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合同法论文 >

我国合同法给付迟延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1 06:43

  本文关键词:我国合同法给付迟延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我国《合同法》第94条第3、4款规定了债务人陷于给付迟延时,债权人可以解除合同、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另外在第107和第112条中也规定了给付迟延适用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规定履行,可请求损害赔偿请求权,这种笼统概括的规定无法满足给付迟延的特殊情况—即在债务人陷于迟延后,其履行仍属可能且对于债权人仍具有利益,所以应向债务人催告,使其继续完成合同。在德国新修订的债法中,形成了以第286条为核心的给付迟延的特殊构成要件、请求权基础以及法律效果的体系。由于我国《合同法》借鉴融合了多国的立法规范,尤其是借鉴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范式,笔者试图通过比较法中相关内容的分析,改进我国合同法中产生的问题。本文出除去导言与结语外,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给付迟延的概述。通过案例的分析,,提出我国现行法法条中在适用给付迟延时产生的问题。并且通过与罗马法、德国法以及美国法中关于给付迟延规定的比较,分析我国给付迟延所应具有的构成要件。 第二部分:给付迟延的法律效果的探究。本部分通过对德国民法典中规定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尤其是迟延损害请求权、替代给付损害请求权,试图构建我国的给付迟延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体系。 第三部分:本部分根据整体分析德国、美国以及我国给付迟延的规定,提出我国现行合同法中关于给付迟延的规定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给付迟延 迟延损害 替代给付损害 损害赔偿请求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3.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导言9-10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以及比较法的概述10-23
  • 第一节 我国的现行法中关于给付迟延的规定10-12
  • 一、 问题之由来----和平拍卖公司诉李进案10-11
  • 二、 我国现行法中关于给付迟延的规定以及存在的问题11-12
  • 第二节 给付迟延制度的比较法分析12-23
  • 一、 给付迟延的历史沿革:从罗马法到法国民法典12-15
  • 二、 现代民法中的给付迟延制度15-17
  • 三、 比较分析给付迟延的构成要件17-23
  • 第二章 给付迟延的法律效果23-39
  • 第一节 给付迟延的法律效果概述23-25
  • 一、 德国新债法中的给付迟延的法律效果23-24
  • 二、 我国合同法中规定的给付迟延的法律效果24-25
  • 第二节 损害赔偿请求权25-35
  • 一、 给付迟延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概述25-26
  • 二、 与给付并行的损害赔偿请求权26-30
  • 三、 替代给付损害赔偿请求权30-35
  • 第三节 给付迟延的其他的法律效果35-39
  • 一、 我国合同法规定的给付迟延而产生的解除权35-37
  • 二、 我国合同法中规定的迟延利息等法律效果37-39
  • 第三章 解决我国给付迟延制度存在问题的探究39-44
  • 第一节 我国给付迟延制度的再构建39-40
  • 第二节 我国给付迟延制度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40-44
  • 一、 明确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种类与适用范围41-42
  • 二、 完善我国给付迟延的催告制度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47-48
  • 后记48-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W·多伊布勒(Prof.Dr.W.D釨ubler),朱岩;德国新债法概述[J];比较法研究;2002年02期

2 付晓梅;从“给付不能、给付迟延、积极违约”到统一的“违约”概念──德国债法修改草案中对给付障碍制度的修订介评[J];当代法学;2002年01期

3 梁慧星;关于中国统一合同法草案第三稿[J];法学;1997年02期

4 韩世远;根本违约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4期

5 韩世远;论中国民法的现代化[J];法学研究;1995年04期

6 车丕照;合同落空、情势变更与不可抗力──兼论我国相应立法的模式选择[J];兰州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7 梁慧星;;论我国合同法律制度的计划原则与合同自由原则[J];法学研究;1982年04期

8 舒国滢;;欧洲人文主义法学的方法论与知识谱系[J];清华法学;2014年01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合同法给付迟延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97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etongqiyue/3197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b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