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货物运输合同承运人违约责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4 08:03

  本文关键词:货物运输合同承运人违约责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根据《合同法》第311条规定:“承运人对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毁损、灭失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承运人证明货物的毁损、灭失是因不可抗力、货物本身的自然性质或者合理损耗以及托运人、收货人的过错造成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即货物的损坏和灭失只要不能归咎于该条中所列明的三种情况,无论承运人是否存在过失或疏忽,均应承担赔偿责任。这里所涉及的举证责任分配是托运人对其与承运人存在运输合同关系,以及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毁损、灭失承担举证责任,承运人对上述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特别是当货物运输合同承运人与第三人发生交通事故时,承运人无责,第三人负事故全部责任。但托运人以承运人为被告,以运输合同纠纷起诉至人民法院,这时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原则,承运人就有可能承担败诉的风险,因为承运人确实已经构成了违约。 而合同法关于承运人对货物的灭失或损坏的赔偿,也基本适用实际赔偿原则,即除非当事人对赔偿额有约定,否则按到达地的市场价格计算。这一原则与民法通则中的相当于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的规定是一致的。同时还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对赔偿额的计算方法和赔偿限额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由于运输行业特有的风险,无论是国际抑或是国内立法,均在不同程度上就承运人对货物的损害赔偿规定了责任限制。因此,在确定承运人对货物灭失和损害的赔偿数额时,应首先适用现有的专门法律,只有在专门法律没有规定时,方可按照合同法中所规定的按当事人的约定或按到达地的市场价格确定赔偿数额。我国在承运人损害赔偿问题上采取了有限制的无过错责任原则,即在发生损害时,首先确定承运人负有赔偿责任,但如果承运人能够证明存在法定的免责事由则不承担责任。 因此本文旨在辨析货物运输合同承运人的违约责任是无过错责任原则,通过借鉴国外和其他地区关于货物运输合同承运人违约责任的规定,既可以使承运人与托运人依法、合规地签订运输合同,又可以在发生风险时尽量减少自己承担的责任,从而能够保障承运人自身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货物运输合同 承运人 违约责任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3.6;D922.29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
  • 一、货物运输合同承运人违约责任的概述9-13
  • (一) 货物运输合同承运人违约责任的概念9-10
  • (二) 货物运输合同承运人违约责任的特点10-11
  • (三) 货物运输合同承运人违约责任的免责事由11-13
  • 1. 不可抗力11-12
  • 2. 托运人、收货人的过错12
  • 3. 货物本身的自然性质或者合理消耗12-13
  • 二、货物运输合同承运人违约责任的法律构成13-15
  • (一) 货物运输合同承运人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13
  • (二) 货物运输合同承运人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13-14
  • (三) 货物运输合同承运人违约责任的举证责任14-15
  • 三、货物运输合同承运人违约责任存在的认定问题15-17
  • (一) 第三人原因造成承运人违约的责任认定问题15-16
  • (二) 违约数额的认定问题16-17
  • 四、货物运输合同承运人违约责任的完善途径17-25
  • (一) 国外和其他地区关于承运人违约责任的规定17-19
  • (二) 规范货物运输合同19-25
  • 1. 合同条款完备19-20
  • 2. 明确合同的责任期间20-21
  • 3. 合同权利义务划分明确21-22
  • 4. 严格执行货物运输合同22-25
  • 5. 根据约定优先原则确定赔偿额25
  • 结论25-27
  • 参考文献27-29
  • 致谢29-30
  • 研究生履历3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军;周荆;孙之斌;刘斌;;货物运输合同若干问题研究[J];法律适用;2007年05期

2 今晓;“过错”并非违约责任的要件[J];法学;1987年03期

3 张明;;关于完善我国运输合同制度的法律思考[J];煤矿现代化;2005年06期

4 孟宝森;论运输合同的法律性质及其特征[J];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5 张其武;;承运货物毁损或灭失中承运人的责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本文关键词:货物运输合同承运人违约责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305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7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