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会展论文 >

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6 01:17

  本文关键词: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范围城市化浪潮,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经济社会繁荣,对不同社会经济形态和国家的快速发展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其中也伴随着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加速污染和生态的严重破坏。人们在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便捷、美好生活的同时,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城市生态危机。在此背景下,一种人与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发展理念——“生态城市”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当前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理性选择。我国是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生态城市发展成为我国面对严峻形势,所作出的必然选择。城市产业发展作为城市经济水平的客观反映,是城市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优化产业布局、升级产业结构,是协调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如何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已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以我国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现实要求为依据,遵循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原则,在系统综述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优化理论与实践,阐述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研究问题的基础上,辨析了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理论体系;基于对城市生态建设与产业布局优化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以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要求为指引,对生态城市产业布局的内涵和演化特征进行分析,解析了生态城市产业布局的空间层次,剖析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的影响因素,提出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的目标和原则,明确了生态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依据和原则,探讨了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模式与策略。在此基础上,选择共青城为研究案例,运用生态经济学方法,评价共青城生态经济协调度,分析其区域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异,提出共青城建设生态城市过程中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方案与措施。全文共分为8章。第一章为绪论,对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全面综述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优化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第二章对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全面剖析,阐述了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生态文明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及产业空间理论对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支撑作用。第三章在分析产业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的相互关系基础上,对生态城市产业空间体系的内涵与演化特征、空间层次及其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进一步剖析了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的影响因素。第四章结合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界定了生态城市产业布局的目标与原则,对生态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的依据进行分析,探讨了生态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模式和主要策略建。第五章介绍了研究案例共青城的基本情况,对其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布局问题进行了分析,剖析了共青城产业布局优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六章基于生态经济协调的可能性分析,构建共青城生态经济协调度模型并开展评价,同时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布局,对共青城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第七章基于共青城生态经济分析,提出共青城产业布局优化的目标和方案,对产业布局优化的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进行了研究。第八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全文的主要结论为:(1)生态城市的产业空间体系分为城市布局、产业园区布局和厂址布局三个层次,其演化遵循产业空间演化的基本规律,但更加强调产业部门与生态环境的融合与协调。影响生态城市产业布局的宏观要素包括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要素,中观要素由生产投入要素、市场要素、基础设施要素、交通网络要素等;微观要素分为生命周期阶段、产业关联因素、产业集聚因素、产业创新因素和产业效益因素等。(2)生态城市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目标是形成有利于生态产业化建设和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城市产业布局框架,其布局优化的基本模式分为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和网络模式,布局优化的基本策略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空间职能和创新产业园区发展机制等。(3)共青城产业布局优化不仅具有独特的红色政治、区位交通、生态环境、资源供给、政策支持和智力支撑等优势,但也面临着产业基础薄弱、城市建设任务繁重、区域竞争激烈等不利条件的制约。(4)基于生态经济协调度分析,共青城生态经济系统正经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对立抗衡阶段,尚未形成耦合良性发展趋势,但从其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程度看,目前共青城生态经济尚处于高度协调状态。在进行城市产业布局优化时,要重视良好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态势的维护,促进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发展系统形成耦合良性发展态势。(5)基于共青城生态价值时空分异特征,共青城未来宜于在金湖乡和江益镇南部发展生态农业,并把江益镇北部地区作为工业生产布局的核心区域,在茶山街道和江益镇东部形成生态观光旅游和现代服务产业布局,并推进甘露镇工业“退城进区”布局调整力度,逐步实现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6)基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和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的需要,提出共青城“两带、三区、四组团”的产业空间结构体系,通过布局打造共青城高新技术及现代制造产业综合体、纺织服装及商贸产业综合体、会展和旅游产业综合体、教育及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等四大产业体系。
【关键词】:生态城市 生态经济协调 产业布局优化 共青城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1.3
【目录】:
  • 作者简介6-7
  • 摘要7-9
  • ABSTRACT9-15
  • 第一章 绪论15-31
  • 1.1 研究背景15-17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7-19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19-27
  • 1.3.1 生态城市研究进展19-23
  • 1.3.2 产业布局优化研究进展23-26
