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论述美国教学模式述评

发布时间:2014-07-24 11:44

  一、对教学模式的认识最早给教学模式做界定的是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其界定内容为:试图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学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以及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以设法考察一系列可以使教师行为模式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类型。教学模式是一种媒介,不仅在理论上具有极强的逻辑性,而且还有助于指导实践,它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中介,是教学专业化的基础。

  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为了达到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技能和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便于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教学模式的设置,需要考虑教育自身和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的情况。此外,教学模式的发展还需要学者的研究更需要一线教育者的探究,研究 1、5"理、思想、情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势必会存在适应的问题,教师要遵照模式的旨意,灵活运用。此外教师还要正视和理解产生不适感的学生。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学习不适者提供特别的帮助和保护性练习,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教学模式虽具有模式化倾向,但这也仅是形式方面,教育模式同时具有灵活性的特点,试图适应学生的个体和群体差异。二、美国教学模式概述美国学者根据教学模式是指向人类自身的还是指向人类的学习,把它们分成了四大类:信息加工类、社会类、个体类、行为系统类。信息加工模式就是按认知方式和认知发展调整教学;社会模式以不同的思想和个性相互作用产生的协同作用为依据;个体模式试图帮助学习者把握他们自己的成长;行为模式建立教学顺序,即调节学习速度、任务难度及先前的成绩的能力。

  (一)信息类模式信息加工模式的学者们的共同目标是帮助学生成为更有能力的学习者,教学的科学最终是要揭示大脑记忆、学习、思维、创造等的机制。_2 此模式对于自我和社会学方面均有意义和价值。信息加工类模式包括归纳思维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图文归纳模式、科学探究及其训练模式、记忆模式、讲授模式。

  着重介绍共同研讨模式。该模式运用比喻的活动进行信息的加工,渗透着我们追求的创新的因素。

  共同研讨模式首先是应用于工业背景中的“创造群体”,由w ·戈登(1961)将其改编而应用于中小学教育中。这种模式旨在于帮助人们在问题解决、写作活动中打破常规,从更广泛的领域中获得更新的视角。戈登认为该模式建立在四种假设上:创新,首先只是作为我们日常工作和闲暇生活的一部分,其方法只是用来帮助我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创新性的表达能力、人际沟通的能力以及对社会关系的洞察力等。其次,创新过程一点也不神秘。第三、创新在所有的领域—— 艺术、科学和工程技术——都是相似的,而且他们都依赖于同一种根本的智力活动过程。第四个假设是:个人发明和集体发明(创造性思维)是极为相似的。其中重要的是比喻活动,包括以下三个重要的概念:直接类比法、拟人类比法、简明矛盾修辞法。

  有两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是以共同研讨法程序为基础的。其中之一创新事物,另外一个把陌生的事物熟悉化。创新事物的结构包括六个阶段:

  描述当前状况、直接类比、拟人类比、简明矛盾、直接类比、初始任务的复查。把陌生的事物熟悉化包括七个阶段:真实输入、直接类比、拟人类比、对类比进行比较、解释不同点、再研究、产生类比。

  该模式是由教师引导开始,但是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权,教师要促使学生产生能够进行创新反应的心理状态,教师自己也必须用非理性的观点去鼓励那些不够积极的学生投入到有助于打破固有思维方式的状态中。教师对学生起示范作用,他们必须学会接受不同的事物和学生所有的反应,保证学生自由地表达观点,而不会有压力。

  在把陌生的事物熟悉化中,教师应避免过早草率的分析。我们还要解释和总结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该模式中大多数小组需要一个熟悉共同研讨程序的人来领导,支撑实践创新的实验室也是必要的。班级需要提供一个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创新性。此外需要建立小规模的团体。

  此模式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因为个人发明和集体发明是极为相似的,此模式还利于增强问题解决的能力,学会比喻思维的能力,还利于学会增强学生的自尊、冒险精神和学生的课程学习的成就感。

  (二)社会类教学模式社会模式,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如何习得社会行为及社会交往如何提高人的学习能力。社会类教学模式利用合作产生的整合能量来构建学习型群体。

  在教学中主张,“课堂管理”实际上就是在教室中创造一种合作的关系。积极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就是一种人际影响和关系整合的过程,一种有利于学习活动规范形成的过程。我们能够设计出需要社会交往的任务来增强学习能力。社会类教学模式包括合作学习模式、价值观学习模式。在此,重点介绍价值观学习中的角色扮演。

  角色是“情感、言语、行为的模式化结果,是与他人有关的独体的习惯性方式”。角色扮演则是为人们提供一种独特的情境。通过这种情境,帮助人们学习解决个人和社会的问题。角色扮演从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开始,然后探究价值观是如何驱动行为的,从而提高学生关于价值观的认识。角色扮演建立的基础是个人和社会双重取向。角色扮演学习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假设:角色扮演主张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情感和思想能由群体产生并融合进意识之中,同伴群体的机体反应能够产生新的思想,为学生的发展和变化提供指导。通过对自发的角色扮演的分析可以将涉及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及信念体系的潜在心理过程带入意识层面。

  该模式包括九个阶段:小组准备活动、挑选扮演者、安排场景、组织观众、表演、讨论和评价、重新表演、讨论和评价、分享经验和总结。要注意角色扮演阶段中的研究重点和问题情境的资源。其中研究重点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看法,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技能。问题情境的资源:学生发展阶段、性别、种族或社会经济状况、价值观问题、情感困扰、剧本或游戏中的角色、麻烦情境、社会问题、社区问题。

  教师负责引导学生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但是大部分内容由学生决定。学生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师生之间是平等信任的关系。教师是反应与支持者,但同时他们也是指导者。教师对于学生的反应及建议应以一种非评价的方式接受。并且帮助学生研究问题情境的不同方面,认识比较不同的观点。教师还应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的认识。教师应强调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扮演同一个角色,要让学生明白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角色扮演可用于对个人价值观和行为的分析和人际(个人)问题的解决,其教育功能表现在对有关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的知识获得和有锄于学习者能够轻松地表达个人观点和移情能力的培养。



本文编号:51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51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a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