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从“花街”到“耶路撒冷” ——论徐则臣小说的空间叙事

发布时间:2021-08-29 08:11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知、把握世界的两个重要维度。徐则臣是一位时空意识极强的作家,他既汲取了中国传统叙事的养分,又参照了西方现代小说的创作技巧,在自己的小说中形成别具一格的空间叙事。本文主要依据空间叙事等相关理论,通过三个章节来探讨徐则臣小说的空间叙事,在空间的意义上解读徐则臣小说的深层含义。第一章研究了徐则臣的小说空间及社会内涵,主要从三个方面依次做深入分析。首先是地志空间与社会文化,地志空间分成宏观空间和微观空间两个层次,宏观空间是作家通过对日常生活记忆和经验的选择,逐步建构出的两大空间——“花街”和“北京”。微观空间主要包括花街的老房子和“京漂”的出租屋。两种层次的地志空间不仅成为徐则臣小说的场景或背景,还融入到小说的空间建构中,使空间不断延展、丰富,慢慢触摸到社会文化的脉络。其次是心理空间与社会关系,用人物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心理空间来解析人与故乡、城市充满张力的社会关系。最后是神圣空间与社会信仰,探究世俗的物理空间如何成为指向虔诚心灵救赎和热烈信仰的神圣空间。第二章研究了徐则臣小说的空间叙事策略,主要从空间叙事结构、视角和嗅觉出发,探究徐则臣小说如何运用这些艺术技巧,形成文本的...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徐则臣的小说空间及社会内涵
    第一节 地志空间与社会文化
        一、宏观的地域空间
        二、微观的生活空间
    第二节 心理空间与社会关系
        一、痛失身份的焦虑
        二、孤独寂寞的情怀
    第三节 神圣空间与社会信仰
        一、火车
        二、大和堂与斜教堂
第二章 徐则臣小说的空间叙事策略
    第一节 空间叙事结构
        一、嵌套结构
        二、主题——并置结构
        三、圆圈结构
        四、“1+1”式互文对话性结构
    第二节 叙事视角的变换
        一、平行视角
        二、俯瞰视角
    第三节 嗅觉空间
        一、虚化空间
        二、氛围空间
第三章 徐则臣小说空间叙事的文学意义
    第一节 空间如何重述历史
    第二节 “半路上”的新乡土文学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隐喻的故乡与泛化的乡愁——评徐则臣的《耶路撒冷》[J]. 李慧君.  名作欣赏. 2015(35)
[2]70后作家的五副面孔[J]. 马兵.  小说评论. 2015(04)
[3]我们对自身的疑虑如此凶猛[J]. 徐则臣,张艳梅.  创作与评论. 2014(06)
[4]自我教育——《夜火车》与“70后”的成长叙事[J]. 孟庆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4(03)
[5]写小说的徐则臣和写经典的徐则臣[J]. 付艳霞.  百家评论. 2013(06)
[6]双重游走下的“人”——论徐则臣小说[J]. 伦杰.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3(05)
[7]殊途与归途——徐则臣小说中的“京漂”一族[J]. 张丹.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3(01)
[8]70后一代如何表述乡土——关于徐则臣的“故乡”系列小说[J]. 翟文铖.  南方文坛. 2012(05)
[9]意识流小说的嗅觉叙事[J]. 张世君.  国外文学. 2012(02)
[10]文学、世界与我们的未来——徐则臣访谈录[J]. 李徽昭.  创作与评论. 2012(01)

硕士论文
[1]徐则臣小说创作新探[D]. 王雅卉.山东师范大学 2016
[2]徐则臣小说创作论[D]. 赫晨.江西师范大学 2016
[3]论徐则臣小说的“出走”模式[D]. 张裕晋.山西大学 2016
[4]徐则臣小说创作论[D]. 车广微.云南师范大学 2016
[5]徐则臣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D]. 刘雪娥.西北师范大学 2016
[6]经典意识主导下的写作—徐则臣小说论[D]. 李蔓.华中师范大学 2016
[7]漂泊·怀乡·救赎—徐则臣小说一个侧面的解读[D]. 姜金丽.天津师范大学 2016
[8]新世纪文学背景下徐则臣小说创作论[D]. 焦婕.中国海洋大学 2012
[9]徐则臣小说论[D]. 钟娟.湖南师范大学 2010
[10]漂泊与怀乡——徐则臣小说简论[D]. 肖珩.东北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702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3702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3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