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赖声川剧本的哲学意蕴

发布时间:2022-01-22 00:37
  活跃在海峡两岸华语戏剧界的台湾剧作家赖声川,其作品不仅在台湾深受读者欢迎,而且在大陆也受到观众的追捧。在戏剧创作中,赖声川以其特有的哲学底蕴与创新精神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现当代话剧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论文以赖声川创作的剧本为研究对象,对赖声川戏剧剧本所表现出来的哲学意蕴及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技巧进行了论述。本论文由绪论和正文四章构成。第一章对赖声川戏剧剧本创作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物”“我”观进行了梳理。赖声川的剧作,体现出了对于个体生命的强烈关怀,注重对个体生命自身的主体性意识的挖掘,这使得他的剧作拥有了很强的哲学意味。赖声川剧作体现出的“物”“我”关系,主要表现在“观物”的视角:人物主体性的丧失、“观物”与“观我”的中间状态:他者的困境以及“观我”的方式:人物主体性的追求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使得其剧作的内涵独特而深刻。第二章对赖声川剧本中“自由与责任”的生存价值哲学进行了考查。赖声川剧作不仅从人存在的主体性方面思考人存在的价值,同时他也从自由与责任的角度窥探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本章节主要从人生存于世界上所追求的自由与所承担的责任两个方面来揭示赖声川剧作中所表现出的“自由与责任”的生命... 

【文章来源】:陕西理工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内容
第一章 赖声川剧本中“物”与“我”状态的独特呈现
    第一节 物之自在:人物主体性的缺失
    第二节 "物"与"我"的中间态:他者的困境
    第三节 我之自为:人物主体性的追求
第二章 赖声川剧本中“自由与责任”的生存意义展现
    第一节 赖声川剧作中"自由与责任"的哲理性思考
        一、自由:绝对的被抛
        二、责任:自由的苦涩果实
    第二节 "自由与责任"在赖声川剧作中的展现
        一、人物以责任约束的自由来完善自我存在的价值
        二、用责任来确认自我
第三章 赖声川剧本对个体生存困境的感悟
    第一节 对孤独的体验
        一、不可破除的孤独
        二、边缘人存在的孤独
    第二节 赖声川剧本创作中角色自我存在的确认
        一、存在的迷惘
        二、存在的探索
        三、存在的自由
第四章 赖声川剧作哲学意蕴的表达技巧
    第一节 对时空的追寻与展现
        一、对空间的追寻
        二、对时间的展现
    第二节 寓意的象征性
        一、人物命运意象化
        二、意识性的象征
    第三节 环境的规定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暗恋桃花源》中人的生存困境[J]. 顾绅楠.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01)
[2]反思、情感与规范性——从胡塞尔到萨特的价值现象学思路[J]. 钟汉川.  哲学研究. 2018(06)
[3]论《暗恋桃花源》的“寻找”母题[J]. 徐嘉穗.  戏剧之家. 2017(14)
[4]大陆与台湾的文化意象审思——赖声川戏剧的家国情怀[J]. 蔡明宏.  戏剧艺术. 2015(04)
[5]论赖声川主持的集体即兴戏剧创作[J]. 胡星亮.  文学评论. 2015(03)
[6]论小说的“边缘意识”[J]. 王鹏程.  小说评论. 2014(06)
[7]《如梦之梦》:对现代人生命的佛法关怀[J]. 胡明华.  戏剧艺术. 2014(03)
[8]赖声川对于即兴创作的发展与贡献[J]. 周爱华.  艺海. 2014(03)
[9]大江健三郎早期作品对存在主义的阐释[J]. 王珂.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10)
[10]赖声川戏剧中的台湾外省人形象及身份认同[J]. 胡明华.  台湾研究集刊. 2013(04)

博士论文
[1]东西文化融合视野中的赖声川戏剧研究[D]. 胡明华.山东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论赖声川“悲喜剧”创作手法的舞台魅力[D]. 王小林.重庆大学 2017
[2]试论赖声川及其“表演工作坊”的喜剧创作[D]. 马倩.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4
[3]再论《暗恋桃花源》[D]. 杨健.东北师范大学 2014
[4]赖声川经典话剧的视知觉[D]. 曹艺.鲁东大学 2013
[5]论赖声川话剧的人文价值[D]. 李凌婧.杭州师范大学 2013
[6]萨特存在主义主体自由性与非自由性研究[D]. 陈鑫.安徽大学 2013
[7]论“赖声川模式”对内地话剧产业的启示意义[D]. 梁真.扬州大学 2013
[8]创意·戏剧·人生[D]. 包燕嫆.广西师范大学 2011
[9]“移植”中的创新[D]. 杨灿灿.吉林大学 2008
[10]当代中国小说中的存在主义影响[D]. 李岩.四川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01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601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5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