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庄子逍遥游思想探究

发布时间:2017-08-11 20:18

  本文关键词:庄子逍遥游思想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逍遥 精神自由 自由观 齐物 超越


【摘要】:《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以其诙谐诡怪的语言,恣意倘佯的意趣,表达了乱世之人的生存困境及解脱之道——精神自由,千百年来,深得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推崇,历代学者多有阐发。陈鼓应先生在《庄子浅说》中认为,庄子的思想是深入人性,切中时弊,彻察动乱的;庄子正视人类不幸的际遇,又能体味人心不安的感受,对于饱经创伤的心灵,尤能给予莫大的慰藉。认为庄子给人构造的是一个没有疲惫奔波,也没有恐怖空虚,更没有压迫痛苦的自由世界。他认为,庄子的逍遥游境界就是顺应自然,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文章从三个部分说明。本文第一部分重点分析庄子逍遥游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从庄子所处的时代背景、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潮以及庄子的人生际遇等三个方面分析庄子逍遥游思想产生的原因。动荡的时局使得处于该时代的百姓及士人生活极不稳定,人们急于寻求一种精神寄托,特别是士人对于动荡时代所产生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促使他们寻求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这是庄子逍遥游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其次,学术思想的空前繁荣,诸子百家的争奇斗艳给庄子逍遥游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氛围,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产生也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思想家的理论成果。再次,庄子个人的生活际遇是庄子逍遥游思想直接原因。文章第二部分重点分析逍遥游思想与庄子的自由观。通过对庄子逍遥游思想的解读,笔者认为,庄子的自由观思想至少具备以下三点内涵:首先,庄子的自由是摆脱肉体束缚的自由,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正是因为个人生命的有限性,所以才要超脱生死与肉体的束缚,不要让生死问题与肉体问题影响到自己对自由的追求。其次,庄子的自由思想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庄子重视个人精神的解脱,认为只有在精神上的超越才能达到自由的状态。再次,庄子反对名利观,认为导致个人生活受束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世俗名利观,名与利的观念使得人们放弃原本拥有的自由而去追求外在世俗的东西,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真正的自由应该放下名利观念,不被世俗束缚,追求自己本然的生活状态。文章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庄子自由观及逍遥游的内在矛盾。逍遥游境界是庄子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庄子认为,要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必做到齐物。“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千差万别,归根结底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即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之所以要齐物,是因为导致人们不能逍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彼此的差别,这种差别与对立极大地限制了人类肉体与思想的自由性。最后分析庄子逍遥游思想当中无我与为我、养生与齐生死、精神的自由与现实的束缚等三对概念之间的矛盾以及庄子的解决方式。
【关键词】:逍遥 精神自由 自由观 齐物 超越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223.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5
  • 0.1 选题目的和意义10
  • 0.2 研究现状10-13
  • 0.3 研究意义13
  • 0.4 研究方法13
  • 0.5 本文创新点13-15
  • 1 庄子逍遥游思想产生的背景15-18
  • 1.1 时局的动荡与士人的困惑15
  • 1.2 百家争鸣与思想自由15-16
  • 1.3 庄子的人生际遇16-18
  • 2 逍遥游与庄子的自由观18-22
  • 2.1 逍遥释义18
  • 2.2 摆脱肉体的束缚18-19
  • 2.3 超越功利的境界19-20
  • 2.4 追求精神的自由20-22
  • 3 逍遥游思想的内容以及内在矛盾22-37
  • 3.1 万物一齐22-23
  • 3.2 心斋坐忘23-24
  • 3.3 无为与养生24-27
  • 3.4 与道为一27-28
  • 3.5 逍遥游想中的辩证统一28-37
  • 3.5.1 无我与为我28-30
  • 3.5.2 齐生死30-31
  • 3.5.3 摆脱生死大限对精神的桎梏31-37
  • 结语37-38
  • 参考文献38-40
  • 致谢40-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永豪;;“无己”逍遥、“无功”逍遥和“无名”逍遥——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面[J];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658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658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b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