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整合四十年代文学的宏观方法问题——以东亚政治地理与中国文学场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2-09-29 17:37
  19世纪末期,中国与东亚与世界联动加速,政治地理被不断改变。到1940年代,中国领土(主权、政权)的分割、拉锯渐趋稳定,而人员的流动离散尚在延续。投射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1940年代聚散离合、多元共存,是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对这个阶段的"国家想象、地方经验与文学形式"加以全方位的深入考察,有助于准确复盘这一特定时期错综复杂的文学现象。而引入与殖民相关的四个维度研究方法 (背景),或可成为介入1940年代中国文学场的途径之一。 

【文章页数】:7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亚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区域/国别/全球史方法——从《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引发的争论说起[J]. 张泉.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9(02)
[2]沦陷区文学生态多样性个案:“满洲国”文坛上的“日系”[J]. 张泉.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3]东北沦陷区离散的青年作家考[J]. 张泉.  新文学史料. 2017(04)
[4]伪蒙疆沦陷区文学中的“故国”之思[J]. 妥佳宁.  文学评论. 2017(03)
[5]中国沦陷区文艺研究的方法问题——以杜赞奇的“满洲国”想象为中心[J]. 张泉.  探索与争鸣. 2017(01)
[6]殖民/区域: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种维度——以日本占领华北时期的北京台湾人作家群为例[J]. 张泉.  文艺争鸣. 2011(09)
[7]历史记忆与解殖叙事——重回梅娘作品版本的历史现场[J]. 王劲松,蒋承勇.  文学评论. 2010(01)
[8]试论中国现代文学史如何填补空白——沦陷区文学纳入文学史的演化形态及存在的问题[J]. 张泉.  文艺争鸣. 2009(11)
[9]反抗军事入侵与抵制文化殖民——抗战时期北京沦陷区文学中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J]. 张泉.  北京社会科学. 2005(04)
[10]认识梅娘的历史[J]. 张泉.  新文学史料. 2002(02)



本文编号:36830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6830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e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