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认知传播视角下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29 10:40
  新媒介时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媒介不仅担任信息传递的功能,更是补充大学生认知的高效工具。但是缺乏正确的指导和良好的新媒介素养,大学生容易在新媒介塑造的信息海洋中迷失自我。因此,变革当前的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模式至关重要。认知传播学以个体为研究对象,信息为介质,媒介为桥梁,研究传播的整体流程,并提出元认知理论、人本主义、行为主义、体认传播观等等学习理论,为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此,基于认知传播学视角,从政府、社会、家庭、大学生等方面体系化构建全新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既要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也要以高校为阵地,发挥政府支撑和社会为辅助作用,更要重视家庭的影响力。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媒介的发展与挑战
        1.1.2 认知传播思潮的兴起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媒介与新媒介素养及教育概念
    2.1 新媒介概念的界定
    2.2 新媒介素养概念的定义
    2.3 新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概述
第3章 认知传播学的相关理论
    3.1 元认知理论
    3.2 认知传播学的兴起
        3.2.1 认知传播思潮兴起的内部条件
        3.2.2 认知传播思潮兴起外围学科的融合
        3.2.3 认知传播思潮的国内兴起
第4章 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4.1 缺乏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环境
    4.2 高校新媒介素养教育软硬件支撑不足
    4.3 新媒介素养教育滞后的课程体系
    4.4 高校间新媒介素养教育资源的不均
    4.5 大学生内在意识不足
第5章 认知传播视角下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和可能
    5.1 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5.1.1 社会背景的需要
        5.1.2 媒介素养教育转型的必要
        5.1.3 新媒介的发展
        5.1.4 新媒介使用主体的发展
    5.2 认知传播视角下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能性
        5.2.1 元认知理论:过程与调节效用
        5.2.2 构建主义:参与式方法
        5.2.3 行为主义:强化与操作控制
        5.2.4 认知主义:结构与同化
        5.2.5 人本主义:自我发展
        5.2.6 体认传播观:体验与认知
第6章 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
    6.1 政府:加大资源投入,提供政策保障
        6.1.1 转变传统观念是首要
        6.1.2 加大资源投入是基础
        6.1.3 政策红利支持是保障
        6.1.4 合理教育规划是根基
    6.2 社会:扮演把关角色,提供媒介环境
        6.2.1 配合新媒介教育活动的进行
        6.2.2 媒体“把关人”作用的发挥
        6.2.3 媒体的新媒介素养知识传递
        6.2.4 行业协会的助推联动力量
    6.3 高校:提供教育平台,设置合理教育体系
        6.3.1 取其精华,实施本土化新媒介素养教育
        6.3.2 优化师资队伍与新媒介平台建设
        6.3.3 构建合理科学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
        6.3.4 建立高效均衡的教育评估测量体系
    6.4 家庭:发挥引导作用,配合各方教育
        6.4.1 家庭教育态度的转变
        6.4.2 提升新媒介素养,发挥模范作用
        6.4.3 积极配合高校新媒介素养教育
    6.5 大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升媒介品质
        6.5.1 新媒介知识的主动性学习
        6.5.2 积极参与新媒介活动
        6.5.3 新媒介品质的自我把控提升
        6.5.4 新媒介技术水平的提高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997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997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6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