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中教育论文 >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新思路

发布时间:2014-07-24 12:03

  1转变观念,树立"预防为主"、"健康第一"的思想为 了改变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现状,我们可以把"大学生健康教育"课与德育课和体育课一样纳入到必修课的计划中去,或者提高其学分比例,采取强制措施或条件引导普及健康教育,同时扩大卫生知识的普及率。

  (1)通过健康教育,大学生可以学习掌握必要的卫生知识,逐步建立起符合健康要求的个人行为,改变各种不良习惯,树立讲卫生的良好道德观念,自觉遵守学校卫生制度,使学校卫生工作得到普遍的支持。(2)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减少和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大学生思想活跃、单纯、进取心强,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往往不善于自我保护和维护自己,因此,要促进他们的E生知识、帮助他们尽快调整心态,自觉选择健康生活方式,消除和减少危险的因素,促进身心健康。(3)通过健康教育,可以由浅入深地掌握各种必要的健康信念,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健康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加强生活自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加强大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高自我的生活质量,实现优化后代,强盛民族的美好愿望。

  2强化专业队伍,优化教育课程(1)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关键。搞好"大学生健康教育",同时需要有师资和经费的保障,应该设立专门的教研室去研究、探索"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规律,尽快提高教学质量,以吸引大学生对健康教育课的兴趣。这就是需要有一支信念坚定,品德高尚,理论扎实,业务精良,工作稳定的教师队伍。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发展的空间。运用专业的教育评估体系来促进发展。只有上下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大学生健康教育"课教学的效果才会出现大的改观。(2)增加学习兴趣,方法是重点运用"知、信、行"模式教学,即:知(知识学习)是基础,信(信息和态度)是动力,行(促进健康的行为)是目标,让大学生接受知识,通知思考加强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并形成信念,在信念支配下逐步建立起健康行为模式。

  健康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信息传播、组织与法规、环境改变、培训与指导、咨询以及从行为医学移植过来的行为矫正技术等。这些方法与策略分别作用于影响行为的产生,保持与发展的各个环节,是健康教育方法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可以在健康传播中采用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及自我传播的方式,运用健康传播技术,如:语言教育方法、文字教育方法、形象化教育方法、电化教育方法等,笔耕文化传播,讲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标准以及学习卫生、运动卫生和食品与营养素健康知识,指导学生熟悉对主要的传染病、性病、艾滋病的预防措施,掌握常见病的防治和用药基本知识,并通过实际演练,提高学生应用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与互救的技能。

  教师在授课中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传播技巧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要重视师生互动而不能只是单向的、说教的教学方法;要善于调动起学生积极性,运用"头脑风暴"方式使其参与其中,使课堂气氛热烈,寓教于乐。

  首先,师生要拘通、理解、信任与尊重,保护对方的隐私;第二对周围环境、人群健康情况应有所了解,不管是回答咨询、专题讲座、授课、座谈等都应针对性强,有的放矢,使对方产生兴趣、共鸣;第三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如:对非医疗专业的学生使用了很多医学术语,对方理解不了医学术语的含义,也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同时需要具有科学性。

  通过讲授卫生知识,使大学生对他们目前的不健康行为方式感到害怕(知觉到威胁和严重性);其次,让大学生坚信一旦改变不良行为会得到非常有价值的效果(知觉到效益);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行为改变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知觉到障碍);最后,使学生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过努力改变不良行为,在内容上尽量贴近生活,把每一个生命过程中衣食住行、环境、行为、精神、心理、人际关系各种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举生活实例告之学生,使之刻骨铭心的记忆在脑海中,受益终身。用知识的疫苗来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免疫力。

  3定期运用健康测量标准的指标进行高校评估检查 健康测量是将健康概念及与健康有关的事物或现象进行量化的过程,即依据一定的规则,根据被测对象的性格和特征,用数字来反映健康概念与健康有关的事物或现象。建议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健康研究机构,依据健康测量指标来考评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效果及水平。

  小结

  大学生只有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才能精力充沛,生机勃勃地投身于火热的事业当中,实现个体自身的理想和目标;只有达到社会群体的健康,才更有助于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大学生健康教育在高校教学领域应当受到重识,因为大学生是社会中是最活跃的人群之一,他们关注并乐于接受新事物,是社会卫生发展最有活力的推动者。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全面发展的人,学生必须在身体、心智等方面协调健康的发展。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55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dengjiaoyulunwen/55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6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