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基于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2016-11-19 00:11

  本文关键词:基于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控制与利用”、 “雨洪利用”、“低影响开发”、“内涝防治”等。这些概念虽然名称不同,但内涵基本相近,都是对城市降雨径流采取措施进行水量、峰值削减,采取的措施基本为“渗、蓄、用、滞、调、排”,包含了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涝洪减灾防治、面源污染减控、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内涵,只是各个概念的侧重点依据个人的认识有所不同。这些概念都是与城市排水密切相关,其中的一些主要措施是在传统城市排水系统基础上的改进,如下凹式绿地、屋顶绿化、透水铺装地面等。就工程措施而言,国内的“城市雨水利用”、“雨水控制与利用”、“雨洪利用”概念与国外的“低影响开发(LID)”、“最佳管理实践(BMPs)”、“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等概念基本相同。之所以存在这些内涵相互交叉、重叠的概念,主要原因是对其所应对的降雨重现期和根本目的有些混淆。“低影响开发”强调源头的径流削减,控制日常的较小降雨量,通常在2年重现期一下。“雨水直接收集利用”通常针对重现期在0.5~3年的场次降雨。这两者的设计标准目前尚缺乏技术标准进行明确的确定。对于目前问题比较突出而又备受关注的城市“内涝防治”,尚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技术标准。在2012年发布实施的《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中仍按照室外排水的方法设计城市涝水,降雨重现期一般在1~10年,I等防洪工程的涝水设计重现期也只有20年。在2014年新版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了中小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分别为20~30年、30~50年、50~100年。

(二)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概念

应对城市雨水问题的概念都是针对一定重现期降雨的雨水问题,而城市雨水问题本身是重现期从小到大不同量级降雨的雨水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能够系统应对从小到大不同重现期降雨所产生的雨水问题的概念——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将城市排水、防涝、面源减控、资源回用和生态恢复等方面的内涵统一纳入其范畴,强调各种措施之间的有机联系、动态反馈和协同优化。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定义为:对城市降雨所产生的地表径流、管网与河道雨洪水进行综合调控,在保障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污染减控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城市排水(雨水)、内涝防治、雨水利用、面源污染控制、低影响开发等工程措施和法律法规、体制机制、监督管理等非工程措施。其内涵如图1所示。

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主要包括面源污染减控、雨水排放、雨水收集利用(回用)、内涝防治、城市防洪等五个层面的技术内容,这五个层面又是相互联系的。雨水排放就是传统的城市排水技术,包括建筑排水(雨水)和室外排水(雨水)技术,属于市政给排水专业领域,主要针对3年~5年重现期的短历时降雨(通常2小时以内)。城市防洪是传统的水利技术,包括挡水、泄(排)水、蓄(滞)水等类技术、属于水利工程专业领域,主要针对50年~200年重现期较长历时暴雨的洪水。城市雨水收集利用(回用)主要针对0.5~3年重现期的场次降雨,与雨水排放技术

城市篇

图1 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概念简图

有一定交叉,收集系统等设施可与雨水排放系统共用、只是增加了储存、净化和回用等设施。面源污染减控技术是较新的技术,涉及到建筑、园林绿化、市政、水利等多专业,主要针对日常降雨、特别是2年重现期以下降雨的地面(含屋面)径流进行就地渗、截、蓄滞等措施。城市内涝防治是目前相对薄弱的技术,主要针对10年~100年重现期的降雨。这五个层面基本包括了重现期由低到高降雨的综合利用技术。

三、“海绵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措施

(一)多层级工程措施

建设“海绵城市”针对重现期从小到大的降雨,具有资源利用、防洪减灾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其工程措施也应当

是多层次的,与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层次基本一致。通过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等源头减控措施,应对较小重现期的降雨,使这些雨水尽可能地入渗地下或资源化利用,以满足“海绵城市”生态环境层面的要求。通过雨水排水管渠系统的完善和改进,使中等程度重现期降雨的径流能够得以调控、利用和排除,同时满足防洪减灾、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的要求。通过地表漫流通道、调蓄池、城市河湖等设施应对超过雨水管网排水设计标准的较大降雨的地表径流,优先满足防洪减灾要求,兼顾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要求。通过水库、堤防、闸坝等工程,应对更大重现期降雨的洪水,首先满足防洪减灾的要求,适度考虑其他方面要求。

目前,我国城市的防洪工程相对完善,排水管网也有一定的基础,应对超过排水设施设计标准降雨的设施相对薄弱,对雨水径流的源头减控措施的研究与应用是近期的热点。除防洪工程外,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基本工程措施包括入渗地下、收集回用和调控排放,包含了通常所说的“渗、蓄、用、滞、调、排”。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这两种措施已经广为接受,全国各地应用较多。还有几种典型措施需要更加关注。一种是带流量控制设施的调控排放措施。通过流量控制器和调节空间,将来自不同下垫面的降雨径流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从而减轻外部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其中一个典型应用就是屋顶滞蓄排放,即在具有

基于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

足够承载和防渗能力的屋面,将降落的雨水临时滞留在屋面上,


  本文关键词:基于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16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816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f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