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张爱玲小说跨时空重绎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0 02:37
  张爱玲,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处安放的,也是国内与海外学界分歧最大的作家,相关研究在经历了“崛起—冷却—高潮”的过程后至今仍方兴未艾。她将创作沉入民间与生活,洗尽了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幻梦,以量少而质精的作品获得读者的广泛接受。在张爱玲晚年的创作生涯中,温习、回顾乃至重新演绎“传奇”时期的经典作品耗费了她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事实上,其后期作品多数皆有前期经典与之对应。“重绎”行为是张爱玲跨时空、跨人生阶段的重要文学创作现象,是通往张爱玲艺术世界的媒介和桥梁,只有全面探索、小心求证,方有真正理解作家的可能。该文着眼于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跨时空重绎行为,以史料搜集和遗作剖析为创新点,系统探论和研究这一文学现象,从而对作家晚年的创作心灵和精神世界有更为全面深刻的体悟。论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具体结构章节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通过对“张学”研究的概述引入本文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其次,对本文涉及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综述,指出其中的长处与不足;最后,界定和辨析本文研究所使用的“重绎”及相近概念。第二部分为正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以张爱玲后期创作为关注重点,梳理跨时空重绎现象所涉...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重绎”的概念界定
第一章 张爱玲小说跨时空重绎现象概况
    第一节 从《倾城之恋》到《少帅》:个人少女幻梦的圆满
    第二节 从《金锁记》到《怨女》:对“不彻底人物”的执著坚守
    第三节 从《十八春》到《半生缘》:苍凉式美学的复归
    第四节 从《色·戒》到《小团圆》:回旋往复的自我剖白
第二章 张爱玲小说跨时空重绎的具体方式及特征
    第一节 重绎前后作品的故事内容差异
    第二节 重绎前后作品的文本风格差异
    第三节 重绎前后作品的价值取向差异
    第四节 重绎前后作品的艺术反响差异
第三章 张爱玲小说跨时空重绎的原因
    第一节 张爱玲小说跨时空重绎的客观原因
    第二节 张爱玲小说跨时空重绎的主观原因
第四章 张爱玲小说跨时空重绎的意义
    第一节 身处异域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
    第二节 个人价值观的执著彰显
    第三节 早年精神创伤的自我疗愈
    第四节 对“五四”文学传统的适时反拨
结语
参考文献
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期”以来小说中重写现象研究[J]. 王迅.  创作与评论. 2016(04)
[2]张爱玲研究的现状、问题分析及其思考[J]. 刘俐俐.  南京社会科学. 2013(10)
[3]改写的意义——《金锁记》与《怨女》的比较分析[J]. 毕婧.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2(01)
[4]“张爱玲热”的传播学解析及当代启示[J]. 李天福,林小琪.  当代文坛. 2011(02)
[5]谈《十八春》修改的必要性[J]. 黄文芳.  语文学刊. 2011(03)
[6]张爱玲小说的颠峰与末路[J]. 袁良骏.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7]反抗时间:文学与怀旧[J]. 马大康.  文学评论. 2009(01)
[8]二十世纪写实主义文学思潮论[J]. 邝邦洪.  文学评论. 2008(05)
[9]赵树理·张爱玲·五四文学传统·民间立场[J]. 周云鹏.  云梦学刊. 2002(04)
[10]文学怀旧母题的价值构成[J]. 张永刚.  北京大学学报. 2000(S1)



本文编号:35980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5980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7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