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情境教学法的现状研究 ————以方山县第一中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3-03-24 23:47
  情境教学法以情境为载体,教师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生活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选择合适而典型的材料,创设生动而具体的场景,其中包括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向,强化学生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升华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基于情境教学法的优势,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改革的需要,将情境教学法运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较为合适的。当今社会,我国大力倡导法治社会的建设,坚定不移地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政策,致力于培养公民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在这种社会背景的催化下及思想品德课的基础上衍变产生。道德与法治课重视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能够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参与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笔者以一线教师的身份研究情境教学法在方山县第一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运用现状,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一定成效,情境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对道...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1.1.2 青少年学生生活状态变化的促进
        1.1.3 传统教学方式弊端的显现
        1.1.4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选择
    1.2 研究意义
        1.2.1 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1.2.2 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和素质提升
        1.2.3 促进课堂效率提高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访谈法
        1.4.4 行动研究法
2 情境教学法的含义、特点、类型及理论依据
    2.1 情境教学法的含义、特点及类型
        2.1.1 情境与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2.1.2 情境教学法的特点
        2.1.3 情境教学法中情境的类型
    2.2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2.2.3 脑科学原理
        2.2.4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
        2.2.5 寓教于乐的原理
3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现状
    3.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情境教学法运用取得的成效
        3.1.1 情境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热爱
        3.1.2 情境教学法体现了教育平等的理念
        3.1.3 情境教学法推动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3.1.4 情境教学法相对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3.1.5 情境教学法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情境教学法运用存在的问题
        3.2.1 情境的创设与学生预期有差距
        3.2.2 情境的导入缺乏学生主体意识
        3.2.3 情境开展的过程呈现碎片化状态
        3.2.4 情境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3.2.5 部分教师观念落后
        3.2.6 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强
4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情境教学法运用的优化策略
    4.1 以学生的学情为依据创设情境
        4.1.1 创设情境的内容要贴近生活
        4.1.2 创设情境的内容要有阶段性
        4.1.3 创设情境的内容要与时俱进
        4.1.4 创设的情境形式要符合学生的期望
    4.2 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导入情境
    4.3 以整合性思维展开情境
    4.4 以提升教师素质为目的组织培训
        4.4.1 开展学校内部培训
        4.4.2 外出考察学习培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7700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37700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8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