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论宫白羽武侠小说中的“反武侠”意识

发布时间:2022-09-28 21:11
  在民国武侠小说作家中,由于宫白羽注重描摹世态,研究者多从反讽社会现实的角度阐释宫白羽武侠小说的价值,称其为“社会武侠”派,虽不无道理,但却没能抓住实质,忽略了宫白羽武侠小说体现出的“反武侠”意识。宫白羽以“反武侠”意识对武侠小说的创作进行了新的探索,为中国武侠小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因此,从“反武侠”的角度去把握武侠小说类型的发展变化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有助于寻绎20世纪武侠小说文类发展的线索,“反武侠”意识包括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创作观念上的现实取向。与传统武侠小说作家的虚构想象不同,宫白羽在小说的创作方式和创作态度方面体现出非常明显的现实取向,他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困苦的人生经历和现实体验,以反讽社会现实为旨向,而且希望武侠小说能够对读者大众产生正确的引导作用,带有鲜明的武侠启蒙色彩。二是创作内容上的破旧立新。中国武侠小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创作模式,宫白羽以其独特的体验与构思对此进行突破,促进了武侠小说的发展。在小说中,宫白羽分别从背景、叙事、主题以及武功技击方面,突破了传统武侠小说的创作模式,为武侠小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背景方面,宫白羽将传统武侠小说中虚...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理由和意义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三 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点
第一章 “反武侠”意识的内涵
    一 创作观念上的现实取向
    二 创作内容上的破旧立新
第二章 “反武侠”意识的艺术呈现
    一 背景:从虚幻的“江湖”到现实的“武林”
    二 叙事:从独立的“个人”到互助的“群体”
    三 主题:从“侠义”的反思到“仇怨”的凸显
    四 开创武打书写的新风
第三章 “反武侠”意识的成因分析
    一 困顿的人生经历
    二 鲁迅及“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反武侠”意识的价值与文学史意义
    一 以“雅”入“俗”的创作范例
    二 武侠小说文类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 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变革的关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国时期武侠小说的文学观[J]. 李军辉.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3(06)
[2]书信·日记·自述:鲁迅与宫竹心(白羽)交往考释[J]. 赵牧.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3]政治化与大众化的双重逻辑——论针对1930年代中国武侠小说的批评热潮[J]. 刘中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4]革命者立场上的反思与批判——茅盾、郑振铎和瞿秋白的侠文化批评话语再审视[J]. 陈夫龙.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5)
[5]论《鹿鼎记》的“反武侠”特征[J]. 罗麒.  江汉论坛. 2009(07)
[6]解构中的建构:《鹿鼎记》中韦小宝形象的塑造[J]. 张乐林.  中州学刊. 2009(02)
[7]侠之想像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金庸小说的社会学意义[J]. 杨春时,彭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8]“反武侠”与百年武侠小说的文学史思考[J]. 韩云波.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9]鲁迅的七封信和武侠小说大家宫白羽[J]. 袁良骏.  鲁迅研究月刊. 2003(11)
[10]民俗范式与20世纪中国武侠小说[J]. 韩云波.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01)

博士论文
[1]武侠小说从“民国旧派”到“港台新派”叙事模式的变迁[D]. 宋琦.山东大学 2010
[2]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叙述艺术[D]. 丁贤善.苏州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二十世纪武侠小说现代观念的演进[D]. 何云标.西北大学 2009
[2]民国北派通俗小说现代性转型论[D]. 白帆.天津师范大学 2008
[3]论江湖[D]. 李霞.中央民族大学 2006
[4]从侠文化到类型小说——武侠小说研究[D]. 赵言领.南京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823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6823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a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