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论文 >

李东垣《脾胃论》方药配伍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12 22:06

  本文关键词:李东垣《脾胃论》方药配伍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李东垣《脾胃论》方药配伍规律研究

    加入收藏夹      点击:11     下载:9

目的:本研究建立在充分研读原著的基础上,对李东垣《脾胃论》所载方药信息做细致、全面的整理,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统计与计算,通过定性、定量结合,宏观、微观结合,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以期获得《脾胃论》中方药配伍的一些重要规律,准确把握李东垣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的主要学术特点、揭示选药组方的基本规律,更好的传承与弘扬“补土派”思想,为提高东垣方的临床疗效提供更多的途径。
  方法:
  1、选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李东垣医学全书·脾胃论》作为研究基础,这一版本以新安吴勉学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为底本,张年顺校注。
  2、在充分研读原著的基础上,对本书中所载方剂的组成、剂量、用法、功用、主治等内容进行全面整理,并建立文档。首先对方剂的组成、剂量做整理、建档;其次对君药进行判定;最后对功效、主治进行归纳、整理并建档。
  3、将上述工作所得方药信息数据,录入“Foxtable2014数据管理软件”建立“李东垣《脾胃论》方药信息数据库”。
  4、利用计算机对《脾胃论》所载方药信息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首先从药物入手,分析其使用频次及药物性味归经情况;其次,分别以药物和方剂为单位对剂量进行计算和统计;第三,对君药和药物配伍关系进行分析统计;最后,对方剂的功效和主治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
  1、李东垣所著《脾胃论》基本情况:全书载方63首,使用药物101味,除8首方系引用自其他医家外,其余55方均为东垣自创。
  2、用药情况:全书所用101味药物,使用频次最高的10味药以炙甘草为首,使用33次,其次是陈皮使用30次,人参27次,,升麻、白术均24次,黄芪、当归均23次,柴胡20次,苍术15次,茯苓14次。这10味药中,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补气,升麻、柴胡、苍术辛散升阳,陈皮理气,炙甘草、白术、茯苓健脾。所用药物五味中辛味药60味最多,其次苦味药40味,甘味药36味,酸、咸、淡味药较少。四气中温性药46味最多,其次寒性药28味,平性药20味,而热与凉性药较少。温性药中以辛温药37味最多,其次是苦温药16味,甘温药10味。寒性药中以苦寒17味最多,其次是甘寒药11味,辛寒药10味。归经中脏经药物187味,归腑经药物93味,脏经药明显偏多。脏经中最多的是脾经药53味,其次是肝经药40味,肺经药39味,腑经中使用最多的是胃经药45味,大大超过其他腑经药物。可见东垣用药以苦温、甘温有补气燥湿健脾功用、辛温有升发阳气、调理气机功用的药物为主。用药缓和,对药物的性、味、归经和作用趋向都有周全的考虑。
  3、组方及剂量情况:《脾胃论》方中煮散40首,丸剂20首,另有3首水调散。用药味数最多的是神圣复气汤,用药23味,用药最少的方剂是雄黄圣饼子和枳术丸,用药仅2味。用药味数在4味以下的有11方,5~8味药的有27方,9~14味的有16方,多于15味药的有10方。
