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丁晏易学思想初探

发布时间:2017-06-26 22:03

  本文关键词:丁晏易学思想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丁晏是有清代有名的经学大家。他性嗜典籍,勤奋好学,九经熟记于心,在易学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他继承宋代易学大家程颐的治《易》理路,融合象数、义理为一体,摒除所谓汉易、宋易门户之见,走上了融贯汉宋的治学道路。一方面,他重视考据与训诂,在阐发《易》义的过程中博取前人成果,采用各家注疏,对《周易》基本问题进行了详细有力的论证。另一方面,他强调“象”的地位和作用,借“象”来开掘《周易》中的义理,构建出自己独具特色的易学体系,表达出经世优裕的明道济世关怀。概而言之,丁晏既继承了汉代象数易学,又发展了宋代义理易学,成为所处时代中不可多得的能够融贯汉宋的易学家。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对丁晏的易学思想展开研究:引言简要介绍了丁晏其人其著、易学思想的价值,并大致梳理了学界关于其易学思想的研究成果,呈现出目前丁晏易学研究的基本现状,同时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介绍了丁晏的平事略及易学研究进路。丁晏生活于清代晚期。晚清时期,清政府统治日趋腐朽,国内农民起义爆发,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内忧外患接踵而至。丁晏身处亘古未有的动荡时局,秉持忧患意识,以匡扶济世为己任,以学术为治道途径,以期唤醒国人的自觉,挽救不断下滑的世运和渐趋僵化的学风。他早年治《易》勤于考据,对汉易颇为推宗;后期治《易》,突破了汉学的藩篱,重视义理之学,走上了融贯汉宋的治《易》道路。第二章是对丁晏易学基本观的研究。首先,对于《周易》卦爻辞的作者问题,丁晏经过考证认为,《周易》成书于上古,卦辞由文王所作,爻辞周公所作。其次,关于《周易》经文分上、下二篇的问题,丁晏通过较为严密的论述,得出文王分经上下篇的结论。再次,关于孔子与“十翼”的关系问题,丁晏认为“十翼”为孔子所作乃盖棺定论,没有必要再滋生怀疑。最后,关于《周易》一书的性质,丁晏引用杨雄的观点,认为《周易》在本质上乃是一部“象类”之书。第三章介绍了丁晏崇尚汉易的易象学与训诂学。丁晏把卦象视为概念符号,通过“比物连类”的思维方式,并综合运用归纳、分析、类比等手段,“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将《周易》中具有共相的象归于一类。他以“八卦取象”为基础,兼采汉易之法,运用旁通、互体、之正等方法对卦象进行解释,体现了他对汉象数易学的关注。同时,他作《周易解故》,详细考察《周易》经文音义、句读等,以期确保《周易》文本的精当性,体现了他对汉代训诂学的重视。第四章是对丁晏义理思想的集中阐释。咸丰时期,经学的主流逐渐呈现为汉宋兼采。丁晏继承了程子本于《十翼》的“明理之学”,以儒家的思想观点解读《周易》,并针对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提出了一系列协调君臣关系的政治主张。第五章是对丁晏易学经世思想的阐述。道光末年,在统治者高压政策下,下层民众反抗情绪激烈,社会矛盾日趋加深。丁晏有感于动荡不安的时局,秉持忧患之心,通过对《周易》的解释,从礼、法、德三个方面阐发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以期挽救时弊,拯救世道人心。最后,结语部分将丁晏的易学特点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兼采并蓄,二是归于实用,并对其易学研究的不足之处给予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丁晏 象类 义理 经世致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2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引言11-15
  • 一、选题意义11
  • 二、研究现状11-15
  • 第一章 生平事略及治《易》进路15-20
  • 一、社会历史背景与学术文化风气15-16
  • 二、生平事略16-18
  • 三、易学研究进路18-20
  • 第二章 基本易学观点20-26
  • 一、“四圣”作《易》20-23
  • 二、《易》乃“象类”之书23-26
  • 第三章 崇尚汉易的易象学与训诂学26-32
  • 一、“比类”的思维方式26-27
  • 二、以《易传》为基础、兼采汉易取象之法27-29
  • 三、继承乾嘉传统,著《解故》以言训诂29-32
  • 第四章 “述程子之《传》”以达“明理之学”32-37
  • 一、《程传》本《十翼》“以明圣人之道”32-34
  • 二、以儒解《易》34-37
  • 第五章 易学经世致用思想37-52
  • 一、以“礼”解《易》,阐发以“礼”治国思想37-44
  • 二、以“法”解《易》,寻求以“法”安邦之道44-48
  • 三、法圣贤明君,求“大同之道”48-52
  • 结语52-56
  • 参考文献56-59
  • 致谢59-62
  • 附件6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强;;“主宾之辨”与朱熹的认识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李涛;;天人之际,由宇宙论到伦理学——从《近思录》看宋代理学道体观念的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3 葛信来;;北宋时期的洛阳士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李亚东;聂民玉;;“以德润身,诚意慎独”——“慎独”及其现实意义[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吴学国;佛教唯识思想与儒家心学本体论[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6 张树俊;;韩贞的扁舟林聚与他的教育艺术[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金生杨;;《太玄》研究史浅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刘邯生;;浅析《周易》所蕴涵的人文思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邹建锋;;康斋与白沙学术思想比较分析[J];船山学刊;2009年01期

10 姚文永;宋晓伶;;“自得”和“宗旨”——《明儒学案》一个重要的编撰方法与原则[J];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龚颖;;《学

本文编号:487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87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2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