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努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7199字 投稿:薛諹諺 w

发布时间:2016-07-19 05:05

  本文关键词:努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努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7199字 投稿:薛諹諺

全文7页 共7199字

[摘要]根据时尚杂志发展的成功经验,跨国出版集团进军中国市场的野心,中国时尚产业走向世界的决心以及国内出版产业的集团化发展和品牌化扩张,是驱动国内时尚杂志市场繁荣的几大动力,而阅读品质感和满足读者对梦想的渴望,则是这类杂志的优势所在。[关键词]时尚杂…

实验室建设与仪器装备是学校办学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随着中小学校舍改造“六配套”的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普九”工作的实施和“实验教学普及县”的创建,以及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仪器…

黄山赋临徽州之歙黟兮,览天地之轩昂。山突兀以连绵兮,云似涛而汤汤。苦竹跌宕兮,天都涌立。曲涧烟笼兮,群峰霞邑。飞石其来天外乎?神鳌其思蓬莱乎?金鸡啼何年之晓?猕猴观何处之海?笔端灿烂,花为何人所梦?登梅俯仰,鹊报何事之喜?此乃天下第一奇山水也,我亦有…

作者:邓纯东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4年09期

  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新、增强我国学术国际影响力的迫切需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有效应对国际各种思想文化斗争的重要途径,更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支撑,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①为此,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切实增强和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本身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它的话语体系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鲜明地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我们党和政府进行决策的有力支撑。它具有鲜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始终存在着站在什么阶级立场、代表何人的利益、为谁服务这一政治方向性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构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指导,是指哲学、法学、经济学、新闻学、宗教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话语体系建设,都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渗透到各学科的理论、概念、观点之中。而不是像现在有些学术观点主张的那样,仅仅把马克思主义视为和哲学、法学、经济学、新闻学、宗教学等并列的一门学科,当作“诸多学说中的一种”。认为只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等具有鲜明政治性和强烈意识形态属性的学科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经济学、法学、史学、新闻学、宗教学等学科则要与所谓世界公认的、成熟的西方这些学科的话语体系相一致。

  必须明确,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当以反映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和学术观点为神圣职责。无论本身就是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科,还是意识形态特点比较突出、政治属性比较鲜明的学科,抑或是一些远离意识形态属性、政治属性不很突出的学科,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自觉地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否则,马克思主义在这些学科中的指导作用,中国自己的特色、风格的话语体系在这些学科就丧失了。其后果只能是马克思主义阵地的日益缩小,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逐渐弱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很难体现到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中并真正发挥指导作用。

  另外,这里所说的指导,主要体现在思想方法上。因为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都有其自身特定的研究对象、内在规律和基本特征,有其自身的话语范畴、思维逻辑和表达方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是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中,片面教条地理解和机械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些论述和观点。而是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正如恩格斯明确强调的:“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②

  二、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一定要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一定要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社会制度等不同,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相应地,其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也应当具有自己的风格。

  在我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科学总结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有效解决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未来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牢牢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敏锐捕捉中国人民的意愿、实践、思维和语言,用中国的学术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和中国道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一方面,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一定要符合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打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体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厚重的精神追求和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是提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前提。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注重传承那些历经岁月沧桑而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汲取其中的合理元素,充分挖掘其中符合时代精神、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精华,积极打造同自身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相承接、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和现实解释力的话语体系。

  另一方面,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一定要符合当代中国的现实,准确反映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充分体现当代中国丰富而生动的实践。这是因为,理论话语只有扎根于现实土壤,才能真正具有解释力、说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实践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立足于基本国情,敏锐把握时代特征。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它不仅根本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中国人民的命运,也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格局和发展进程。这个奇迹的背后蕴含着先进的思想精神和伟大的理论创造,这是当代中国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崭新的创造。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一定要体现这些创造,反映这些特色。

