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明代复古诗学与乐教文化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11 09:58
  在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史中,诗乐合一是诗歌生发的源头。随着诗乐分离、儒家对诗教理论的不断丰赡,乐教成为诗歌发展中的潜流,在诗歌脱离音乐以文字呈现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以乐教理路来反思文字诗的审美状态。这种以乐观诗的诗学思路在文字诗各种题材、体裁接近完备和饱和的中国古典诗歌末期以一种诗乐一体的审美理想指引着诗歌发展的道路。笔者正是从这一角度来观照明代复古诗学,挖掘复古诗学于宗唐、宗汉魏之外在探索诗歌发展中对乐教的体认。本着这一研究思路,笔者首先从乐教与诗教的区别与联系谈起,溯清后文以乐论诗的源头,继而从文字诗发展到高潮,出现乐教对其反抗的南宋诗学入手,引出明代复古诗学中乐教审美因素的复兴,最后探讨了乐教在明代复古余音中的影响,以及在乐教理路的观照之下复古诗学的价值和局限。本文的绪论首先明确了本论题的缘起和研究思路,从以明代复古诗学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涉及明代复古诗学的理论著作、论文等方面梳理了目前学界的研究成绩,并表明了本论题的研究空间和价值与意义。本文第一章从文字学的角度考察了诗教与乐教的起源,阐明了诗教与乐教作为儒家的两大教化理路在后世的并行不悖。同时概括了乐教的五大审美因素并对之进行阐发...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一章 乐教与诗教
    1.1 乐教与诗教之教化理路
    1.2 乐教文化中的审美因素
    1.3 乐教衰落与文字诗的兴起
第二章 南宋以来乐教复兴与诗学建构
    2.1 南宋声诗理论的兴起
    2.2 《唐音》审音察诗的正变声调观
    2.3 明初以乐论诗的初兴
        2.3.1 高棅取声律纯完得性情之正的审美旨趣
        2.3.2 李东阳对诗乐一体论的重申与新释
第三章 七子诗学与乐教文化之关联
    3.1 “因情立格”的生命诗学
        3.1.1 情为诗之源
        3.1.2 以我之情拟古之法
        3.1.3 诗为人鉴,谛情观心
    3.2 声调之说到格调之论
        3.2.1 天地自然之音乃为诗
        3.2.2 声调到格调
        3.2.3 比兴错杂,假物神变之法
    3.3 七子诗学的中和之美
        3.3.1 求诗声的和谐之美
        3.3.2 意象统一中的情理浑融
    3.4 从民间求真诗
        3.4.1 于民间真音中追溯移风易俗
        3.4.2 拟古乐府求风诗之声容
第四章 复古诗学的乐教余音
    4.1 求诗歌声调的温柔敦厚
    4.2 审情、审气、审声的诗歌标准
    4.3 乐教理路下明代复古诗学的价值与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王世贞与明代七子派诗学的调协与变向[J]. 郑利华.  文学遗产. 2016(06)
[2]礼乐与文学的交相辉映——以《礼记·乐记》为视点的考察[J]. 杨晓霭,范爱荣.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3]诗教与乐教[J]. 彭林.  中国音乐. 2014(04)
[4]以乐论诗:明代复古诗学的乐教认同[J]. 郑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8)
[5]中国古代的乐教渊源[J]. 梅雪林.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3(02)
[6]明代声诗及其学术背景[J]. 杨艳香.  文艺评论. 2011(06)
[7]论《乐记》的“和乐”美学思想[J]. 钟仕伦.  文学评论. 2010(06)
[8]“听之金声玉振”——谢榛对诗歌音乐美的追求[J]. 翟勇.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9]《乐记》乐教思想论略[J]. 田小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10]如何阐释和表述传统文论范畴——评刘方喜《声情说——诗学思想之中国表述》[J]. 党圣元.  中国文化研究. 2008(03)

博士论文
[1]明代诗声理论研究[D]. 李国新.云南大学 2015
[2]中国古代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之关系研究[D]. 刘畅.华中科技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论李东阳“以声论诗”的理论与实践[D]. 程平芳.东北师范大学 2013
[2]明前期诗坛宗唐思想下的格调论与性情论对前七子的影响[D]. 宋黎黎.四川师范大学 2011
[3]陈子龙与明代格调派诗学[D]. 易果林.湖南科技大学 2010
[4]明代格调理论研究[D]. 曹碧清.四川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579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6579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5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