  以一次服用量为单位计算,单味药的单次使用剂量最大的10味药分别是:苍术165.3g,黄芪、升麻、黄芩、当归、防风均8.26g;羌活7.29g;罂粟壳、半夏、葛根均6.2g。总剂量最大的10味药分别是:苍术200.43g,黄芪76.96g、炙甘草60.28g、升麻54.92g、当归40.91g、白术40.4g、人参38.08g、陈皮37.45g、羌活31.33g、柴胡27.55g。平均剂量最大的10味药分别是苍术14.32g(15首)、罂粟壳6.2g(1首)、麻黄根4.13g(1首)、车前子4.13g(1首)、黄芪3.35g(23首)、麻黄3.1g(2首)、滑石2.95g(1首)、肉豆蔻2.88g(1首)、知母2.88g(3首)、牵牛子2.86g(1首)。因考虑到罂粟壳、麻黄根等8味药使用频次较低,参考价值不大,因此从予以剔除而依次递补:葛根2.75g(6首)、羌活2.6g(12首)、升麻2.29g(24首)、防风2.23g(11首)、白芍2.2g(7首)、半夏1.89g(13首)、炙甘草1.83g(33首)、当归1.78(23首)。
  整方剂量最大的10首方剂分别是:升阳除湿防风汤185.94g、神圣复气汤48.99g、清阳汤40.49g、调胃汤28.49g、生姜和中汤28.09g、通气防风汤26.45g、清暑益气汤24.18g、麻黄人参芍药汤23.3g、黄芪人参汤21.8g、益胃汤21.07g。剂量最小的10首方剂分别是:备急丸0.08g、雄黄圣饼子0.2g、神保丸0.25g、三棱消积丸1 g、神应丸2.62g、草豆蔻丸、三黄丸、木香干姜枳术丸、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和中丸(1)均为3g。
  上述数据除苍术在升阳除湿防风汤中,因采用了重剂另煎的特殊煎服法,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苍术的总用量和平均用量,其他单味药的总剂量、平均剂量与该药物的使用频次基本一致,仍以补气药和辛散升阳药为主。无论是组方用药味数、单味药使用剂量还是整方剂量均较小,丸剂用量特别轻微。
  4、君药判定:以黄芪为君的方剂有10首,在君药中排名第一,以白术为君药方8首;柴胡、苍术、巴豆均为3首。以补气药黄芪和白术为君的次数远远超过其他药物,以清热药、温里药等其他类型药物为君的方剂均在2首以下,君药还是以补气药为主。
  5、配伍结构的统计结果:对于两味药的配伍结构,使用频次前10名中最多的是“炙甘草、陈皮”,有22首方中含有这一配伍。其余依次为:“炙甘草、升麻”、“陈皮、人参”均21首;“炙甘草、黄芪”;“炙甘草、人参”均20首;“炙甘草、柴胡”19首;“炙甘草、当归”17首;“柴胡、升麻”;“黄芪、陈皮”;“黄芪、人参”和“黄芪、当归”均16首。
  三味药配伍结构,使用频次前10名的是:“炙甘草、柴胡、升麻”和“炙甘草、陈皮、人参”均16首,“炙甘草、柴胡、陈皮”、“炙甘草、升麻、黄芪”、“炙甘草、陈皮、黄芪”、“炙甘草、黄芪、人参”均15首;“炙甘草、柴胡、黄芪”、“炙甘草、升麻、陈皮”、“炙甘草、黄芪、当归”、“陈皮、人参、黄芪”均14首。
  四味药配伍结构,使用频次前10名的是:“炙甘草、陈皮、人参、黄芪”13首,“炙甘草、黄芪、升麻、柴胡”、“炙甘草、黄芪、升麻、陈皮”、“炙甘草、升麻、陈皮、柴胡”、“炙甘草、黄芪、陈皮、柴胡”均12首;“炙甘草、柴胡、人参、升麻”、“炙甘草、柴胡、黄芪、人参”、“炙甘草、升麻、黄芪、当归”、“炙甘草、升麻、陈皮、人参”、“炙甘草、升麻、黄芪、人参”、“炙甘草、陈皮、人参、柴胡”均11首。
