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村干部涉黑犯罪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5 17:16

  本文关键词:村干部涉黑犯罪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几年,村干部涉黑犯罪问题普遍且严重,涉黑村干部用暴力和金钱操纵选举,管理村务,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将村委会变为家天下,极大破坏了乡村社会的正常秩序。村干部涉黑犯罪作为涉黑犯罪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普通涉黑犯罪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因此,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研究村干部涉黑犯罪问题都是必要的。从理论上讲,通过对村干部涉黑犯罪的特点、危害、原因和防治对策的探讨,力求丰富村干部涉黑犯罪的犯罪学研究;从实践上讲,通过对乡村干部之间、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真实互动关系的研究,力求为治理村干部涉黑犯罪问题提供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对策,从而推动乡村治理的发展。全文约三万五千字,共分四个部分,主要对村干部涉黑犯罪的特点、危害、原因和防治对策展开了论述。具体如下:第一部分村干部涉黑犯罪的概况和特点。概况:数量多、范围广。特点:一是组织形式多样。生成模式上,存在“由红到黑”和“由黑到红”两种模式。组织形式上,根据成员是否固定分为固定型和松散型,根据组织间的依附关系分为单一型和联合型。二是追求非法利益。涉黑村干部主要依托经济发展活跃的农村,通过贪污、职务侵占或经营非法行业并辅以人脉资源和信息资源平台搭建等方式获取巨额的经济利益。三是行为手段多样。这些手段主要包括暴力(含软暴力)、怀柔、策划群体性事件和政治渗透等四种手段,其中政治渗透又包括谋取政治身份和腐败官员两种方式。第二部分村干部涉黑犯罪的社会危害。一是政治危害,包括损害农村民主实践和破坏农民对基层政府认同等两个方面;二是经济危害,包括妨碍农民经济自由和破坏县域投资环境等两个方面;三是文化危害,包括破坏农村传统道德观念和阻碍农村法治发展等两个方面。第三部分村干部涉黑犯罪的原因分析。一是行为人方面的原因:包括追求物质利益及其不当方式、注重自我发展及其错误路径和法律意识缺乏等三个方面。二是被害人方面的原因:包括文化素质不高,法律知识匮乏;民主意识差,参与认知程度低和现代正式组织资源发育不足,组织化程度低等三个方面。三是刑事环境方面的原因:包括县乡行政管理和乡村法治氛围缺乏等两个方面。四是相关原因因素的动态机理:包括行为人和刑事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被害人和刑事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与行为人和被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等三个方面。第四部分村干部涉黑犯罪的防治对策。本部分在肯定村民自治制度的基础之上,提出两个维度的防治村干部涉黑犯罪的对策。前三个对策着眼于具体原因因素的问题。一是行为人方面:加强道德素质培养,注重法律素养提升。二是被害人方面:扩大法律宣传,提升农民法律意识;提高农民民主素养,加强民主参与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及增强农村组织多样性。三是刑事环境方面:优化县乡管理体制,优化乡村法治氛围。第四方面对策着眼于动态机制的调适,即通过疏导转向和阻截惩罚的方式来合理调节刑事三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村干部涉黑犯罪的防治对策应当采取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的方式,以涉黑村干部非法追求经济利益为起点,以引导可能发展为涉黑组织成员的村干部合情、合理、合法追求经济利益为手段,以实现村干部个人利益、村集体利益、村民利益三方共赢为终点。在肯定有可能发展为涉黑组织成员的村干部具有理性分析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乡镇干部和政府律师的作用,以利益得失为基础对其进行疏导转向,将其对理性因素的经验判断变为真正合理合法的内心自觉。从而在村干部、村民和乡镇干部三者之间形成以法治为连接点的良性循环,以破解村干部涉黑犯罪难题。
【关键词】:村干部涉黑 犯罪特点 犯罪危害 犯罪原因 犯罪防治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4.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引言10-11
  • 一、村干部涉黑犯罪的概况及特点11-22
  • (一)概况11-13
  • 1.数量多11-12
  • 2.范围广12-13
  • (二)特点13-22
  • 1.组织形式多样13-16
  • 2.追求非法利益16-18
  • 3.行为手段多样18-22
  • 二、村干部涉黑犯罪的社会危害22-25
  • (一)政治危害22-23
  • 1.损害农村民主实践22
  • 2.破坏农民对基层政府认同22-23
  • (二)经济危害23-24
  • 1.妨碍农民经济自由23
  • 2.破坏县域投资环境23-24
  • (三)文化危害24-25
  • 1.破坏农村传统道德观念24
  • 2.阻碍农村法治发展24-25
  • 三、村干部涉黑犯罪的原因分析25-40
  • (一)行为人方面的原因26-28
  • 1.追求物质利益及其不当方式26
  • 2.注重自我发展极其错误路径26-27
  • 3.法律意识缺乏27-28
  • (二)被害人方面的原因28-31
  • 1.文化素质不高,法律知识匮乏28-29
  • 2.民主意识差,参与认知程度低29-30
  • 3.现代正式组织资源发育不足,组织化程度低30-31
  • (三)刑事环境方面的原因31-37
  • 1.县乡行政管理31-35
  • 2.法治氛围缺乏35-37
  • (四)原因动态机理:刑事三元互动关系37-40
  • 1.行为人和刑事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38-39
  • 2.被害人和刑事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39
  • 3.行为人和被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39-40
  • 四、村干部涉黑犯罪的防治对策40-52
  • (一)行为人方面的防治对策41-42
  • 1.加强道德素质培养41-42
  • 2.注重法律素养提升42
  • (二)被害人方面的防治对策42-44
  • 1.扩大法律宣传,提升法律意识42-43
  • 2.提高民主素养,加强民主参与43-44
  • 3.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组织多样性44
  • (三)刑事环境方面的防治对策44-49
  • 1.优化县乡管理体制45-47
  • 2.优化法治氛围47-49
  • (四)合理调节刑事三元主体互动关系49-52
  • 1.疏导转向49-50
  • 2.阻截惩罚50-52
  • 参考文献52-56
  • 致谢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海锋,王凤兰;关于职务犯罪问题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0年05期

