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西方哲学智慧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6-06-03 13:05

  本文关键词:西方哲学智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方哲学智慧心得体会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之所在,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之中,对于人采取了“二分”,即分为身体和灵魂。

我们平常都说人有内在美和外在美,相反也有内在丑和外在丑。在哲学当中体现了对于身体和灵魂的评价。

我们都喜欢这样一种人,长的好看,心肠又好。我们都讨厌这样意中人,长的丑陋,心肠毒辣。从人的平等上来说这是对人的一种歧视。圣经里有说过,你在什么地方论断人,就等于在什么地方定自己的罪。其实以上说的两种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很难遇见的,可以称之为“极品”。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人都是美与丑的混合体,没有人可以称之为绝对的美,也没有人可以称之为绝对的丑。身体的美不能代表灵魂之美,身体的丑不能说明灵魂的丑。

古希腊哲学都认为人的灵魂不朽,不难想到,灵魂在人中所占的地位。没有哪一方的观点会认为身体不朽的。我不得不这样形容人的组成:人的灵魂像人操作机器一样操作着身体,说白了,身体在人的地位中就成了一种工具,就像我们出门骑的车或者开的车一样。

不难想象,人的美在哪里?我个人就觉得了,在于灵魂之美。不能否定,身体之美是上帝赐予的礼物,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值得珍贵。但道德的的修养更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上帝赐予的身体之美只是限制在一定的时间段里,不会永恒,有存在修复性。从空间上说,两辆车,一辆很破,一辆很新。新车在嘲讽着破车,可是有一天,破车经过汽车美容中心,出来后,也有了新车的华丽。人的身体也便有这种可修复性。但是从时间上说,这种可修复性便失效了,没有人不会变老,美丽会一天天从身体上流失。这就是身体之美吗?身体之美不会存在于人的一生,只是一个时间段,很短的时间段。

再看人的另部分,灵魂。人性之美就在于灵魂之美,也就是内在之美。上帝赋予了我们身体,给了我们最初的纯净的灵魂。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吸收点什么,德行的培养尤为重要。灵魂的美与丑,关系到人的一生。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就是在锻炼着死亡。简单的说就是减少灵魂对身体的控制,勿为恶。灵魂的美在于德性的培养,德性的善在于适度。认识自己,凡事勿过度。

2.

对于哲学我有一种莫名的喜爱,这种喜爱应该是从思考开始的。我常常在想的一些问题,在践行的一些人生的准则,都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当我开始思考我自己以及和我相关的整个世界的时候,我获得了一种感知的力量,它想一股活水带给我内心安宁,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温润的灵魂。下面的文字是我在思考思考本身,包括它的状态以及方式,哲学的价值以及知识的属性时候写下的,正如我所言,我的内心是充满力量的。

当我思考的时候

当我走过快乐而单纯的童年,把一个小小的种子种下我的心中的时候,当我学会用一种审慎的眼光去看待我以及我所存在的世界的时候,当我阅读西方的经典从那些缕缕的书香中探求人生之道的时候,我被一种东西所深深吸引并为之着迷,它便是思考。对于我来说,审慎而赋有创造性的思考是我们存在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的人生从空洞走向饱满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思考中的人生是建立在肉体的孱弱之上的艰难跋涉。精神之独立,思考之崇高,正是在于人可以在平凡而乏味的世俗之中获得超感验的力量,在我看来,思考着的人生富有闪光的价值,它能够从普通而简单的事物中抽象出理性化的哲理,能在最为纷繁的世界抓住一丝本质性的东西,并能拨开所有的迷雾沿着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去前行,去临近。肉体的孱弱往往使人们在面对宇宙时感叹个体之渺小,人生之须臾,因而在现世的无情之中显得不堪一击;但是伟大的思考者总是能够从中获得无限的力量,并从思考中带给精神的闪光,这样的东西是不会随着肉体的覆灭而消逝,只会随着岁月的积累而历久弥新。

我所谓之思考自然不是空想主义者的白日做梦,也不是神经质性的幻想连篇,当然我并不否认空想主义者有其存在的意义,但就思考的价值和对人类精神世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审慎而赋有创造性的思考。古往今来,有多少仰望星空者,有多少对智慧孜孜以求的人,他们的思考带给后人的是理性的价值判断和人之所以为人的功能属性,而早期的思考着们他们用一种自然哲学的理念探索世界的起源和万物运行的规律,虽然在当下看来具有原始属性,但是他们完成的却是人类最宝贵最难得的开端——在思考中成为人之自身。对于这些人我心中充满着敬畏,充满着敬仰之心。

