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清初咏物词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30 19:20
  咏物词在经历了南宋的创作热潮之后,至清初又重新焕发了生机。清代作为古典诗词发展的最后阶段,词学创作机制已经十分完备,而这同时也意味着清人突破创新的困难性。因此,清初咏物词创作多以南宋为旨归。但清初词人往往有力图超越前人的意识,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基础上,他们又从大力丰富咏物词的创作题材,改进咏物词的创作手法,结合时代特点赋予咏物意象以不同内涵等方面来形成自己的咏物特色,为后世词人的咏物创作提供典范。就思想内容而言。清初词人经历了由动荡到稳定的过程。易代之际,亡国之哀与身世之感是当时咏物词创作的普遍内容;而至相对稳定的康熙盛世,故国之思逐渐淡去,黼黻治平之作又相对比较突出。且词人的不同身份也会影响其咏物词作的思想内容。遗民多自矜与怨刺之词;贰臣多愧疚与悔恨之词;新朝词人则多酬唱宴游或反映仕途失意之类的作品。从咏物词风的演进来看,清初咏物词创作与唱和活动息息相关。广陵唱和一改云间绮靡风气,扩大了词学创作的题材范围,咏物词得以迅速发展;江村唱和为清初词坛鼓入稼轩词风,咏物创作风格更为多样化;《乐府补题》唱和后南宋清雅词风登上清初词坛,并在官方支持下,逐渐成为主流,咏物词创作进一步繁荣起来。清初咏... 

【文章页数】:11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范围
    二、课题来源
    三、清初咏物词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清初咏物词创作概况
    第一节 清初咏物词创作的繁盛
    第二节 清初咏物词创作题材的丰富性
    第三节 清初咏物意象的时代性
    第四节 清初咏物手法的创新性
第二章 清初咏物词的思想内涵
    第一节 复明之志与故国之思
    第二节 对明亡的反思与失路之感
    第三节 对清廷及变节文人的讽刺
    第四节 新枝难栖与失节之愧
    第五节 贫士失职与宦海沉浮
    第六节 酬赠宴冶与闲适之作
    第七节 其他主题的咏物作品
第三章 清初唱和与咏物词风的演进
    第一节 广陵唱和:北宋婉约之风的变声
        一、《幽兰草》与云间词风
        二、广陵唱和的发起
        三、《倚声初集》与广陵词人的咏物词创作
    第二节 江村唱和:稼轩风的突起
        一、江村唱和的发起
        二、江村唱和对阳羡咏物词风的影响
    第三节 《乐府补题》唱和:南宋清雅词风的兴起
        一、《乐府补题》唱和的发起
        二、《乐府补题》唱和及其表现主题
        三、《乐府补题》唱和对清初词坛的影响
第四章 清初咏物词兴盛原因探析
    第一节 从“同里”到“同调”:群体意识对咏物词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清初学术对咏物词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清初文祸对咏物词创作的影响
    第四节 陈、朱尊体观对咏物词创作的影响
        一、陈维崧的尊体观对咏物词创作的影响
        二、朱彝尊的尊体观对咏物词创作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咏物与禁体:论清代浙西词派之咏物词[J]. 刘深.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2]论清代中期的集句词[J]. 曹明升.  文学遗产. 2016(05)
[3]论顾贞观咏物词的思想意蕴[J]. 周新民.  新余学院学报. 2014(03)
[4]试论顾贞观咏物词的艺术特色[J]. 周新民.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05)
[5]论清词的经典化[J]. 沙先一,张宏生.  中国社会科学. 2013(12)
[6]艳情与艳笔的离合:论南宋艳词与咏物词的交融[J]. 陈丽丽.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3(01)
[7]论陈维崧咏物词的理论倾向和创作特点[J]. 蔡雯.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8]典雅与俗艳——朱彝尊《沁园春》写艳诸作的时代风貌及其历史评价[J]. 张宏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5)
[9]《箧中词》对咏物词理论的修补和建构[J]. 袁美丽.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10]论清人对于咏物词的审美追求[J]. 贾琛,袁美丽.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06)

博士论文
[1]清初咏物诗研究[D]. 刘利侠.陕西师范大学 2011
[2]明末清初词人社集与词风嬗变[D]. 王雨容.广西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王夫之咏物词研究[D]. 李友辉.四川师范大学 2012
[2]两宋咏物词的界定与解读[D]. 应豪.华东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7333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7333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7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