  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一定要吸收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构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注重与国际话语体系的对接,广泛借鉴包括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加以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尤其是在当今西方话语依然占据国际话语体系主导地位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站在人类文明的制高点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思想。

  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体现的是在西方社会演变进化中渗透的人文精神。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优势和庞大的媒体优势,创造了包括自由人权、民主法治、市场经济等在内的一系列概念,并垄断对这些概念的解释权,在国际学术话语中占据绝对优势。与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发展相比,中国的学术话语相对滞后,尽管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优秀学术成果和人才走向世界,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权仍在原创性、影响力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要有效缩小差距,必须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对西方社会的思想观念以及西方学术的概念范畴,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判断。既要吸取西方话语体系中的有益成分,又要根据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赋予其中国精神和新的内容。

  这就提出了我们话语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西方一些已经流行开来、我们已接受的话语体系,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中国界定,界定其本质、内容和特征,使其在与西方原本的吸收、借鉴关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区别,有自己赋予的更先进、对中国更有益的内容。如民主、人权、法治、自由、平等、市场经济、公平正义、以人为本、依法治国等概念,都有这种界定的任务。如果没有,就会鱼目混珠。如果我们简单地套用,就会成为宣传其话语和思想观念的传声筒。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同时,也引进了一些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并用其解释中国问题,这种“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的做法,严重阻碍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价值选择,其中有些学科受西方话语的影响尤为明显。事实证明,如若一味照搬西方学术话语,定会造成“水土不服”,但如若完全脱离西方话语体系,亦会导致“盲目片面”。

  因此,对于人类文明成果我们要择善而从,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要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同中国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同中国人的接受习惯结合起来,结合新的时代要求还要创造全新的概念、范畴及方法,发展与西方社会科学话语系统相容的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能够在世界学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四、必须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对外宣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空前关注,关于“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讨论持续升温。

  当前在国际上,包括欧美国家左翼政党、研究机构、学校乃至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机构、主流社会的重要团体与个人,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相当认可,对中国道路也很有兴趣,有的在研究,有的在宣传,有的从不同角度关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社会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人的声音。因此,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国人也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人云亦云。这就把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提到了议事日程。

  为此,我们必须精心建构、加快形成独具中国特色、能与国际对话的对外话语体系,积极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之中。用中国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发展道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不断增强中国成就、中国理念、中国道路的说服力和认可度。

  要创造更多机会,鼓励我国学者以多种方式与国际交流,走出去开讲坛,进行宣传。也可以支持和资助国外的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发挥外国学者在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的作用。在对外宣传上,应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其理论成果、当代中国的形象、制度原因,不仅是重点,也是外部世界的兴趣所在。我们应当对中国成就、道路进行理论总结和概括,寻找制度原因和理论原因,形成科学准确反映党和人民这些年的奋斗、创造、经验的概念、理论、观点,向外传播,使中国道路、话语体系对西方、对全世界都具有影响力。我们必须在充斥着霸权与挑战的国际竞争中,积极建构并维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权,着力打造既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与国外习惯的话语体系相对接,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而更好地将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介绍给世界,并对一些居心叵测的“关心”与质疑予以积极回应。要以事实为依据客观介绍中国的发展进步,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人民精神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深入阐释中国发展进步的路径、轨迹和原因,说明中国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民生安排的正当性与科学合理性。这样就能消除负面影响,让国际社会更加全面、客观、真实、理性地了解和看待中国。

  五、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加强对人民的正面教育

  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走向社会、走向大众。不能停留在理论界、学术界的圈子里,搞孤芳自赏。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大众化的时代课题。

  正如马克思深刻指出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④要使理论能够充分彻底地被群众所掌握,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一个首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使理论本身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运用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使用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语言,运用人民群众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把深邃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逻辑,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深入透彻地理解理论本身的具体内容,使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