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来说,审慎的思考无疑在人的自然属性基础上增添了自己的东西,在人类漫漫的历史演变长河之中,从直立行走到火的使用,从语言到文字而思考塑造的人类最终成为智能生物的佼佼者,从而人主宰了自己的命运。具体来说思考中的理性,让人具有了社会生活的本能,存在于这样或者那样的社会关系中,我们的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空前的拓展,而在追溯个体的起源的时候,我们增加了一份对历史的感悟和人之所以为人的形而上学的哲思拷问当下,对于纷繁的世界的认识,带给我们富有洞察力的眼睛和睿智而有活力的大脑。而对于死亡的情感,或恐惧或漠视,都让我们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思考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在这之中,对于人类的追求,无疑构成了现代人心灵世界的一大因素,原始的哲学探索和近代以来形形色色的思考极大的丰富和扩张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但是当代人对于美的追求仍旧孜孜不倦,也成为我思考的动力和源泉。生命何其渺小,人生何其短暂,而当天与人的合一,建立在躯体之上的精神之独立,清风与明月长存,倘若我之精神飘荡于天地之间,这样我也不就永恒了吗。我想这也许是思考的价值。

哲学及对哲学的感受

对于哲学,我事实上不敢轻易地去说它。我觉得哲学有一种不可说的品质,它存在时带给人们以无限激-情,它不存在时让我们空洞洞的心中充满着温暖的力量。对于哲学,或者神,,我怀有无比的敬畏之情,它们在我的生命中如最清新的风吹过贫瘠而杂乱的心田。但是思考了哲学,接受了一些中西哲学的学习尤其是西方哲学史这门课程的系统学习之后,我想用最准确的文字记录下我心中对于哲学的感受。

当我思考我以及我所在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常常感到一种拘束和压迫,这种压迫首先来源于自身知识的不足,对事物的认识无法穷尽其本源,但是另一方面却是肉体和精神之间的抗衡,来自外部世界的挤压和掠夺。而什么是幸福,我的人生该如何度过,我的来路和去路这样的问题交织于心促使我开始哲学的探索。

哲学对于我来说,是不可说的学问,但是在不可说之间带给我以心灵的感悟和力量。很多教科书对哲学一词的定义是爱知之学,而这爱智的背后不仅仅是对于知识本身的探求,更是对于人类所在的终极目标的解答,知识没有边界,世界和时间的起源无法获得有说服力的解释,这样一来决定了哲学作为一门学问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面对人类思考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解答,普通人和天才对于世界的看法有不同之处,或幼稚或理性或机械或辩证,但是我认为哲学家存在的价值不在于其观点的独到,而在于思考的本身抽象出人的合理性,从而在成熟的人类社会中扮演中坚角色。

回到我在思考世界这一事实上来,世界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和神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绝对理念存在与否,这些问题的探讨我是孜孜不倦的并构成我对哲学浓厚兴趣的来源,而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常常带给人强大的反差,理想主义者的色彩表现在对完美的追求,必然让我们的内心在人世的纷扰中饱受煎熬。对于生的状态,对死的意义,对存在的本源,哲学正是建立在这些问题基础上高屋建瓴。而哲学带给人的力量是持久性的,跨越时间性的,当我思考它的时候,不是上帝在笑,而是我的心在微笑。

知识的两种态度

从哲学谈到知识并不是哲学的具体化,而是把只是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实在,简要谈一些我的感想,或许这里的知识更应该叫做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人们对自然、社会等具体学科的认识和人的思维知识的抽象化形成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这一层面上说,具体知识和哲学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

在学习西方哲学史这门课程,在老师精彩绝伦的讲述和宏辩之中,在领略西方哲学大家的智慧之中,我逐渐认识到西方尤其是古希腊的贤人,他们对知识的态度,具体来说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理念表现在具体的操作中就是对知识本身的追求上,如苏格拉底,无知便是智慧,承认自己的无知便是智慧的起点,他乐此不疲地和雅典的青年辩论直到他们承认自己自己的无知,看似有些不可理解的行为实则带给这些人的正是智慧的起点。而西方先贤对于自然科学,对于数学,逻辑学以及哲学的孜孜以求体现了他们对知识的探索精神,以及在这种原始的富有可爱的探索中把知识的本义和内涵进行了现实的阐释,他们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使自己摆脱愚昧,这种非功利的学习态度,为雅典学术的辉煌,乃至西方人文精神的奠基起了不小的作用。

而与此有着截然不同的是东风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学以致用的观点。从儒家开始,东方中的入世主义精神强调人要在现世的人生中获得地位和超越,内圣外王之道为千百年来中国古人追求的目标,而在学习和探索中并不是以知识本身为目的,而是侧重于一种知识的作用。所谓体用之辨,本末之分,强调的是学习这种知识能否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东西和利益,因而中国自古以来缺乏形而上的思考,更多的是在儒家经典中塑造了一批学而优则仕的俗人,这里的俗人并五贬义的意思。

我们姑且不对这两种知识观点做一个孰优孰劣的区分,因为这样的区分不仅仅意义有限而且常常陷入一种胶着的状态。就这两种知识观念的文化背景来看,其建立的思考状态是不同的西方的知行合一理念更多的是强调精神层面的东西,获得和充实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愉悦;中国古代的学以致用强调的却是现世的成就,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创造人的存在价值,而这种价值并非神或者理念所赋予的而是双手去创造的。中国式知识观念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乃至行为选择,而我的想法是在中西方理念中获得平衡,也许我们能把知识的本来面目掌握的更深。


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西方哲学智慧心得体会”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


  本文关键词:西方哲学智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3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53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7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