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不作为犯罪中的先行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1 20:14

  本文关键词:不作为犯罪中的先行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在不作为犯罪理论中,以先行行为为核心的作为义务来源在刑法学界历来存在争议。围绕先行行为基本理论问题,国内外学者存在迥然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先行行为问题的提出是司法实践的需要,但是长期以来多数学者对该问题仅停留在从作为义务来源的层面附带论及,而鲜有专门、系统的研究。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规范研究和比较分析研究等方法,以不作为犯罪与作为犯罪具有等价性的通说观点为立论基础,围绕先行行为理论争议问题,通过深度透析各类学说观点和刑事司法的现实需要,表明先行行为存在的合理性及相关问题,且尝试为其立法提出模式建议。文章基本内容如下: 首先,对先行行为问题进行理论定位。不作为犯罪的成立必然是行为人对特定作为义务的违反,作为义务来源是产生作为义务的本源或事由,而先行行为的基本问题是其是否能够产生作为义务的问题,所以先行行为是作为不作为犯罪理论中的作为义务来源被加以研究的。 其次,为先行行为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依据。针对先行行为能否成为作为义务来源的问题,国内外学者持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态度,争议焦点在于先行行为存在的合理性依据。笔者认为首先应当肯定这一义务来源,但是由于解决该问题的本质目标是为先行行为理论地位的树立提供必要的基础,其本身并不当然构成判断成立先行行为的实质标准,所以没有必要就具体依据“大动干戈”,因此,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本文认为的合理性依据。 第三,透析先行行为与刑法相关问题的关系,且对现实中可能存在的疑问做必要的回答。笔者认为先行行为与罪刑法定原则之间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它是相对罪刑法定原则的体现;先行行为与其他作为义务来源的区别将直接关系到此罪与彼罪的认定;而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区别也将关系到罪与非罪的成立。 第四,对先行行为认定问题的考察。通过结合相关的事例,笔者一方面从宏观角度对先行行为的成立要件做限制;另一方面从微观角度针对具体争议性范围做探讨,认为从客观法律评价角度出发,引起危险状态的先前行为不受其行为性质的影响,所以先行行为不限于违法行为,特定条件下的合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同样可以成为先行行为,但是不作为行为不能够成为先行行为。 最后,尝试为先行行为立法模式提出可行建议。考虑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以及刑事立法的可行性和操作性,笔者认为刑法总则单列式的立法模式较为适宜,即由刑法总则部分对不作为犯罪及作为义务来源做概括规定的基础上,有必要将先行行为等主要作为义务来源明确列举。
【关键词】:不作为犯罪 作为义务来源 先行行为 危险状态 危害结果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4.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言10-11
  • 一、不作为犯罪与先行行为概述11-17
  • (一) 先行行为在不作为犯罪中的理论定位11-14
  • (二) 先行行为的应有涵义14-17
  • 二、先行行为成为作为义务来源的合理性17-26
  • (一) 先行行为成为作为义务来源的理论争议17-20
  • 1. 肯定说17-19
  • 2. 否定说19-20
  • (二) 先行行为成为作为义务来源理论争议的分析20-23
  • 1. 本文的基本立场20-22
  • 2. 本文对肯定说观点的评析22-23
  • (三) 先行行为成为作为义务来源合理性的具体依据23-26
  • 1. 作为义务来源理论发展的必然选择24
  • 2. 先行行为之危险状态的本质体现24-25
  • 3. 解决司法困境的合理价值取向25
  • 4. 刑事法律规范条文的应有含义25-26
  • 三、先行行为与刑法相关范畴的关系26-34
  • (一) 先行行为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26-29
  • 1. 先行行为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冲突关系26-27
  • 2. 先行行为与罪刑法定原则冲突关系的调和27-29
  • (二) 先行行为与其他作为义务来源的关系29-32
  • 1. 先行行为与法律的明文规定29-30
  • 2. 先行行为与职务或业务的要求30-31
  • 3. 先行行为与法律行为31-32
  • (三) 先行行为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关系32-34
  • 1. 先行行为义务与道德义务的联系32
  • 2. 先行行为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区别32-34
  • 四、先行行为的认定34-50
  • (一) 先行行为成立要件的具体考量34-39
  • 1. 基础性要件35-37
  • 2. 限制性要件37-39
  • (二) 先行行为具体范围的认定39-50
  • 1. 先行行为是否包括合法行为39-43
  • 2. 先行行为是否包括犯罪行为43-48
  • 3. 先行行为是否包括不作为行为48-50
  • 五、先行行为问题的立法模式探讨50-56
  • (一) 先行行为立法化的价值50-51
  • (二) 先行行为问题的立法模式51-56
  • 1. 现有各类立法模式51-52
  • 2. 我国先行行为立法模式的选择52-54
  • 3. 先行行为量刑立法问题54-56
  • 结语56-57
  • 参考文献57-60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60-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冬明;;不作为犯中先行行为的再认识[J];法制与社会;2011年04期

2 李文;焦音凯;徐冰;;关于先行行为的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11期

3 袁森颖;;论不作为的先行行为的形式[J];科学决策;2008年10期

4 曹良德;;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探讨[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年09期

5 王志强;许相明;;不作为犯罪中的先行行为[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7年10期

6 卞增智;;刍议不作为犯中的先行行为[J];法制与社会;2008年30期

7 郭斐然;;先行行为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2011年05期

8 夏冰;;犯罪行为不是不作为犯罪中的先行行为[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9 赵越;;犯罪行为可否作为不作为犯罪的先行行为之我见[J];沈阳干部学刊;2008年02期

10 肖尚武;;论不作为犯中的先行行为[J];学理论;2011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南;郭文;;环境监管失职罪因果关系探讨[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钱焰青;;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与行政复议审查研究[A];2004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人民检察院 沙际娟 六安市金安区人民检察院 张杨;先行行为引起的不作为犯罪如何认定[N];检察日报;2009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吴洁;不作为犯罪中作为义务来源包括先行犯罪行为[N];检察日报;2011年

3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京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 蒋熙辉;不作为犯中先行行为的解析[N];人民法院报;2004年

4 周彤;认定不作为犯罪应注意三问题[N];西部法制报;2009年

5 熊志坚;见死不救能否认定不作为犯罪[N];检察日报;2002年

6 左翠莲 王海瑛;“不作为”也构成犯罪[N];人民法院报;2004年

7 张达朝;周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杀人[N];江苏经济报;2006年

8 章法;“不作为”也会构成犯罪[N];深圳特区报;2005年

9 杨朋华;交通肇事逃逸能否构成不作为犯罪[N];江苏经济报;2006年

10 彭箭;遭人追打被车撞 追赶人是否犯罪[N];法治快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荣飞;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宏;不作为犯罪中的先行行为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赵振生;关于“宋某杀妻案”的案例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3 季军坤;不作为犯罪中先行行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田周鹏;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来源之若干争议性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5 叶扬;事实婚姻中所涉不作为犯罪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 田炳美;论先行行为[D];苏州大学;2010年

7 张觉群;先行行为义务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刘洪杰;不作为犯罪义务来源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万翠玲;不作为犯罪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2年

10 杨涛;不作为犯罪义务来源的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本文关键词:不作为犯罪中的先行行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95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395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c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