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互文理论关照下的许渊冲翻译观和“三美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4-07-24 11:45

  一、引言互文是一个在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常见词。它于2O世纪60年代由法国符号学家、文论家克里斯蒂娃引入。克里斯蒂娃认为,在某个文本空间中存在两项轴:横轴连接着这一文本的作者和读者,纵轴连接着此文本和其他文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文本和每次阅读都取决于前文本,并且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从互文角度来说,在翻译活动过程中的原语与译语是对话性的,原语文本可被视为前文本,而译语是在前文本的基础上转换为译语的,而不是原语的附属物,这就为译者的创造能动性提供了依据。本文从互文角度审视许渊冲的翻译观及着名的“三美论”,以期对文学翻译活动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互文方法关照下的翻译过程互文性不是文本的某些静态属性,通过词汇与词汇的单个替换来完成,而是在其意义系统中,前文本的基础上的互文性转换。他们的意义不是自给自足的而是存在于文本之间,换句话说,是决定于之前已经存在的无数文本之中的。互文性理论解构了作者原创论以及长期以来所持有的文本为独立实体的论调。因此,当前文本与前文本便建立起了关系,将自身融人于多重文化话语当中去,所以,对于起到连接语言与文化互文符号的探究,对于译者来说在移植互文指涉的过程中是关键性的一步。

  1、互文符号的定义互文符号是许多元素的合成,从语义层面、文化意象、社会惯例等层面激发当前文本内部或外部的互动。事实上,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任何有意义的符号都可称之为互文符号,因为没有一个符号可以独立于索绪尔的符号系统之外。

  虽然互文符号可以包括整个符号系统,但谈及文学翻译,一个互文符号包括两个方面:从语义层面上来说指涉的符号的静态性质,主要是符号的内涵意义,而符号的信息层面主要指将符号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量的暗含意义的并置。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将蕴涵于原语中的互文符号挖掘出来并将之移植人异域之中。

  2、翻译互文符号的机制在定义了何谓互文符号之后,译者便开始了更加关键的步骤,通过不同的线路将互文符号与前文本联系起来,这些路线是双向系统,将符号与指定前文本联系起来。前文本是互文符号出处的来源,指涉的对象。根据由哈提姆所提供的图示,我们可定义不同的前文本,包括实际语言系统的组成元素:词汇、短语、从句等,以及语义系统单位:文本、语篇类型与文类。

  在互文世界中,译者的翻译图示如下:原语文本,从理论上来说充满了互文符号。首先,译者遭遇到这些互文符号后,根据他们的语言及文化上的互文知识从宿主文本追溯到前文本。在从互文符号追溯前文本的过程中,所穿越的语义空间被称为互文空间,在这一过程中译者要考察互文符号的三个地位:某一既定指涉对象的信息义、作为施事行为的意图义以及作为符号的语义义。在转化语言的过程中,到底应该采用何种的翻译策略保留或抛弃符号的哪一方面意义呢?笔者认为,翻译策略适当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译者转化的互文符号在译语体系内能否同样激发读者诉诸前阅读经历来理解并阐释文本。

  三、许渊冲翻译观与“三美论”的互文分析

  1、从互文观看“文学翻译是艺术”

  在翻译研究史当中,关于翻译的性质主要有两派不同的观点,其中一派推崇翻译是门科学,另一方则认为翻译是艺术。在这些翻译家与翻译理论家当中,许渊冲是“翻译是门艺术”的坚定拥护者。在他的书籍《中诗音韵探胜》中,写到“什么是翻译?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是将一门语言转化为另一门语言的艺术。我说艺术而不是科学是因为我想正如iohn s.mill在什么是诗歌中所说的那样,科学指向信仰而文学指向情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至少包括两大要素,一是艺术的再现原语文本的技巧而非机械的在另一种语言中寻找匹配词,二是读者的反应被纳入考虑,因为翻译活动的目的是诉诸读者的情感,解析神奇密码供他们欣赏。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他的文章《中国典籍翻译不落人后》中说到,典籍有两层维度含义,宣示义与启示义,宣示义主要包括没有任何含糊词语的确定意义,启示义指所谓的含糊义,每个读者的理解都不同。正如许所说那样“宣示义:一是一,二是二,没有半点含糊;启示义:诗人自己未必明确,读者的理解也未必完全相同,允许有一定范围的差异。”因此,对于译者来说,许渊冲认为,“其实,不但是译文不能‘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原意,就连原文也未必‘准确而完整地’表达了作者的原意的。”

  许渊冲采纳的这一态度本质上是互文性理论的回应。中国有漫长的历史,许多词汇在几千年的  文学惯例和文化积累后都有宣示义。当遇到这样的表达时,为了达到最大化的艺术鉴赏力,读者应该通过前阅读经验的运用来激发互文知识,依靠前文本来理解当前文本。对于译者来说,完全掌握某一源文本的含义是不可能的,甚至是原语作者也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在现有的文本背后其实蕴藏的是互文网络中的:‘历史与社会的大文本。”并由于这一网络随着时间、地点、读者的变化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对于互文性理论的解构主义者的导向来说,所指一直无法捕捉。

  因此,翻译的艺术在于唤醒目的语读者的互文知识,并在他们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出1+1>2的效果,而这正是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中对于诗歌翻译所给出的公式。他在这里引用庞德的话语来说明这一公式的含义:“三到四个词,在精确并置的时候能够放射出巨大的能量,而这渗入词语之中的特殊能量就是传统的力量,即使记得族群意识,一致性与联想。”

  2、从互文观看“三美论”

  在许渊冲的理论体系当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原则不断启迪着译者的评断标准,即“三美论”。实际上,他的这一观点初始于鲁迅在《中国文化史纲》

  中的提法,“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许渊冲说“我把鲁迅的‘三美’说应用到翻译上,就成了译诗的‘三美’论。这就是说,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等,这是形美。”从他的观点出发,诗歌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而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在这三个方面都体现出原作的细微之处。达到这一目标需要译者丰富博学的双语知识。



本文编号:5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5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8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