2 冯海英;中学生犯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西部某地中学生犯罪问题的个案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06期

3 王胤颖;论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犯罪问题[J];犯罪研究;2002年02期

4 刘晓梅;关于社会转型期犯罪问题的若干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5 郑瑶;手机偷拍与犯罪问题初探[J];江南论坛;2005年09期

6 夏建辉;预防职务犯罪问题的哲学分析[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杨梅花 ,徐苏林;当前青年女性职务犯罪问题探析[J];北京观察;2005年11期

8 于凤兰;;国有企业职务犯罪问题浅析[J];管理科学文摘;2005年05期

9 张世均;;论旅游业发展中的犯罪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10 石芳;;一部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犯罪问题的佳作[J];法学杂志;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明;;美国21世纪的犯罪问题——兼论对中国的借鉴[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平萍;;弱势群体犯罪问题的思考[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于志葵;;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探索解决犯罪问题的途径[A];2009年中国未来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欣;;网络犯罪问题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5 谭志君;;我国入世后的涉外犯罪问题[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6 刘少英;;我国社会分层背景下的弱势群体犯罪问题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文;;雇佣犯罪问题研究[A];“严打”政策法律问题研究[C];2002年

8 孙炜红;;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犯罪问题研究[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9 金泽刚;于鹏;;贫困、仇富与犯罪问题[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少英;;我国社会分层背景下的弱势群体犯罪问题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哲;潜入微观层面分析犯罪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黄林镜 隆林各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问题预防及对策[N];广西法治日报;2014年

3 记者 郗望;中纪委调研组来陕调研高校职务犯罪问题[N];陕西日报;2004年

4 本报评论员 李杏;认真对待极端犯罪问题[N];长江日报;2012年

5 记者 赵阳;涉网犯罪问题日益突出[N];法制日报;2011年

6 溧阳市公安局城南派出所 缪丹;从“300万”绑架案 看城市外来人口犯罪问题[N];江苏经济报;2009年

7 欧阳涛;犯罪问题需要多学科跨专业研究[N];光明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王春霞;梁志毅代表:获救被拐儿童应允许合法收养[N];中国妇女报;2013年

9 杨孝文;全球人口贩卖现象扫描[N];联合时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年亮 实习记者 王旭东;对百姓反映强烈的犯罪问题利剑出鞘[N];人民公安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余小满;宋代职务犯罪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丽;弱势群体犯罪问题及其防控对策[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2 李嵩博;农村村官职务犯罪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3 李晓政;澳门赌权开放后外地人士犯罪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牟文彬;农村支部书记职务犯罪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5 谢小丽;村官职务犯罪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张文静;特大城市网络犯罪问题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7 胡荣;我国独生子女犯罪问题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袁广云;未成年人网络犯罪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郭云超;农村青年犯罪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震然;犯罪学视野下拐卖儿童犯罪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村干部涉黑犯罪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66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266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a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