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发布时间:2016-06-26 20:05

  本文关键词:从信息世界看哲学的发展及其根本转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4年03期

投稿

从信息世界看哲学的发展及其根本转向

 

【摘要】:在一般人类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孕育着科学和哲学发展的全新方式:哲学的科学化和科学的哲学化。科学与哲学具有某种内在融合的统一性关系,它们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某种动态循环的反馈环路,从而导致它们的发展总是相互规定和促进、相互融合和转化,并相伴而行。我们同时面对着两种独断论:一种是自然主义的独断论,一种是意识哲学的独断论。这两种独断论的形成源于传统哲学对存在领域的二元对立的分割方式:存在=物质+精神。当代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的发展在物质和精神两大世界之间揭示了自在信息世界的存在,并在信息活动高级形态的意义上重新阐释了精神世界的本质,这就可以把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的活动描述为一个有中介的过程,从而合理地消解物质和精神的二元对立的割裂,并由此实现人类哲学的根本转向。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B152
【正文快照】:

当代西方意识哲学的狭隘化发展使哲学和科学日益脱离,同时也使哲学丧失了作为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一哲学危机源于西方哲学所坚持的物质和意识绝对割裂的哲学本体论传统。与此专门化哲学发展的方向相反,在近现代科学发展的现实过程中孕育着人类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邬焜;;[J];河北学刊;2011年04期

2 邬焜;[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1期

3 邬焜;;[J];人文杂志;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大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炳林;;[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田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员;[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雪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一强;[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丁胜;[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三三;[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先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邬焜;;[J];河北学刊;2011年04期

3 邬焜;;[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庆文;[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2 贾书明;[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王京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4 徐丽;金鸣娟;;[J];中外企业家;2009年22期

5 熊哲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6 李东明,邵群群;[J];标准化报道;1998年06期

7 刘守旗;[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吴培显,刘长欣;[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何爱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许莹;[J];经济经纬;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林;;[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沈亚生;;[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3 刘丽文;;[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4 刘艳妍;;[A];二十一世纪中国道教展望——茅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戈国龙;;[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6 陶笑眉;;[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7 何卫平;;[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先达;;[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9 冯契;;[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10 施忠连;;[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修义 朱贻庭;[N];社会科学报;2007年

2 记者 泽羽 特约记者 林桂榛;[N];社会科学报;2007年

3 任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张明扬;[N];东方早报;2008年

5 ;[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6 袁明;[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7 李北陵;[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8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顾肃;[N];社会科学报;2002年

9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王振林;[N];光明日报;2008年

10 倪梁康 中山大学哲学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长栓;[D];吉林大学;2006年

2 陈海飞;[D];苏州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现波;[D];河北大学;2005年

2 王立俊;[D];武汉大学;2005年

3 韩东虹;[D];黑龙江大学;2007年

4 吴瑞健;[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5 熊进;[D];武汉大学;2005年

6 魏月;[D];吉林大学;2012年

7 彭志君;[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黎永红;[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芸;[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权麟春;[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从信息世界看哲学的发展及其根本转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1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61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3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