  • 1.3.3 研究进展评述26-27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27-31
  • 1.4.1 研究思路27-29
  • 1.4.2 研究内容29-30
  • 1.4.3 研究方法30-31
  • 第二章 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的理论基础31-45
  • 2.1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31-35
  • 2.1.1 对传统城市发展弊端的思考31-32
  • 2.1.2 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32-34
  • 2.1.3 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34-35
  • 2.2 生态文明理论35-38
  • 2.2.1 生态文明的源起35-36
  • 2.2.2 生态文明的内涵36-37
  • 2.2.3 生态文明建设内容37-38
  • 2.3 生态经济理论38-41
  • 2.3.1 生态经济学及其对象38
  • 2.3.2 生态经济的特征与内涵38-39
  • 2.3.3 生态经济协调度39-40
  • 2.3.4 生态经济价值40-41
  • 2.4 产业空间理论41-45
  • 2.4.1 产业区位理论41-42
  • 2.4.2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42
  • 2.4.3 产业空间分布理论42-45
  • 第三章 生态城市产业空间体系及影响因素45-54
  • 3.1 产业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关系45-47
  • 3.1.1 产业结构与生态城市45-46
  • 3.1.2 产业布局与生态城市46-47
  • 3.2 生态城市的产业空间体系47-49
  • 3.2.1 生态城市产业布局及其演化特征47-48
  • 3.2.2 生态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层次48-49
  • 3.2.3 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关系49
  • 3.3 生态城市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49-54
  • 3.3.1 宏观要素50-51
  • 3.3.2 中观要素51-52
  • 3.3.3 微观要素52-54
  • 第四章 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路径54-62
  • 4.1 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的目标和原则54-56
  • 4.1.1 优化目标54-55
  • 4.1.2 优化原则55-56
  • 4.2 生态城市主导产业与产业综合体选择56-59
  • 4.2.1 主导产业及其演化56-57
  • 4.2.2 主导产业选择依据57-58
  • 4.2.3 主导产业选择原则58-59
  • 4.3 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的主要模式59-60
  • 4.3.1 增长极模式59
  • 4.3.2 点-轴模式59
  • 4.3.3 网络布局模式59-60
  • 4.4 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策略60-62
  • 4.4.1 调整空间开发强度,建立生态安全格局60
  • 4.4.2 推进交通设施建设,优化布局硬件环境60
  • 4.4.3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布局合理性60-61
  • 4.4.4 优化城市功能分区,促进差异化发展61
  • 4.4.5 创新产业园区机制,提高产业承载能力61-62
  • 第五章 共青城及其产业空间布局62-81
  • 5.1 共青城概况62-66
  • 5.1.1 区位交通62-63
  • 5.1.2 资源环境63-64
  • 5.1.3 经济社会64-65
  • 5.1.4 共青城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65-66
  • 5.2 共青城产业布局现状66-72
  • 5.2.1 共青城产业结构特征66-68
  • 5.2.2 共青城产业聚集水平68-69
  • 5.2.3 共青城产业空间扩展69-71
  • 5.2.4 区际产业关联特征71-72
  • 5.3 共青城产业布局问题72-76
  • 5.3.1 核心产业发展乏力72-73
  • 5.3.2 新兴产业基础薄弱73-74
  • 5.3.3 产业空间布局紊乱74
  • 5.3.4 区际产业关系不顺74-76
  • 5.4 共青城产业布局优化的机遇与挑战76-81
  • 5.4.1 共青城产业布局优化的历史机遇76-78
  • 5.4.2 共青城产业布局优化的优势条件78-79
  • 5.4.3 共青城产业布局优化的制约因素79-81
  • 第六章 共青城生态经济发展分析81-92
  • 6.1 共青城生态经济协调度分析81-86
  • 6.1.1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81-82
  • 6.1.2 共青城生态经济协调度测算82-86
  • 6.2 共青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86-92
  • 6.2.1 生态服务价值及其估算86-87
  • 6.2.2 共青城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87-89
  • 6.2.3 共青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变异89-92
  • 第七章 建设生态城市目标下的共青城产业布局优化92-105
  • 7.1 战略定位与优化策略92-96
  • 7.1.1 产业战略定位92
  • 7.1.2 产业发展策略92-93
  • 7.1.3 主导产业集群93-96
  • 7.2 产业布局优化与功能整合96-98
  • 7.2.1 产业布局定位96-97
  • 7.2.2 产业布局重点与功能97-98
  • 7.3 产业布局优化的支撑体系98-101
  • 7.3.1 综合交通体系98-99
  • 7.3.2 科学利用土地资源99-100
  • 7.3.3 完善区域城镇体系100
  • 7.3.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100-101
  • 7.4 产业布局优化的保障政策101-105
  • 7.4.1 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101
  • 7.4.2 健全规划实施管理体系101-102
  • 7.4.3 搭建产业发展服务平台102
  • 7.4.4 保证重大项目开发建设102-103
  • 7.4.5 开展城市品牌营销活动103
  • 7.4.6 提升改善人居生态环境103-104
  • 7.4.7 推进创新创业文化建设104-105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105-108
  • 8.1 主要研究结论105-106
  • 8.2 主要创新点106
  • 8.3 不足与展望106-108
  • 致谢108-109
  • 参考文献109-11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继文;夏斌;黄羿;张毅;;土地利用与产业发展的关联性研究——以韶关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2 陈祝华;都江堰市工业布局的发展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3 王如松;城市生态位势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88年01期

4 黄光宇;生态城市研究回顾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6期

5 郭晶;;低碳目标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优化的协调——以杭州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7期

6 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7 李培超;;论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及其实现模式[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01期

8 盖文启;我国沿海地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J];地理科学;2000年03期

9 马交国,杨永春;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6期

10 李广明;黄有光;;区域生态产业网络的经济分析——一个简单的成本效益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刘建林 任江华;[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石永林;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2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3 余达锦;基于生态文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生态城市产业布局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7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327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c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