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论交通肇事罪之“逃逸”

发布时间:2017-05-19 19:24

  本文关键词:论交通肇事罪之“逃逸”,,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逐年递增,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公共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交通事故逐年增加,交通事故中死亡的人数一直在高位徘徊。如何有效控制交通事故,减少事故带来的危害一直是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的方向。然而,各种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屡禁不止,花样不断翻新,使得现有立法和司法解释不断受到挑战,司法实践中在对疑难案件的判决上出现认识的争议,这必然会给司法公正、立法本意等方面带来冲击。通过何种途径探寻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找到破解之策是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完善的一个难题。本文正是基于发现逃逸型交通肇事罪中存在的难题为出发点,试图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逃逸型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出发,着重探讨了该罪的犯罪主体,特别是共犯问题进行了探讨。该罪侵害的法益也是研究的一个重点,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公共安全”是主要法益。另外,对逃逸行为本身以及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需要研究的重点。第二部分以司法实践中一些典型案例为出发点,对司法实践中典型案件的判决依据进行了分析,之后利用刑法理论对司法实践中的一些认识上的偏差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些化解难题的对策并找到其理论依据以及实践的意义。第三部分对逃逸型交通肇事罪自首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了逃逸的主观目的应是逃避法律义务说为宜。逃逸与自首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必然要研究的问题,特别是逃逸对自首成立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基于在司法实践中常常会出现逃逸型交通肇事罪与其他犯罪的一些交合、转化,明确逃逸型交通肇事罪与相邻犯罪之间的关系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可能与该罪交合、转化的罪名主要包括危险驾驶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以及过失致人死亡罪。
【关键词】:交通肇事罪 逃逸 认定 自首 司法理念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4.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一、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及其认定12-19
  • (一)犯罪主体的认定12-14
  • (二)侵害的法益14-15
  • (三)犯罪行为判断15-17
  • (四)因果关系认定17-19
  • 二、交通肇事罪逃逸的典型分析19-23
  • (一)无死亡结果型逃逸19-20
  • (二)致人死亡型逃逸20
  • (三)司法判决理念的评析20-23
  • 三、交通肇事罪中逃逸的自首认定23-29
  • (一)逃逸主观罪过之辨析23-25
  • (二)逃逸主观罪过与自首的关系25-29
  • 1.自首的价值追求25-26
  • 2.逃逸型交通肇事罪自首认定26-29
  • 四、逃逸型交通肇事罪与相关罪的区别29-35
  • (一)逃逸型交通肇事罪与危险驾驶罪29-31
  • 1.犯罪构成包容度不同29-30
  • 2.对犯罪结果的要求不同30
  • 3.犯罪行为发生的顺序不同30-31
  • (二)逃逸型交通肇事罪与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31-33
  • 1.从行为方式上来进行判断31-32
  • 2.从主观方面来进行判断32
  • 3.从因果关系分析32-33
  • (三)逃逸型交通肇事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33-35
  • 1.被害人死亡原因的差别33
  • 2.主观心态存在差别33-35
  • 结语35-36
  • 参考文献36-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厚勇;论逃逸行为及逃逸行为致使被害人死亡的性质——兼议刑法第133条的修正[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刘海春;陶涛;;指使肇事者逃逸行为的刑法学浅析[J];行政与法;2007年11期

3 何霞;;关于交通肇事罪的逃逸行为的司法认定[J];法制与社会;2007年10期

4 于力;;指使交通肇事者逃逸行为的性质认定[J];华东刑事司法评论;2002年02期

5 刘杰,李玫瑾;杀伤犯罪逃逸心理及行为规律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贾尚磊;;浅析交通肇事案件中的逃逸行为[J];商品与质量;2012年S1期

7 王华伟;;以“借用”为名取财后逃逸行为之定性研究[J];天津法学;2014年01期

8 侯敏;;刍议交通肇事之逃逸行为[J];经营管理者;2012年05期

9 程和友;浅析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犯罪化[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程和友;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犯罪化[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庆廷邋徐艳;被害人有过错但被告人事后逃逸如何处理[N];检察日报;2008年

2 刘晓辉;交通肇事罪中“逃逸”应理解为“逃避救治伤者”[N];检察日报;2005年

3 高志雄;从“推定全责”到“推定有罪”[N];江苏法制报;2007年

4 石家庄市裕华区检察院 李保民;事故逃逸方必负主要责任吗?[N];河北农民报;2012年

5 吴亮亮;离开现场待处理 是否肇事后逃逸[N];法治快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明阳;交通肇事罪的司法认定[D];黑龙江大学;2015年

2 王华;存在逃逸情形的交通肇事罪的认定[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3 汪鸿哲;论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D];苏州大学;2016年

4 邹锷;论交通肇事罪之“逃逸”[D];苏州大学;2016年

5 雷牧戈;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相关问题探讨[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 刘璋璀;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王黎歌;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8 曹建军;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刑事立法完善[D];四川大学;2006年

9 顾凌燕;论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行为[D];苏州大学;2007年

10 曾志辉;风险社会背景下交通犯罪的立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论交通肇事罪之“逃逸”,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96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796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8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