为如何实现个体人格的完整,主体间的共识以及解决个体与共同体的矛盾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伦理模式。本文主要探讨了当代社会批判理论家霍耐特的承认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内容、承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以及承认理论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了承认理论的一些困境。霍耐特继承了黑格尔“为承认而斗争”的思想,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承认形式(爱、法权、团结)。三种承认形式带给主体的是自信、自尊和自豪的心理体验。对应于承认的三种形式有三种蔑视的形式,强暴、侮辱和剥夺权利。三种蔑视形式则摧毁了这些心理体验。蔑视的心理体验是主体进行社会反抗的道德动机。为争取承认而进行的斗争在个体与共同体的交互体验中不断的推动个体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霍耐特的承认理论正是在这样的道德斗争辩证逻辑下形成的。同时,为了针对现实的社会问题,霍耐特将承认理论进一步进行扩展,把正义,自由和权利等问题纳入到承认理论的框架内,形成一个涵盖了社会诊断理论,道德理论和正义理论等多个领域的实践哲学理论。但是承认理论具有一定的困境,他并没有将经济(利益)纳入理论视域,单纯的道德斗争逻辑不足以解释全部的社会冲突问题。针对承认理论的这种“物”的缺失,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参考。能否在社会冲突问题上,实现“经济”与“道德”维度更好的结合,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霍耐特 承认 斗争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516.5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0.1 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0.1.1 国内研究现状9-10
  • 0.1.2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0.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1-12
  • 0.2 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12-13
  • 1 霍耐特承认理论的思想资源13-18
  • 1.1 黑格尔耶拿时期承认理论的辩证结构13-14
  • 1.2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启发14-15
  • 1.3 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承与批判15-18
  • 2 霍耐特承认理论的主要内容18-28
  • 2.1 承认理论的多重面相18-20
  • 2.1.1 承认概念的内涵扩展18-19
  • 2.1.2 承认理论转向的可能性19
  • 2.1.3 承认理论的正义论转向19-20
  • 2.2 三种不同的承认模式20-24
  • 2.2.1 作为情感依附的“爱”20-21
  • 2.2.2 作为权利赋予的“法权”21-22
  • 2.2.3 作为共同价值的“团结”22-24
  • 2.3 蔑视的社会动力学24-28
  • 2.3.1 社会冲突的不同模式24-25
  • 2.3.2 承认与蔑视25-26
  • 2.3.3 蔑视与反抗26-28
  • 3 霍耐特承认理论评析28-37
  • 3.1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社会冲突机制28-31
  • 3.1.1 劳动范式的基础地位28-30
  • 3.1.2 “阶级斗争”理论中的道德动机的变化30-31
  • 3.2 霍耐特的社会冲突机制评析31-34
  • 3.2.1 承认理论下的社会进步机制31-32
  • 3.2.2 “经济”与“道德”互补的可能性32-34
  • 3.3 霍耐特承认理论的意义34-37
  • 3.3.1 对当代政治哲学及中国社会实践的意义34-35
  • 3.3.2 承认理论的困境35-37
  • 结束语37-38
  • 参考文献38-42
  • 致谢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林;福柯与法兰克福学派审美功能观比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赵勇;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国之旅——从一篇被人遗忘的“序言”说起[J];书屋;2004年03期

3 黄仕军;法兰克福学派以及文明论研究的新视野——评王凤才《批判与重建——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李欧;;流亡的智者们——法兰克福学派速写[J];世界文化;2008年11期

5 霍耐特;王才勇;;法兰克福学派与中国——“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致辞[J];现代哲学;2009年01期

6 ;《为个性自由而斗争——法兰克福学派社会历史理论评述》一书简介[J];现代哲学;2009年04期

7 吴振华;;法兰克福学派与马克思主义[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谷宇;;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批判性[J];社会科学家;2012年07期

9 李菊霞;王埃亮;;法兰克福学派对过度消费的文化反思[J];兰州学刊;2013年02期

10 薄珏;;法兰克福学派自然异化理论探析[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郑召利;;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哲学本质的理解和阐发[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鲍金;;发现意义:大众文化再阐释——兼评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3 陈立旭;;重估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尤战生;;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高鸿钧;;通过民主和法治获得解放——读《在事实与规范之间》[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混合的法律文化[C];2007年

6 张一兵;;后人学·无调哲学·否定的辩证法——阿多尔诺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后现代转折”[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7 范晓丽;;从“启蒙辩证法”到“为承认而斗争”———谈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转向与哲学基础嬗变的双重逻辑[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大学哲学系 仰海峰;法兰克福学派启蒙思想的困境与超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编译 黎文;二战中的法兰克福学派[N];文汇报;2013年

3 程继田;当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的力作[N];文艺报;2005年

4 黄一芳(作者单位: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传播批判理论(中)[N];中华新闻报;2000年

5 ;法兰克福学派及其代表人物[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6 [德]阿克塞尔·霍耐特 王才勇 译;法兰克福学派在亚洲的接受史及影响[N];文汇报;2008年

7 ;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转型[N];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黄一芳;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传播批判理论(下)[N];中华新闻报;2000年

9 周穗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旗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批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李青宜;全面的危机[N];学习时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叶晓璐;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D];复旦大学;2005年

3 陈士部;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历史逻辑[D];扬州大学;2008年

4 陈蓓洁;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7年

5 赵琰;霍耐特“承认理论”探究[D];华侨大学;2011年

6 施立峻;审美批判与理性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秀丽;法兰克福学派启蒙思想理论困境与超越[D];黑龙江大学;2015年

2 徐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探析[D];安徽大学;2016年

3 刘倩;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4 金丽娜;论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及其价值[D];辽宁大学;2016年

5 张丁方;霍耐特承认理论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6 曹西萍;对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的思考[D];兰州大学;2008年

7 王丽群;法兰克福学派心理机制批判的理论及当代启示[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陈振芳;法兰克福学派“人化的自然”观[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董晓飞;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伦理思想[D];贵州大学;2009年

10 徐小雯;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评析[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论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及其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9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29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0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