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苏童与毕飞宇小说创作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1 18:06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时代精神产物的文学也紧跟着时代的脚步,发出属于文学本身的呐喊。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不仅给中国的经济带来重大的变革,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由此先锋文学应运而生。苏童作为先锋文学的领军人物,为先锋文学的形式探索发挥了自身的作用。与此同时,同为“1960年代作家群”的毕飞宇,虽然作品发表晚于同时代的作家,但他同样从先锋文学起步,在对历史解构和重构的技巧中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创作道路。由此苏童和毕飞宇进入我们的视野,虽然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两位作家的小说创作却具有诸多的相似点,以及鲜明的个人风格。两位作家在创作早期都不约而同地将创作的关注点落到“历史”上,创作了一系列诉说历史寓言的小说,揭示了人性命运的沉浮。同时在叙述空间上都执着于一片精神故土,乐此不疲地讲述这片土地上的家长里短,讲述这片土地上的人的苦闷的一生。有趣的是,两位男性作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极其细致入微,在一场场女性命运的悲剧中展现了时代的冷酷,人性的贪婪。作家在深刻揭示人的生存困境的同时,寄托了作家的人文主义关怀。本文试图从两位作家的小说出发,遵循他们的创作轨迹,从纵深两方面进行比较...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先锋”的演变史:从苏童到毕飞宇
    0.2 相关论题的研究综述
    0.3 研究方法及价值
1 “一代作家,两代格局”的言说起点
    1.1 文学地理学:同一地域,别样的“南方精神”
        1.1.1 苏南小镇的颓败阴郁与苏北乡村的自由旷放
        1.1.2 “恋根”情结的抒臆与“寻根”意志的追寻
    1.2 一代记忆,两块历史镜像的辐射
        1.2.1 童年记忆:“集体记忆”的时代烙印与“个体记忆”的日久弥新
        1.2.2 英雄主义的热血崇拜与理想主义的不羁追求
    1.3 “起点”与“在路上”的代际创作流向
        1.3.1 先锋叙述实验的开拓与发展
        1.3.2 写实的神秘色彩与写实的“鬼文化”
2 历史叙事:自我建构与“灰色的年代”
    2.1 民间历史的阐发:主体意识的精神建构
        2.1.1 “故事新编”:以陌生化重构神话与以现实演绎历史
        2.1.2 民间哲学的表征:国民性批判与揭示现实的荒诞
    2.2 民国书写:“灰色年代”的叩问
        2.2.1 回溯家族史:颓败、探寻与追悼
        2.2.2 精神内核:人性的批判与文化的失落
3 南方空间:讲述故事的载体
    3.1 无尽的漂泊:从“枫杨林”故乡与南京系列谈起
        3.1.1 空间的游移者:反抗命运的逃亡者与寻求身份认同的异乡人
        3.1.2 心灵的游荡者:无处安放身心的逃亡者与精神游离的“异乡人”
    3.2 “时代的记忆”:从“香椿树街”与苏北乡村的青年谈起
        3.2.1 “仇父”的青春荷尔蒙:暴力压制的抗争与权力制裁的对抗
        3.2.2 “孤独患者”:恋物癖的街头少年与在想象中狂欢的乡间男孩
    3.3 生存的探求:特定时代人性的拷问
        3.3.1 生存的焦虑:无望的宿命轮回与无奈的身份错位
        3.3.2 本“性”的迷失:人的主体性的缺失与人的精神的空虚
4 女性形象及其心理的个性把握
    4.1 宿命的轮回:从“红粉”家族与“三玉”系列的女性形象言说
        4.1.1 生存体验的创伤:男权意识的附庸与极权意志的执念
        4.1.2 同性的冲突模式:阴柔的暴力与强势的反击
    4.2 当下欲望的沉浮:不同个性女性的自我选择
        4.2.1 现代围城的困兽:物欲生活的无力攀附与现实处境的艰难选择
        4.2.2 无所适从的两性关系:女性反抗与女性“出走”
    4.3 精神的迷茫:女性价值与尊严的缺失
        4.3.1 被围困的“姊妹鸟”:同归于尽的悲剧命运与由善趋恶的生命困囿
        4.3.2 深陷孤独的囚牢:“本我”的冲动与“自我”的突围
5 苏童、毕飞宇小说艺术特征的差异性
    5.1 叙事结构的阶段性差异
    5.2 诗意的选择:意象化叙事与修辞化叙事
    5.3 陌生化语言:语言的隐喻与反讽
6 比较之超越
    6.1 江南美学的多样性扩充:心理江南的主体感知与现实南方的主观体验
    6.2 照察现实种种:对人性的审美观照与揭示人性本真的异化
结束语:找寻内心的真实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泛乡土社会世俗的烟火与存在的深渊——西方语境下的毕飞宇小说海外传播与接受[J]. 赵坤.  当代作家评论. 2016(03)
[2]感受自己在小说世界里的目光——关于短篇小说的对话[J]. 张学昕,苏童.  当代作家评论. 2008(06)
[3]现实之外 寓言之中——中国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研究之一[J]. 洪治纲.  小说评论. 2008(05)
[4]新时期作家的代际差别与审美选择[J]. 洪治纲.  中国社会科学. 2008(04)
[5]新生代作家笔下的成长性“文革”叙事[J]. 黄静.  南都学坛. 2008(01)
[6]文学“瓶颈”与精神“窄门”——漫谈六十年代出生作家及其长篇小说创作[J]. 洪治纲,李敬泽,汪政,朱小如.  当代作家评论. 2006(05)
[7]1976:特殊历史中的乡村挽歌——论毕飞宇的长篇小说《平原》[J]. 洪治纲.  南方文坛. 2005(06)
[8]苏童创作自述[J]. 苏童,周新民.  小说评论. 2004(02)
[9]超越与逃逸:对“60年代出生作家群”的重新反省[J]. 陈晓明.  河北学刊. 2003(05)
[10]对女人式生存突围的世俗描写——小议毕飞宇“玉女三部曲”的女人形象[J]. 杨喜钧,邱戈.  当代文坛. 2003(03)

硕士论文
[1]基于语料库的毕飞宇、苏童作品风格比较研究[D]. 苗艳艳.南京师范大学 2017
[2]苏童、毕飞宇小说女性形象比较研究[D]. 马淑君.陕西师范大学 2011
[3]苏童、毕飞宇创作比较论[D]. 周文慧.武汉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007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6007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e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