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顾贞立、吴藻词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2-11-05 07:19
  明中叶开始,女性词创作日益繁荣。女性词人在数量上逐渐增加,她们的词创作既继承了传统女性词婉约的风格,又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在清代众多的女词人中,笔者基于文学创作、思想性格、个人经历、社会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选择顾贞立与吴藻的词做比较研究。顾贞立与吴藻,在一定程度上各自引领着清代不同时期女性词的发展,她们的词作体现了清代不同时期知识女性的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本文对顾贞立、吴藻词的比较研究主要由绪论和四章内容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顾贞立、吴藻词比较研究的意义,以及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顾贞立、吴藻词的研究成果,并介绍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对顾贞立与吴藻的生平以及所留存下来的词作进行总体概述,并对两人词创作所受到的文化影响进行比较研究,为下文两人词作的比较研究做铺垫。第二章,主要以顾贞立与吴藻两人词作中对悲剧体验的书写为出发点,把两人词作中的悲剧体验分为时光易逝的感伤、婚姻不幸的遗憾、贫病折磨的无奈以及别离漂泊之悲和家国兴亡之恨几个方面。然后进行具体的比较论述,同中求异,凸显两人词作内容与情感抒发的同与不同。第三章,主要以顾贞立与吴藻词中的主体意识为出发点,重点论...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顾贞立、吴藻生平及词作概述
    第一节 顾贞立、吴藻生平述论
    第二节 顾贞立、吴藻词作概况
    第三节 顾贞立、吴藻词创作的文化背景比较
第二章 顾贞立、吴藻词悲剧体验书写的比较
    第一节 时光易逝的感伤
    第二节 婚姻不幸的遗憾
    第三节 贫病折磨的无奈
    第四节 别离漂泊之悲
    第五节 家国兴亡之恨
第三章 顾贞立与吴藻词中的主体意识比较
    第一节 独立人格意识
    第二节 社会参与意识
    第三节 主体意识与女性身份意识所形成的两种创作心态
第四章 顾贞立、吴藻词的艺术特色比较
    第一节 词牌运用
    第二节 结构布局
    第三节 意象选择
    第四节 语言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顾贞立的不凡心性和不堪身世[J]. 骆新泉.  许昌学院学报. 2015(01)
[2]明清江南文学家族女性群体研究综述[J]. 娄欣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4)
[3]试论吴藻的词作及她的女性思想[J]. 冀敏.  文教资料. 2014(22)
[4]李清照与朱淑真涉酒诗词中女性意识之比较[J]. 唐全鑫.  林区教学. 2014(01)
[5]嗣响易安——吴藻的婉约与豪放[J]. 杨闪闪.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01)
[6]曲终情未了 方显其精妙——浅谈古典诗词结句的种类和艺术[J]. 胡芳.  新课程(下). 2013(07)
[7]句句愁人,句句愁人句——简析吴藻《浣溪沙》(一卷离骚一卷经)[J]. 李云琦.  名作欣赏. 2013(20)
[8]顾贞立词的屈骚精神[J]. 赵宣竹.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9]论吴藻词作中的女性意识[J]. 陈巧玲.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1(11)
[10]古典诗词中的叠词运用探微[J]. 马晓东.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博士论文
[1]清代闺秀词研究[D]. 李小满.陕西师范大学 2015
[2]清初士人“逃禅”现象及其对文学之影响研究[D]. 刘敬.南开大学 2015
[3]雍乾女性词人研究[D]. 韩荣荣.南京师范大学 2014
[4]楚辞意象之构成考论[D]. 罗建新.上海大学 2010
[5]清代女诗人研究[D]. 段继红.苏州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明末清初女词人的性别书写[D]. 李漩.西南大学 2016
[2]清嘉道女词人的女性书写[D]. 田晶.长沙理工大学 2016
[3]元曲中女性意识研究[D]. 车勇.延边大学 2015
[4]徐灿《拙政园诗馀》研究[D]. 王珊珊.东南大学 2015
[5]清代女教读物研究[D]. 董慧.陕西师范大学 2014
[6]顾贞立及其词研究[D]. 张晓燕.西北师范大学 2013
[7]顺康之际梁溪顾氏词人群体研究[D]. 唐何花.暨南大学 2012
[8]朱淑真“断肠”愁研究[D]. 邱月.福建师范大学 2011
[9]吴藻、沈善宝研究[D]. 徐莉梅.安庆师范学院 2011
[10]谁持彩练当空舞,灿烂清词两奇葩[D]. 纪敏.南昌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7021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7021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6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