  本来,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是我党在革命和建设中有效领导的成功经验,也是党实现思想领导的基本方式。在执政条件下,采取这种方式更具备有利条件。但是,应当看到,这些年来,我们把这个方式忽略了、放松了。“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相当多的基层没有得到落实,在全社会,对于思想理论、正确价值观系统的正面教育和宣传较少,“灌输”成为贬义词,被有些人当成“左”的表现。相当多的群众、农民工长期没有受到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教育,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是非观相当多地来自电视剧、街头小报、非法出版物、互联网,因而,相当多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概念和观点不了解、不理解,而受到来自以上渠道的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理论的影响。这不仅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在全社会的地位、影响力和积极作用的发挥,而且影响到全社会的思想观念、是非观念、道德建设。所以,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大众化的工作,不仅要在理论工作中树立大众化意识,尽快创造人民大众能听懂、能认同的理论及概念,而且要理直气壮地动用国家资源,利用组织优势,坚持对全体人民进行正面教育、正面引导,以此实现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对全体人民的思想领导,这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设意义重大。

  六、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必须坚持积极的批评、鉴别和独立自主精神

  面对西方学术话语霸权的干扰和影响,我们必须增强政治敏锐性和理论鉴别力,在建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时,对西方学术话语绝不能趋之若鹜,而是既要秉持存疑和警醒态度,积极进行批评鉴别,又必须坚持独立思考与平等对话的态度,大力发扬独立自主精神。

  第一,要有积极的批判态度。历史经验表明,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去占领;如果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各种落后的、低俗的甚至反动的文化就必然去占领。针对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空前发达,西方文化影响空前扩大的情况,理论界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网络、媒体及生活中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形形色色观点进行鉴别、开展批评,帮助人们辨别是非,在鉴别和批评中形成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

  第二,要有独立自主精神。有些概念、理论本身就是色彩鲜明的政治概念。我们一定要赋予其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使之成为体现我们意识形态的概念、理论。不能迁就、屈从西方文化强势下的宣传,不能按照他们的路子、概念、是非来裁剪我们的现实。有些我们可以认可、接受的概念,要有我们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不能仅仅允许西方的“六经注我”,而且要有我们的“我注六经”。同时,对他们基于国际话语对我们的攻击,应该走“各说各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传播路径,不要相信那种西方的概念都有普世性的鬼话,不要以为他们可以垄断表达人类公理的权力,而我们只能按照他们的思路走。尤其是对于那些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概念、范畴和思想观念,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坚持为我所用,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予以科学辨析和有力批驳,进而推进中国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宣传。正如刘云山同志指出的:“要坚持用中国的理论、中国的学术解读中国的奇迹,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创造、理论的独特贡献、制度的独特优势,谱写反映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哲学社会科学新篇章。”⑤我们要坚信,中国的事情办好了,中国不断发展强大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了,我们的标准就成为国际认可的标准,我们的话语就至少是他们不能否认的话语了。在这方面,要坚持实践与理论的一致性。我们在实践上坚定走自己的道路,在理论、话语建设上也要坚定走自己的路,既然有道路自信,就应有自己的话语自信,道路不照搬,语言、概念也不能照搬。

  构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繁重而又艰巨的任务。尽管构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依然面临重重困难和挑战。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实践依据。只要我们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立足中国又放眼世界,既尊重历史又关注现实,既着眼当代又面向未来,就能打破西方学术话语霸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①李长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6月4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1页。

  ③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0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⑤刘云山:《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见:

作者介绍:邓纯东(1957-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编审,北京 100732

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新、增强我国学术国际影响力的迫切需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有效应对国际各种思想文化斗争的重要途径,更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支撑,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类社会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现今,我国正处于科教兴国的重要时期,特别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潜能的人。而在人的一生中,孩提时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时期。教育部在其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中也特…

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课堂活力。英语是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是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被广泛地运用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多媒体集图、文、声、像、动画等…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多种教学媒体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尤其是网络平台和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途径和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理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把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变为直观的图表、图像或动…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 查看更多相关文档

免费下载文档:


  本文关键词:努力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32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732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3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