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文化底蕴对青年文化素质的筑基作用

发布时间:2017-09-06 16:05

  本文关键词:文化底蕴对青年文化素质的筑基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底蕴 青年 文化素质


【摘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上的各种思潮对中国青年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大多数青年能够怀着爱国成才的渴望,关注国家的命运,思考自己的社会角色,危机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但是也不乏一些在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下的青年,他们产生了错误的、倾斜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其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亟待提高。而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涵盖着方方面面,其中之精华部分,可谓人类精神宝库中之奇珍异宝,同时又是人类进步、迈向新的更高的文明的不竭源泉。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包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观;敢于追求真理、勇于牺牲奉献的精神;相互团结、友爱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等等。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都包含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中,但又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全部,它为我们加厚文化底蕴,提高青年文化素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底蕴,提高青年文化素质。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伦理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往往可以决定人一生的道路的走向与事业的成败。因此我们要使青年增强文化底蕴,就需要广泛接触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和经典的东西,这样才能使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确立崇高的文化价值观,提高其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为日后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加强对青年的国学知识教育,提升他们的文化底蕴,在国学知识教育得到丰富的基础上,我们要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结合理论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进行广泛的、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进而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加强传统文化对青年素质的筑基,对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国际地位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对增强青年文化底蕴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视青年文化素质的提升,进而提高青年的文化修养,成为合格的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关键词】:文化底蕴 青年 文化素质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3.5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6
  • 绪论6-8
  • (一) 论文选题背景6
  • (二)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6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6-8
  • 一、文化底蕴的解读8-14
  • (一) 文化底蕴的界定8-9
  • (二) 文化底蕴的作用9-14
  • 二、当代青年的文化素质14-20
  • (一) 青年文化素质现状14-15
  • (二) 青年文化素质提高的途径15-16
  • (三) 加强青年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16-20
  • 三、文化底蕴对青年文化素质的筑基作用20-29
  • (一) 文化素质教育现状分析20-22
  • (二) 文化底蕴对青年文化素质的筑基作用22-26
  • (三) 文化底蕴对青年文化素质筑基的当代价值26-29
  • 结论29-30
  • 致谢30-31
  • 参考文献31-32
  • 作者简介3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32-3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波;;充分认识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王立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青少年文化素质[J];船山学刊;2005年01期

3 向达;王莹;;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构建生态和谐中的意义[J];党史文苑;2009年10期

4 何公德;;浅析中国模式的传统文化底蕴[J];甘肃高师学报;2011年01期

5 王悦;;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张咏华;网络时代中华文化的发展策略探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毛冰漪;;中国特色道德建设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8 冯向东;学生素质与文化底蕴[J];教育研究;1997年09期

9 高春慧;;对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一些认识[J];学理论;2009年12期

10 杨媚;;中华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8040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8040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7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