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义之义—仁性与利欲双重框架下儒家义德之内涵、工夫及价值浅探

发布时间:2017-07-02 04:15

  本文关键词:义之义—仁性与利欲双重框架下儒家义德之内涵、工夫及价值浅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旨在对儒家伦理的重要概念——义进行一番解析。从道德情感上看,儒家的仁与礼分别代表主动和被动两个极端,仁之为善是至善本性的自动自发,礼之为善是出于利欲的外在强制。义则为介于二者之间:一方面义近于礼而高于礼,表现为不仅能“明理”,且能将此理念内化于心而形成对是非善恶爱憎分明的价值观,即所谓羞恶的情怀;另一方面义通于仁而不及仁,表现为义之行善虽也是发乎仁性,但并非完全自动自发而是需要外在条件的触发,多表现为一种感恩的情怀和责任感。义的上述几种道德情感本质上体现的皆是一种“非盗”和“反求诸己”的原则。从道德心性论的角度看,仁义礼从本质上说皆是仁性起用的表现。其层次化差别体现在内外两个方面。对外而言,仁性作用范围及于身者为礼,及于家者为义,及于国者为仁(关于“家”、“国”的定义参见正文);对内而言,仁性畅行无碍为仁,仁性受欲习障碍但能实现自我克制为义,仁性不敌欲习、必须引入外在强制方能去恶向善为礼。从道德工夫的角度看,儒家虽以仁为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但“成仁”之法却在于义。故《大学》八目以诚意(诚意为义之内涵)为修身之首,而格致古来的两类不同解释一类为仁一类为礼,其“由格致到诚意”的原理实质上即分别为“由仁而义”和“由礼而义”。从经世价值的角度看,义契合于一般社会大众的境界,在政治领域内能发挥切实而有效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人伦等领域内,义不仅体现着一种公平合理的原则而且从长远看代表着一种符合人们根本利益的行为模式——即不仅是“有理”的,而且是“有利”的。
【关键词】: 非盗 小我大我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2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引言6-7
  • 1. 义之道德情感及行为倾向7-15
  • 1.1 义之参照语境——仁与礼7-8
  • 1.1.1 仁7
  • 1.1.2 礼7-8
  • 1.2 义之道德情感8-12
  • 1.2.1 义近于礼而高于礼——循理、羞恶8-9
  • 1.2.2 义通于仁而不及仁——感恩、责任感9-10
  • 1.2.3 从义利关系看义之本质原则——非盗和反求诸己10-12
  • 1.3 仁义礼在道德境界上的层次之别12-15
  • 2. 仁义礼的心性解析和概念结构15-23
  • 2.1 仁性起用及仁界大小15-16
  • 2.2 四端层次结构16-17
  • 2.3 从礼之自爱看仁之本质17-19
  • 2.3.1 仁欲之别17-18
  • 2.3.2 仁之“同异”18-19
  • 2.4 儒家仁义礼的层次结构和泛道德概念19-23
  • 2.4.1 仁义礼的层次结构19-21
  • 2.4.2 仁义礼的泛道德概念21-23
  • 3. 义之道德工夫论23-29
  • 3.1 儒家治学工夫在义23
  • 3.2 从《大学》八目内涵看义之道德工夫的两种实现方式——先天治学和后天治学23-29
  • 3.2.1 从诚意内涵看义中大我和小我之间的两种互动23-25
  • 3.2.2 格致内涵的两类不同解读——后天治学与先天治学25-27
  • 3.2.3 先天治学和后天治学的境界比较与过渡衔接27-29
  • 4. 义于政治中的经世价值29-35
  • 4.1 政治中的仁义礼29
  • 4.2 政治的实质工夫——以礼修义29-32
  • 4.2.1 义之于经济30-31
  • 4.2.2 义之于人伦31-32
  • 4.4 义之于改革、民主与法制32-35
  • 4.4.1 义与改革32-33
  • 4.4.2 义在人情和公理之间的平衡33-34
  • 4.4.3 义的民主与专制之辨34-35
  • 结语35-36
  • 参考文献36-37
  • 后记37-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启智;儒家义利观新诠[J];东岳论丛;1993年06期

2 金尚理,陈代波;从神道到人道——谈礼在原始宗教阶段的演化及其对早期民族精神的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李孺义;道德形而上学的价值主体——先秦儒家“仁义”论[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黄杨;羊文化与善、义、美的原始内涵[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本文关键词:义之义—仁性与利欲双重框架下儒家义德之内涵、工夫及价值浅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8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508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4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