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跨文本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8 11:21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曾涌现出大批展现中国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红色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保存了中国几代人的青春记忆,起到传播和构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任。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便是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红色经典”作品,作品中所蕴涵的英雄主义情怀和崇高的革命精神感染了广大读者,一经出版便风靡全国。从1958年小说的出版到如今21世纪的电影、电视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相继被改编成了多种文艺形式,赢得了广泛好评。本文选取了1958年版小说、1963年版电影、1995年版电视剧以及2005年版电视剧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对“红色经典”作品《野火春风斗古城》不同版本进行跨文本研究,以期透过作品本身追溯新中国历史,把脉历史与当下的时代精神。本文共分为四章,具体如下:在论文的第一章中,笔者从主题出发对《野火春风斗古城》各版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文本改编过程中在主题表达上的变迁以及产生变迁的原因。《野火春风斗古城》从小说到电视剧在主题表达上均呈现出各自特点。小说中处处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谱写出一曲荡气回肠的革命英雄赞歌,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的勃勃生机。而电影则更...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野火春风斗古城》的跨文本研究


963年版电影中的杨晓冬

电视剧,人物塑造,个人情感,个人经历


图 1-1 1963 年版电影中的杨晓冬 图 1-2 1995 版电视剧中的杨晓冬图 1-3 2005 版电视剧中的杨晓冬四、杨晓冬人物形象的变迁整个改编过程各衍生版本中的杨晓冬形象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小说中,作为一名亲身经历过革命战征的军人,李英儒在塑造杨晓冬时将许多个人经历与当时真实事迹结合在一起的,使得这一人物形象充满了作者强烈的个人情感。因此在人物塑造时,李英儒摒弃了人物身上的许多缺点,而着重描写他高尚

电视剧,塑造方式


图 1-3 2005 版电视剧中的杨晓冬的变迁衍生版本中的杨晓冬形象都发生了不同程历过革命战征的军人,李英儒在塑造杨晓冬合在一起的,使得这一人物形象充满了作时,李英儒摒弃了人物身上的许多缺点,而的工作才能,集中反映了我军优秀革命干部文学作品作为我国政治意识形态的宣传品和的这种完美无缺式的英雄人物塑造方式得到全国文协代表大会上曾说“在创造英雄人上某一些非本质的缺点,是完全允许和必要物的真实性的看法,固然是完全错误的,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野火春风斗古城》前赴后继[J]. 朱安平.  党史博采(纪实). 2017(04)
[2]《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东”和“关敬陶”[J]. 王作东.  党史纵横. 2016(11)
[3]红色影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 张小玲.  电影评介. 2016(01)
[4]《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红色精神的价值及渗透[J]. 刘丽丽.  黄河之声. 2015(15)
[5]“红色经典”长篇小说与文学消费[J]. 黄书泉.  学术界. 2014(05)
[6]以《红岩》为例谈知识分子形象的分化与转化[J]. 黄晶.  文学教育(下). 2013(05)
[7]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创作的前前后后[J]. 熊坤静.  党史博采(纪实). 2013(01)
[8]文化诗学的历史脉络与理论走向[J]. 李茂民.  山东社会科学. 2012(10)
[9]文化诗学:文学理论的根本变革[J]. 李茂民.  东岳论丛. 2011(10)
[10]革命叙事剧中小资产阶级形象的历史嬗变[J]. 曾庆江,王素芳.  艺术广角. 2011(03)

硕士论文
[1]多维视野下的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比较研究[D]. 戴姣.湖南师范大学 2016
[2]“红色经典”新论[D]. 周小兰.苏州大学 2016
[3]“一生求索”—严寄洲导演论[D]. 李彦洁.南京师范大学 2015
[4]红色经典电影英雄人物形象塑造探析[D]. 邱水.长安大学 2014
[5]小说与影视艺术符号表达对比分析[D]. 段怡然.西北大学 2013
[6]十七年小说中的“引路人”形象研究[D]. 乐华斌.福建师范大学 2013
[7]《野火春风斗古城》语言的语外环境研究[D]. 李文芳.河北大学 2011
[8]《收获》与“十七年”文学的长篇小说生产[D]. 陆晓婷.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1
[9]红色经典小说中的身体叙事研究[D]. 李涛.南京师范大学 2011
[10]“红色经典”作品的市场化研究[D]. 徐明霞.中国海洋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5422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5422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9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