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7 06:14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它是现实生活和哲学理论的动态和静态的良性循环,是客观规律深层化研究的生长基点。当代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阶段,如何进行哲学的大众化,需要用动态的、发展的、实证的方法进行理论出路的探寻。要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研究,首先要理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基本内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基本内涵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具有批判性、实践性、时代性、彻底性的基本内涵。然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我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和利益关系的变化已然成为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客观事实。人与社会、人与资本、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边缘化和自我放逐、虚拟技术、教科书体系的三大困境: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自我意识的丧失、理论智慧被隐藏、实践张力降低、“泛意识形态”等多重问题。二是互联网虚拟技术在方便人生活的同时,也提出了虚拟和现实的新问题,即虚拟技术对哲学物质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导地位、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人本身造成了巨大冲击的问题。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存在的不确定和不完全属性,以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问题需要进一步审视和考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如何拨开现实的迷雾,真正实现大众视野融合成为了本文论证的重点。谈哲学的本性必须特指某一种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一哲学本性正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根据之一。首先是用批判性思维、用问题意识解决中国问题;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保持其他学术性包容魄力,形成学科间对话,在自我异化间实现扬弃,在极端中保持张弛有度。既要保存西方哲学的理性,又要包涵中国哲学的文风,实现三股合力相稳固的多方平衡结构,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综合创新。再次,大学校园是先进知识传授的重要场域,只有紧抓青年学生这一群体,使之真正掌握并且践行实践智慧,才能将学理性阐释从象牙塔的高空中抛入人间,最终实现哲学通达。最后,通过对当下网络传播的特点分析,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也可以迎头而上,从网络中激流勇进,实现自为活动向自觉行动的转化,创建未来中国文化自信。
【关键词】: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众化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一、选题缘由9
  • 二、研究综述9-11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研究10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研究10-11
  •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迫切性研究11
  •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路径研究11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1-13
  •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12
  • (二)本文的创新点12-13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基本涵义13-17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13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13-15
  • (一)批判性内涵13-14
  • (二)实践性内涵14
  • (三)时代性内涵14-15
  • (四)彻底性内涵15
  •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涵义15-17
  • 第二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17-25
  • 一、边缘化亦或是自我放逐17-20
  • (一)哲学张力削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17
  • (二)“泛意识形态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17-19
  • (三)与时代脱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19-20
  • 二、虚拟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20-22
  • (一)对传统哲学的物质观的冲击21
  • (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导地位的冲击21-22
  • (三)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冲击22
  • (四)对人本身的冲击22
  •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追问22-25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23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关系23-25
  • 第三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出路研究25-37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质的回归25-27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25-26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意识26-27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建构27-29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27-28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28-29
  •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地位29
  • 三、高校教学体系的转变29-31
  • (一)教科书体系的新探索29-30
  • (二)高校教学方法的转变30-31
  • 四、网络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31-37
  • (一)互联网的基本特点解析32-33
  • (二)网络时代,带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发展的新机遇33-35
  • (三)双刃剑——来自网络的挑战35-37
  • 结论37-39
  • 参考文献39-41
  • 致谢41-4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3-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燕;刘娜;刘粉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J];青春岁月;2014年03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洁;;20世纪50年代京剧史探微[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2 钟立秋;;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思考[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2011年)[C];2011年

3 刘丹;栗晓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思考[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马建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N];光明日报;2012年

2 中央编译局研究员 季正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的系统阐释[N];光明日报;2014年

3 张晓林;以理论的魅力吸引人[N];人民日报;2009年

4 中央党校教授 徐平;打造现代文明的价值支柱[N];人民日报;2007年

5 《光明日报》理论部 《学术月刊》编辑部;2010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N];光明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侯波;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和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2 侯莉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3 赵兰敏;网络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4 马明;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87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4887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8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