  五味药配伍结构,使用频次前10名的是:“炙甘草、人参、陈皮、黄芪、柴胡”、“炙甘草、人参、陈皮、黄芪、升麻”、“炙甘草、柴胡、黄芪、升麻、陈皮”、“陈皮、人参、黄芪、升麻、柴胡”均10首,“炙甘草、人参、陈皮、黄芪、当归”、“炙甘草、人参、柴胡、黄芪、升麻”、“炙甘草、黄芪、升麻、陈皮、当归”、“炙甘草、柴胡、升麻、陈皮、人参”均9首;“炙甘草、黄芪、柴胡、升麻、当归”、“炙甘草、黄芪、升麻、陈皮、黄柏”、“炙甘草、黄芪、柴胡、陈皮、当归”、“炙甘草、升麻、陈皮、人参、当归”、“炙甘草、升麻、黄芪、人参、当归”、“陈皮、人参、黄芪、升麻、柴胡”、“陈皮、人参、黄芪、升麻、当归”均8首。
  这些配伍所用药物集中度很高,多是炙甘草、黄芪、人参等补气药和陈皮、柴胡、升麻等辛散升阳药之间的配伍,补血药当归、清热燥湿药黄柏的出现频率也较高。
  6、功效和主治统计结果:《脾胃论》63首方共涉及21种功效,频次前10名中以“补气”33首为最多,“行气”32首居于第二,之后依次是:“除湿”25首,“升阳”和“温中”各24首,“清热”13首,“补血”12首,“泻下”和“养阴”均11首,“活血”6首。具有通络、降气、收涩、活血等11种功效的方剂则较少,均为5首以下。主治中名列前10位的分别是:“气虚证”37方居于榜首,“气滞证”28方、“阳虚证”15方、“水湿证”12方、“清阳不升证”11方、“寒凝证”10方、“血瘀证”7方、“阴虚证”、“外感风邪证”、“胃热证”均为4方。治疗“外感寒邪”、“酒积”、“气逆”等证的方剂均为3首以下。
  结论:
  本研究以《脾胃论》原著为基础,以提炼出的量化数据为依托,以Foxtable2014数据管理软件为统计手段,将《脾胃论》所载全部63方作为有机整体,分析归纳其内在联系与配伍规律,通过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脾胃论》全书三卷共载63方,用药101味,除个别方剂外,绝大多数是由李东垣亲自创制。
  2、最常使用的药物以补气药和辛散升阳药为主。选药以温、平、寒三性、辛、苦、甘三味为主,温性主要选择辛温,寒性主要选择苦寒;归经侧重于脏经药物,总体以归脾、胃、肝、肺四经药为多,力图缓治,避免使用药性峻猛及趋于沉降的药物。选药全面兼顾性、味、归经及药物作用升降浮沉的趋向。
  3、剂型以煮散剂为主,丸剂次之。多以5~8味药组成一方。单味药物最大用量不超过8.26g,平均用量多在2g左右,整方剂量煮散通常不超过30g,丸剂不超过5g。组方大小适中,剂量较轻。可见对剂型、剂量与疾病的关系东垣有他独到的见解。
  4、君药以黄芪最多,其次是白术,远超其他药物。多数方剂都以补气药为君药,可谓方中“有补气药即为君”,以辛散升阳药为君的情况也较多,其他类型药物为君则较为分散。由此观之,李东垣在治疗脾胃病及其相关病症时极为重视补气药的作用,其中对黄芪和白术十分偏爱。
  5、配伍结构多以“补气药配伍辛散升阳药佐以理气药”,选择药物具有很强的趋向性:补气药多用炙甘草、黄芪、人参、白术;辛散升阳药多选择升麻、柴胡;理气药主要为陈皮;当归和黄柏的使用频次也较高。这些药物中除黄柏外,其他几味药恰好为补中益气汤的组成,可见东垣组方具有明显的集中性,其方药的中心正是补中益气汤。
  6、方剂功用以补气、行气为主,除湿、温中、升阳为辅,治疗病症多为气虚证、气滞证,对阳虚证、水湿证、清阳不升证的针对性也较强。说明了气虚在脾胃病及其相关病症中的主导地位,治疗多从恢复脾胃气机入手,调理气机的升降运动时特别重视升阳一方的作用。

作者 杨茜

学科专业 方剂学

授予学位 硕士

授予单位 河北医科大学

导师姓名 周爱民

学位年度 2015

关键词 李东垣;《脾胃论》;方剂;中药配伍;临床疗效

分类号 R249.2;R289.1

同一导师论文 同一专业论文


  本文关键词:李东垣《脾胃论》方药配伍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66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ongyixuelunwen/566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a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