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变革与局限

发布时间:2017-08-25 05:30

  本文关键词:变革与局限


  更多相关文章: 南社 国学情结 民族主义 文学选择 传统人格


【摘要】: 南社是近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的重要的文学社团。虽然作风传统的南社受到过新文化界的批评,但南社事实上是新文化的前驱。本文所致力的目标,就是探索和表现南社在传统与现实的两难之间如何寻求微妙的平衡,以及如何困于一种“变革的局限”。因而,本文选择了南社的“国学情结”、“民族主义”、“文学选择”与“传统人格”作为代表来进行论述,南社的这四个方面都立足于深厚的民族传统,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纠结于变革的欲求与变革的局限之间,其间的经验与教训,即使是对今天的民族文化建设,也是有借鉴意义的。中国近代文学史的研究,在整个文学史界,是比较薄弱的环节,而其中的南社研究,更免不了一度寂寞。新文化的烛照,已使南社守旧文学的弱点无可讳言。但一切作品总是产生于它的历史环境之中,并参与它周围的历史,我们不能忘掉我们曾有过的经历。 首先,南社有深厚的“国学”情结。对中国近现代之交传统文化的整理及中国学术的转型,南社人不仅以丰富的学术成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南社本身形成一个巨大的读者群,营造出国学的整体气候和共同话语,南社人欲以国学召唤国魂,拯救民族危亡,担心国学凋敝而丧失民魂,丧失民族自信和民族认同。他们又特别强调寻求“孔学之真”,就是把孔子从圣人还原为一个思想者,也还给儒家学者以思想者的自由,获得自己对文本的阅读和解释权力。因而南社的国学是一次思想革新,某种程度上,以重新阅读和言说完成将传统学术从君主制的意识形态转化为政治革命的理论准备。但是,南社的国学研究没有完成学术的现代转型。在新文化发展之前,人们最大的革新也不过是在传统上附会新思想。 其次,南社以民族主义为革命旗帜。民族主义造成高度一致的生存共同体,具有整合社会的功用。认同这一共同体的民族成员承担共同的命运。破坏民族共同生存必然导致政治民族的分裂。满清此时已经成为一个寄生民族已经破坏了共同生存的原则,排满的种族革命于此得以迅速勃兴。南社借助“文化民族”意识的传统遗产,承袭惨烈的种族冲突的历史记忆,构建了民族主义的革命意识形态。南社因此对民族历史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挖掘,搜罗了大量的文化语汇,形成革命所需的丰富完整的民族主义话语,并积极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对现实革命的言说。他们通过搜集整理、出版遗烈文献,重建被抹杀的民族历史,进行以排满革命为主旨的研究和创作,来进行民族主义的宣传,也通过祭扫故陵,吊谒遗址,搜集相关文物,来抒发民族主义情怀。南社在继承传统时,又并非单纯地复活传统夷夏观和民族仇恨,而是根据革命思想做了“历史记忆的重构”。但是装着遗民的口吻说话,不免弄假成真,南社的一点点新思想很容易被拖回到旧思想中去。 其三,南社文学特点是既革命又笃古。南社的许多文学观念,都与其革命立场相关。但是南社本身,又是革命的又是文学的,政治的立场与文学的本质互相冲突。南社内的文学论争,大多 K乙回盲。t 傅士学位论文 M DOCTORAL D旧SERTAI ON 因此而起,例如关于是否“以人存诗”的争议,宗唐宗宋之争,关于韩愈的讨论.如果说,同光 体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民族诗歌所能达到的审美高度,南社则继承晚清的文体革命,继续发展,达 到了那个时代的民族诗歌所能达到的革新深度。南社的革命追求,使他们以“草泽”气概对古典 文学传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但他们毕竟不可能超过他们的时代,仍然陷于“笃古”的围城, 只能在坚持传统与服务现实中问尽力寻找平衡。传统的“文学”观、名士的创作方式、滥腐的文 体模式,是南社文学的几大陌碍。不过,南社毕竟蕴含着新发展的开端.对于新的文学革命,南 社的“前文学革命’扮演了一个奇怪的角色—一它不是从正面而是从反面启动了文学革命.对南 社的传统诗词创作,今天如何评价,与传统诗词在新文化运动之后还有没有存在的意义有极大的 关系。作为一种文体的存在,其价值意义是多元的,,不能单从一个标准来框限它、否定它,因此 对于传统诗词创作我们也应该有更公正的态度. 最后,南社的发生发展,正是近代以来,知识分子由“士” 向现代新知识分子转化历程的写 照。南杜是基于晚清新知识界形成而出现的,从这一代起,可以称作知识分子,而不再是“士” 了。作为时代的先觉者,南社人很早就积极的开展了启蒙工作.但因为处于新旧的剧变时代,他 们身上还有大多的传统的惯性。一方面是士人传统的遗存,推动他们的天下关怀,但又使他们逃 不出旧思想、旧道德的樊篱。一方面是文人习气的张扬,为这一代新知识分子挣脱封建思想束缚, 推动政治革命与思想革命,起了重大的作用,但又毕竟仍是传统文人的风流情趣,仍然是传统人 格的一部分。 以南杜为代表的晚清革命者们接受了西方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然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大体上还是非常传统的—一他们只能以传统文化涵养的传统人格来应对需要新的现代人格来支 持的中国现代化的责任。一个时代的晋遍绝望,群雄束手,只能是因为整个中国文化走到了尽头. 人们在传统人格与
【关键词】:南社 国学情结 民族主义 文学选择 传统人格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I209.6;I206.6
【目录】:
  • 绪论: 喧哗与寂寞——南社及南社研究9-28
  • 一、 富有魅力的课题9-15
  • 二、 喧哗一时的南社15-21
  • 三、 一度寂寞的南社研究21-28
  • 第一章 欲存国魂—南社的国学情结28-54
  • 一、 南社的国学情结28-32
  • 二、 国魂、国学与国家的三位一体32-38
  • 三、 从孔学之真到国学之真38-46
  • 四、 伦理政治观下的国学46-54
  • 第二章 井中心史—南社与民族主义54-81
  • 一、 中国现代民族主义及其特殊历史语境54-59
  • 二、 历史文化符号的挖掘59-67
  • 三、 民族主义话语的营造形式67-74
  • 四、 历史记忆的重构74-81
  • 第三章 依然笃古——南社的文学选择81-112
  • 一、 革命影响下的南社文学观81-88
  • 二、 政治的南社与文学的南社88-94
  • 三、 文学笃古的“围城”94-100
  • 四、 南社文学的结束与新文学革命的登场100-112
  • 第四章 花前说剑——南社与传统人格112-137
  • —、 从“士”到“新知识分子”112-119
  • 二、 士人传统的遗存119-128
  • 三、 文人习气的张扬128-134
  • 四、 嬗变中的痛苦与启示134-137
  • 参考文献要目137-1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竹兰;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的转变[J];先锋队;2005年14期

