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酒店管理论文 >

跨文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空间消费

发布时间:2017-06-03 22:00

  本文关键词:跨文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空间消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现代都市,消费是每个人都须臾不离的一种现代生活实践,可以说我们就生活在一个被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1989)称之为消费社会的环境之中。并且,这样的生活是以鲍德里亚谓之由“符号逻辑”所支配的。即是说,吸引我们购买商品的除了它的使用价值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符号价值”——对这一符号所蕴含的价值的拥有和享受——体现出了合乎消费者身份的消费观和消费者所具有的生活风格和品位。正是在这一符号逻辑的引导下,对于商品非物质性内容的消费这一实践才得以不断延续。当今中国,全球化的脚步愈发加快,中国人对于舶来品的消费亦可谓是达到了空前的盛况。 本文试通过对位于中国上海的悦达咖世家COSTA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探究咖世家这一来自英吉利的舶来高端咖啡品牌是如何运用其独特符号意含以及精心设计的消费空间引起消费者对其的品牌认同的,与此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又是如何充分发挥出了COSTA品牌符号和空间所营造的“迷思”的功能,通过怎样的消费行为对其产生身份和文化上的认同的。 论文采用了符号学分析和定性访谈的研究方法,分别对COSTA的各种图案和空间样式给予分析和消费者心理的认同过程给予了诠释。研究发现,COSTA符号产品和空间设计对渴望中上流消费体验的消费者极具吸引力,他们通过对符号的解读和积极参与改造空间消费模式以契合自身要求对品牌加深了认知并产生认同感,将自己的身份和品牌紧紧地联系起来,使自己在本土环境中享受全球化带来的身份认同和消费体验。鲍德里亚的理论框架用于阐释品牌文化和中国本土情境的契合。
【关键词】:文化研究 咖啡文化 空间消费 符号学 身份认同 全球本土化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719.3;F713.55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3-5
  • Abstract5-6
  • 摘要6-7
  • Table of Contents7-9
  • Chapter I Introduction9-31
  • 1.1 Preamble: Theoretical and Historical Review9-15
  • 1.1.1 Understanding Commodity Culture9-11
  • 1.1.2 Conceptualizing the Cafe as Cultural Space11-14
  • 1.1.3 Considering the Semiotics of Cafe as A Consumer Space14-15
  • 1.2 Overview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C) and Rationale for the Study15-22
  • 1.2.1 Profile of IC and Its Paradigms15-19
  • 1.2.2 Rationale for the Present Study19-20
  • 1.2.3 Introducing the Costa Case to Analysis20-22
  • 1.3 Defining the Research Context and Ques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22-31
  • 1.3.1 Research Setting22-27
  • 1.3.2 Research Questions27-31
  • Chapter II Literature Review31-45
  • 2.1 Consumer Society with Kaleidoscopic Signs31-34
  • 2.1.1 Jean Baudrillard's Consumption Theory—Signs and Commodities31-32
  • 2.1.2 The Consumption Theory of Mass Culture32-34
  • 2.2 The Discourse of Sign Consumption and Ideology34-36
  • 2.2.1 The Logic of Sign Consumption34-35
  • 2.2.2 The Ideology of Consumer Society35-36
  • 2.3 Consumption of Space and Consumer Behavior36-45
  • 2.3.1 Definition of Space Consumption36-38
  • 2.3.2 Definition of Consumer Behavior38-39
  • 2.3.3 Defining Experiential Consumption and Value39-41
  • 2.3.4 Defining Consumption of Lifestyle41-45
  • Chapter III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Design45-57
  • 3.1 Research Methodology45-50
  • 3.1.1 The Evolution of A Semiotic Approach45-49
  • 3.1.2 Utilizing An Interpretive Approach49-50
  • 3.2 The Rationale of Interview Conducting50-57
  • 3.2.1 Questions Analyses50-54
  • 3.2.2 Interviewee Component54-57
  • Chapter IV Data Analysis and Findings57-72
  • 4.1 Semiotic Analysis of Costa's Design57-61
  • 4.1.1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 Signs57-59
  • 4.1.2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dity Signs59-61
  • 4.2 Space Construction And Consumer Behavior61-72
  • 4.2.1 How Costa Constructs A Differentiated Consumption Space61-66
  • 4.2.2 Space Consumers' Mode of Behavior66-72
  • Chapter V Conclusions72-76
  • 5.1 Conclusions72-74
  • 5.2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74-76
  • References76-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纲;;网络新闻语言符号构成的符号学分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慈福成;;现代虚拟游戏的符号学分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年10期

3 陈健;;电视广告中的符号对广告主题的表现——对成都形象宣传广告的符号学分析[J];东南传播;2007年07期

4 杨莉明;;上海世博会宣传片中的海派文化符号解读——以《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世博会》为例[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1年02期

5 梁晓鹏;;敦煌千佛图像的符号学分析[J];敦煌研究;2006年02期

6 刘利刚;;性暗示广告的符号学分析[J];电影评介;2010年02期

7 詹春艳;;身体 符号 消费品——广告中“身体”意象的符号学分析[J];时代人物;2008年11期

8 周冬冬;;公益形象背后的商业逻辑——对强生广告《颂歌篇》的符号学分析[J];东南传播;2008年06期

9 霍福;青海宗日舞蹈盆的文化符号学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10 赖玉钗;;房车何以成为“优质生活”的表征?——房车广告之符号学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Reg Little;;思想隔离——跨文化对话的一个障碍(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姚紫虹;;符号冲突下的传播改善——北京奥运圣火不经台北的政治传播学解读[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铭玉;;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4 Ambassador Abel Posse;;Dialogue and Coexistence of Different Literatures and Cultures[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On the Clash and Coexistence of Human Civilizations[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C];2004年

6 吕鹏;;生产机制与接受机制的共谋——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符号学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Customs and Festivals of Guizhou National Minorities and Transl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Partha Nath Mukherji;;文化多元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有关族群、民族主义和单一民族国家讨论中的分歧与共识(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9 ;会议日程及大会报告[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氟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左戈番;;早期佛教汉译——论安世高的翻译(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蒙动;后门春色无边[N];中国邮政报;2004年

2 邱春艳;2008年,大盖帽成为历史[N];检察日报;2008年

3 本报特约记者 孤云;朱大可寻求独立声音的表述[N];中国邮政报;2004年

4 叶舒宪;秦人崇拜熊吗?[N];光明日报;2007年

5 白丽梅;民俗的符号学诠释[N];光明日报;2004年

6 凌继尧;应用艺术学的发展前景[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荼蘼;商标“变脸”还需脚踏实地[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1年

8 记者 乐琰;华润创业36.9亿元收购“洪客隆”[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红周;符号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张良林;莫里斯符号学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苹;中国出版畅销书转型的符号学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5 吴柏祥;《纽约时报》与《光明日报》英雄报道与跨文化身份认同的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张凌浩;符号学视野下产品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7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龙金顺;英语写作修辞的符号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姜欣;古茶诗的跨语际符号转换与机辅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梁中贤;边缘与中心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菁菁;解读迷思: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女性跨文化对话的身份构建/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朱少波;符号学角度下的河北武安“捉鬼”傩俗[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薛明珠;文化模拟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陈建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王晶;辽宁师范大学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昂;设计学视野下对图符艺术的符号学分析[D];四川大学;2004年

7 段江;从在华美国旅居者的文化适应过程研究其文化适应策略[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段菲;从英文台词看中美文化的交互态势[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梅;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文化休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欢;话语中体现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中美获奖感言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跨文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空间消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92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jiudianguanli/4192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c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