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法理论文 >

彝族民事习惯法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09:01

  本文关键词:彝族民事习惯法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约有八百万人口的彝族,是中国西南边陲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极具独特魅力的古老民族,它既融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与之水乳交融,又以其自身独特的生命力代代传承,经久不衰。彝族民事习惯法是在彝族族群成员间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被当地人民广泛共同遵守的,调整传统彝族社会内部成员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兼具道德规范作用和行为准则作用的准法律规则。新中国成立后,彝族习惯法的许多内容都完整的被流传了下来,在当今的彝族社会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社会稳定和社会调控作用,并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彝族人们的意识形态、思维模式与契约规范。传统彝族社会对于民族内部纠纷一直拥有较强的自我消解能力,民间调解不仅解决了绝大多数的民事案件及一些轻微刑事案件,甚至在某些严重的刑事案件中,这套机制也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彝区司法审判机关的诉讼压力,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不满群众信访、上访的人数。笔者选择彝族民事习惯法这个题目,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笔者是土生土长的彝族人,对彝族习惯法具有一定的了解且研究生阶段攻读的方向是比较民商法,其次,在现代化进程下,彝族民事习惯法的法源地位与现代转型等问题尚无系统的理论研究,因而亟需本土化视角研究,最后,作为彝族人的一员,笔者受到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召唤,希望能把自己民族文化中有价值的宝藏挖掘出来,呈现给这个世界。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彝族民事习惯法中许多内容是封建社会甚至奴隶社会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封建阶级性和奴隶制色彩,这种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现状,使得其内容与国家制定法之间发生了一定的冲突。笔者认为我们的国家制定法既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美人之美”,吸收百家之长,不妄自尊大;又要以独立文化主体的自觉意识“各美其美”,坚守和弘扬文本土传统文化,不妄自菲薄,因而在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和体系化的进程当中,如何协调彝族民事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的关系,实现彝族习惯法的现代化转型成为颇费思量的一个难题。本文的内容安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导论部分从研究的目的、方法、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第一章从理论上对彝族民事习惯法的基本法律问题做了详细介绍;第二章主要介绍彝族民事习惯法的内容,包括彝族民事习惯法规定中关于人格升降的理论以及习惯法的所有权习惯法、债权习惯法、土地典当制度和租佃制度习惯法、婚姻家庭习惯法、继承习惯法部分;第三章着重探讨了彝族民事习惯法的法源地位,借鉴萨维尼的习惯法理论视角分析彝族民事习惯法的内容;接下来的第四章彝族民事习惯法的现代转型之路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第五章主要解决的是彝族民事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与协调问题。本文运用法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方法与理论,借助文献资料法、分析法学方法、利益分析法和田野调查等方法,运用比较法研究的手段研究彝族民事习惯法问题,从理论到实际情况,采取多角度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分析,对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彝族民事习惯法做了尽可能系统全面的研究,希望其中的民族法制理论能够促进我国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进程。
【关键词】:彝族地区 民事习惯法 法律渊源 伦理基础 现代转型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0.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一、问题的提出9-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0-11
  •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11-12
  • 四、研究方法12-13
  • 五、创新和不足13-15
  • 第1章 彝族民事习惯法的基本法律问题15-27
  • 1.1 彝族民事习惯法的概念15-16
  • 1.2 彝族民事习惯法的特征16-20
  • 1.3 彝族民事习惯法的价值20-21
  • 1.4 彝族民事习惯法的历史21-24
  • 1.5 彝族民事习惯法基本法律问题24-27
  • 第2章 彝族民事习惯法的内容体系问题27-47
  • 2.1 民事主体与人格升降27-30
  • 2.1.1 民事主体的概念27-29
  • 2.1.2 人格的升降29-30
  • 2.2 彝族债权民事习惯法30-34
  • 2.2.1 债权之涵义30-31
  • 2.2.2 债之发生原因及种类31-34
  • 2.3 彝族所有权民事习惯法34-37
  • 2.3.1 所有权习惯法的内容34-35
  • 2.3.2 土地典当制度和租佃制度习惯法35-37
  • 2.4 彝族婚姻家庭民事习惯法37-43
  • 2.4.1 婚姻成立的实质要件和禁止要件37-39
  • 2.4.2 婚姻成立的形式要件39-41
  • 2.4.3 婚姻关系的终止41-43
  • 2.5 彝族继承民事习惯法43-47
  • 2.5.1 彝族继承民事习惯法概述43
  • 2.5.2 彝族继承民事习惯法的原则43-44
  • 2.5.3 凉山彝族继承习惯法的具体内容44-47
  • 第3章 彝族民事习惯法的法源地位问题47-55
  • 3.1 萨维尼关于习惯法法源地位的学说47-49
  • 3.2 从习惯法的演进史看彝族民事习惯法的法源地位49-52
  • 3.2.1 法源的含义49-50
  • 3.2.2 彝族民事习惯法法源演进的历史进程50-52
  • 3.3 从习惯法与制定法的关系看彝族民事习惯法的法源地位52-55
  • 第4章 彝族民事习惯法的现代转型问题55-59
  • 4.1 彝族民事习惯法:彝族文化遗产55-56
  • 4.2 彝族民事习惯法:糟粕与精华56-57
  • 4.3 彝族民事习惯法:传承与革新57-59
  • 第5章 彝族民事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协调问题59-65
  • 5.1 彝族民事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59-62
  • 5.2 彝族民事习惯法同国家法的调适62-65
  • 结语65-67
  • 参考文献67-69
  • 致谢6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春丽;;论中国法制发展的战略选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王圣扬;孙世岗;;西方诉讼证明标准本土化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3 翟继光;;经济法责任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4 王超;;新世纪中国司法改革之路[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5 韩春晖;;论行政处分对象的范围[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6 王庆廷;;法律的亲情化求证——一个法理学的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7 王亚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8 赵坤;;论移植宪法的权威性[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9 孙洪坤;沉默权的代价[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10 吕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另一种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雪;;无需法律的秩序——当代社会中非国家法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探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王鹏;;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法院判决正确性问题探析——从合同诈骗罪与合同违约竞合说起[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郑磊;;两个村庄的村民政治——以农民的选举权意识为契入点[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4 李拥军;刘雪斌;韦霏;;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5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6 廖华;;论民间法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法制建设的贡献[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高飞龙;;森林采伐制度中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与平衡[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8 时永才;王刚;;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兼议值得当事人信赖的民事审判权运行方式[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杰;;法官机械司法的博弈分析[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戚萍;王志芹;方芳;许晴;李枝桂;;人民检察院的职权及完善[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郑现U

本文编号:2767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falilunwen/2767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6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