2 李映山;从刘勰的“梓材”说看理想人格的建构[J];云梦学刊;2005年03期

3 杨艳茹;论全面转型期我国青年现代人格的培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张鸿声;论老舍小说对传统人格的表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5 赵小敏;从《三国演义》看中国传统人格及现代人格培养[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崔红丽;;务实人格与现代人格塑造[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7 徐家康;商品经济大潮下的萎缩人格——漫话《女人街》[J];电影评介;1990年07期

8 崔惠民;真情激荡人心[J];政府法制;2003年20期

9 寇征;;简论从传统人格到过渡人格的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10 崔红丽;;独立人格与现代人格塑造[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达;;我们时代的文学选择[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6)[C];2009年

2 邓伟;;李R既宋难а≡竦囊熘市訹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赖乐山;高尚仁;陈皓怡;;华人传统人格与心理健康关系之研究探讨[A];2004医学心理、军事心理、康复心理、医学心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肖仕平;;现代人格建立与道家思想资源[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5 骆锦芳;;从《论语》看孔子的人格精神[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6 杨凡周;;论新时期广东戏剧对现代人格的探究[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7 肖三蓉;;人格与道德心理:儒家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汪诚国;;瞿秋白的道德人格和现代理想人格[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袁高鹏;;构筑山西青年的创新人格 促进山西和谐社会的发展[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潘世圣;;我的郭沫若观:关于一种文化人格与文化精神的省察[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鹏雷;游戏大佬的文学梦[N];计算机世界;2008年

2 邓平祥;现代人格的美学批判[N];人民日报;2006年

3 张愈希;商事人格权的界定[N];人民法院报;2006年

4 许向阳;诚信面对真实的艰难和意义[N];中国信息报;2003年

5 羊里中学 吕春兰;说说班主任的人格魅力[N];莱芜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石一宁;对当下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期待[N];文艺报;2006年

7 徐桃;情满西湘[N];光明日报;2003年

8 张学昕 章蕾;青春写作的品性与局限[N];人民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李罡 褚艳芬;“QQ之父”—马化腾 互联网霸主的成功之路[N];经理日报;2006年

10 曹征路;学而优则创[N];文艺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卢文芸;变革与局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曾红;传统人格的结构转换和现代延伸[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德明;现代与反现代张力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四川大学;2004年

4 罗朋;193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政治[D];兰州大学;2006年

5 刘香;边缘的自由[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黄轶;苏曼殊文学论[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华;论沈从文昆明时期的文学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任巍巍;新时期人格现代化问题探论[D];延安大学;2009年

3 尹珊娜;感性的书写与激情的呈现[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蓝海;大学生现代人格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夏良清;沈从文四十年代的文学选择[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6 隋艳梅;小杂志与大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阳桂红;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人格的现代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邵平;论徐

本文编号:735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735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3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