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经济法论文 >

简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特色

发布时间:2016-04-22 07:15

  论文摘要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德育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逐年增加,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已成为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院校越来越重视的一大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特殊性,提出具有特色的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 少数民族地区 高校 大学生

  现代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一直以来,爱国主义教育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比例在各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以及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不断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因此,当前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所呈现出的不足也有其特点。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些特殊性,结合地方特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得到有效实施。

  一、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意识淡薄
  我国共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长久以来,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有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生活习俗。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在本民族环境中成长,受本民族文化熏陶,有着深厚的民族感情。然而在一定程度上,相对于其他大学生,他们有着民族封闭心态和狭隘心理。在他们身上呈现出了民族意识强烈,而国家意识淡化的特点。
  (二)对爱国主义缺乏理性认识
  当前国际社会错综复杂,多元化思潮的猛烈冲击,特别是某些不良份子企图破坏我国的统一大业,大肆鼓吹民族独立。这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来对爱国主义不了解的情况下,多被不良份子利用,空有一腔激情盲目参与到非理性、非法活动中,从而导致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不和谐,甚至对整个祖国的和谐构成威胁。
  (三)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怀疑
  当今我国局势犹如表面平静的大海,在大海深处到处充满着暗礁,台独、藏独、疆独等势力抬头。主流社会中强烈反“独”反分裂的舆论抨击和斗争行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变得惶恐不安,无心专心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而更多的是被本民族的会不会被灭亡的错误言论所困扰和迷惑。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殊性内容

  存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诸多问题,使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加不少复杂性。有效开展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充分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与历史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通过少数民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各民族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事迹,将民族之情与爱中华名族之情、爱国之情融合起来。另一方面,树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历史责任感,引导其全面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了解我国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来源于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共同反抗外来侵略与压迫。同时,使他们了解到西藏、新疆、台湾地区等各个省市和地区,在历史上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他们真正懂得并体会到“有国才有民族”、“有国才有家”。
  (二)爱国主义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相结合
  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国情教育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部分来之偏远地区,接受信息量相对较少、接受信息的途径相对狭窄,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度相对较弱,尤其是对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式、社会现状、党的方针政策认识不到位,容易出现思想偏差。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必须形式与政策教育,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对国情认识保持正确立场。
  (三)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对于国家安定、社会稳定极其重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重视开展民族平等团结的教育。进行“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观念教育,使各族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对家乡发展、民族振兴、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意义。同时,在校园里营造一个各民族师生平等团结的和谐校园民族关系氛围,使学生感觉到校园就是各民族师生和睦相处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缩影。
  (四)爱国主义教育与民主法制教育相结合
  首先,加强宪法的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以宪法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教育,培养他们爱国守法的良好品质。其次,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教育,使其了解到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深刻变化,坚定其拥护和遵守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信心和决心。再次,加强《反分裂国家法》、《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等法律法规的教育,使其自觉杜绝自己、本民族的人、身边的人违纪和犯法,为依法治国、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做出贡献。
  (五)爱国主义教育与宗教教育相结合
  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部分信教学生的宗教信仰,并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我国宗教树立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肯定民族宗教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和正做着的积极贡献;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当前民族宗教活动中也有着与爱国主义教育不协调、不一致的地方,认识到一些宗教组织和活动背后隐藏着的背离祖国、破坏统一的不单纯的政治目的。



  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性途径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实施常规的方式,还应注重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寻求多角度、新途径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深刻的实践性活动,结合地区实际、利用地方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意义重大,它保证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育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提供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法。
  以下将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为例,探索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结合地区特色和地方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性途径。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有着丰富的地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包括红色资源、壮乡文化、边疆资源等。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推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
  (一)利用“红色资源”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广西百色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这里是邓小平同志领导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建立右江革命根据地和右江苏维埃政权红色根居地。龙州县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江革命胜地,在邓小平、李明瑞、俞作豫等领导下的龙州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这里是一片洒满先烈鲜血的热土,拥有一大批珍贵的红色文化。广西高校应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1.利用“红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着重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道德水平、政治觉悟。利用百色、龙州丰富的政治教育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有力补充;其次,拓宽、深化“第二课堂”即实践教学环节,建立起了从校内第二课堂到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等多层次、多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寻访革命足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
  2.利用 “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开学和纪念日等契机,坚持在军训活动中组织学生到百色起义纪念馆、纪念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结合纪念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周年纪念的重要契机,组织学生参观红七军军部旧址、红八军军部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开展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再现了当年的革命岁月,使广大少数民族学生深刻领会到本民族先辈用生命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情感受到了激荡,思想得到了升华。
  (二)利用“壮族文化资源”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广西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其中,壮族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而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广西也因此被成为壮乡。悠久的壮族历史为广西积累了丰富的壮族文化资源。广西高校应充分利用 “壮族文化资源”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1.利用“壮族文化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把壮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前景等融进广西高校德育课程中,把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如壮族传统道德、艰苦奋斗精神等,整合到相关的教学内容当中,使少数民族学生认识本地区、本民族的发展依赖于国家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本地区、本民族的建设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与帮助,使他们自觉地投身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发展的建设事业之中。
  2.利用“壮族文化资源”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广西各高校应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举办民族文化资源讲座,举行民族文化专题报告、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开展民俗调研等系列民族教育活动,使其在参与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民族团结与国家稳定息息相关。各高校还应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使其从自身体验上感受到国家政策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的关怀和照顾,从而增进其爱国热情。
  (三)利用“边疆资源”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广西地理位置独特,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边界线长约1020公里。共和国解放以来,在广西边境上经历了援越抗法、抗美、自卫反击战等,拥有厚重的边疆历史文化。广西高校应充分利用 “边疆资源”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1.利用“边疆资源”开展国防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及固国兴邦的基础工程与国防教育紧密相连是。强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利用边疆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如瓦氏夫人抗击倭寇、黑旗军抗法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边疆巨变等,进行有说服力的国情区情教育,极大地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2.利用“边疆资源”开展就业教育: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预期。努力扭转“孔雀东南飞”、“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流失趋势,通过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就业的政策扶持吸引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家乡多层次就业和创业;加大诸如莫振高等在自己少数民族家乡做出贡献的优秀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先进事迹,深化学生扎根边疆、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本文编号:393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gjifalunwen/393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9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