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教师理论素养提升_论大学翻译教师的理论素养

发布时间:2016-10-02 13:01

  本文关键词:论大学翻译教师的理论素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论大学翻译教师的理论素养 摘 要:理论素养是大学中英语专业翻译教师的一个重要素质。本文从四个维度审视了翻译教师理论意识和理论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又从四个方面简述了翻译教师应具备的理论意识和理论素养;文章最后指出教师应具备开放的理论意识,以更好地适应和指引翻译教学实践,同时确保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理论意识;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12-0140-4
Abstract: The theoretical awarenes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qualities of translation teachers for English majors i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its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from four perspectives. Then it points out four aspects of translation teachers’ theoretical awareness.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th that the teachers should be open-minded about translation theories so as to better adapt themselves to and guide the translation teaching practice and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Key words: theoretical awareness, translation theories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化之间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和交往日益频繁,对各类、各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据刘宓庆(2003:8)的估算,在21世纪,翻译人才(包括口、笔译)的需求将比20世纪末期增加12倍,在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增加约15倍。现实情况是,目前各类、各层次合格翻译人才还不能满足翻译市场的需求,翻译的质量离市场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翻译教学和翻译培训任重道远。在中国大陆,大学的翻译教学在培养合格翻译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翻译教学的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不可否认,翻译教学和翻译培训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教学质量的高低,而教学质量的高低与翻译教师的素质、素养密不可分。翻译教师的素质、素养是全方位和多方面的,其中理论素养和理论意识是翻译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相比翻译专业的翻译教学研究而言,英语专业本科的翻译教学研究更为薄弱。教师对英语专业本科的翻译教学中的翻译理论及其作用的认识模糊得多,对该层次翻译的教学理论的研究和讨论也不多见。为此,笔者拟就大学中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中教师的理论意识和理论素养作一探讨。
2. 翻译教学教师理论意识的多维度审视
2.1 从翻译理论的作用看翻译教学教师的理论意识
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似乎是不争的事实,学界对此也有相当多的论述。刘宓庆(2003:28-30)在讨论提高翻译教学素质时认为有三件任务要完成,其中一件是“强化理论的指导作用”。他认为“加强理论指导,加强教学的理论性是提高翻译教学的关键。”对此,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理论是坚持教学方向的行动指针。”其次,“加强理论教学是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和深度,走向素质教学的最重要的途径”。“理论教学也是激活思维、促进教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对教学全局影响深远,对实务教学更起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理论是纠正教学偏差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翻译教学的教师如果不具有理论知识和理论意识,如何在自己的翻译教学中把握教学方向,如何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推动翻译的素质教育,如何克服翻译教学中的“经验主义”和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的随意性?教师的理论知识和理论意识能帮助解除“翻译教什么”的困惑,走出“翻译教学就是带着学生做翻译”的误区,避免“只要愿意,谁都可以教翻译”的错误认识(罗选民,2002:58)。
2.2 从教学原则看翻译教学教师的理论意识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所阐述的一条教学原则是“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 翻译课程和翻译教学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译者把源语文本变成译入语文本的交际过程中,存在复杂的认知活动。翻译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认知过程和转换过程,是认知原文文本表达的概念的过程,和将对原文的认知形成的概念转换成译文语言表达的概念的过程。在关联理论看来,话语的理解过程主要是个推理过程(Sperber &Wilson,1986)。在这个推理过程中,就需要对原文的理解和认知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与综合,分析原文的结构、意义、意向、情景、文化现象及其意义,利用抽象思维和概括思维,创造性地用译入语语言将原文的意义表达出来。对翻译的初学者而言,他们既缺乏翻译经验,又缺乏对翻译的认知和翻译理论知识的了解。因此在翻译的入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既要通过具体的翻译实践和练习帮助学生体认翻译,又要引领学生对基本翻译理论的认知和应用。在翻译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应用有关翻译理论训练学生的分析翻译文本功能、文本意义,认识翻译策略和如何选择翻译策略以及译入语和源语相互转换规律的认知和分析的能力。这必然要借助翻译理论和翻译知识,把翻译理论融汇在翻译实践、翻译技巧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翻译背后的规律,以知其所以然,逐步培养和养成翻译的思维能力,为翻译能力的提高提供基础和理论养料,同时也要求翻译教师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意识。
2.3 从教学要求看翻译教学教师的理论意识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对学生的翻译要求和笔译课程的描述里,都明确提出对翻译理论的要求。专业六级的要求是初步了解翻译基础理论,八级的要求是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进行相当难度文章的英汉互译。笔译课程描述是:……使学生掌握英汉双语翻译的基本理论。这些都表明翻译理论知识的教学和普及在本科翻译教学中的地位。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意识是教学大纲理论教学要求得以实现的保证。
2.4 从课程设计看翻译教学教师的理论意识
课程设计在目前的中国大陆似乎与具体的任课教师无关,教师只需按照较笼统的课程大纲和所选定的教材开课就行。事实上,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英语课程标准》的出台和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逐步实施,教学理念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重能力培养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文军,2004a:67)。鉴于此,大学本科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无疑是一种发展方向(文军,2004b:48)。因此,翻译教师能否针对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如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水平和学生的需求以及社会的需求,实现翻译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并恰当设计翻译课程教学内容,在翻译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就要依赖教师对翻译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以及翻译研究和译论新发展的了解。这也更进一步说明翻译教师需要具备高度的理论意识和理论素养。3. 大学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师应具备的理论意识和理论素养
理论有不同的层次。杨自俭(2002:16-18)认为翻译理论研究按距离翻译实践的远近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一,翻译微观工程技术研究;其二,翻译中观描述性研究;其三,翻译宏观理论研究。翻译教师必须认识到翻译理论的层次性。一些理论对翻译实践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一些理论则用来解释和描述翻译现象,一些理论让人们认识翻译现象、了解翻译与社会的关系。另外,翻译教师还必须认识到翻译的教学理论的层次性,因为翻译教学本身有不同的层次。目前在中国大陆至少有五个层次的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的翻译教学;英语专业本科的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翻译教学;翻译专业(方向)本科生的翻译教学;翻译专业(方向)研究生的翻译教学。不同层次的翻译教学,翻译理论的内容与侧重点各有不同。也就是说,不同层次翻译教学的教师所需具备的理论意识和理论修养也是有层次的。那么,大学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师应具备哪些理论意识和理论素养呢?笔者以为,从本科层次翻译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即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英语汉语互译的能力考虑,该层次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理论意识和理论修养:翻译教学的基本理论、语言学翻译理论、英汉语对比的理论知识,特别是英汉语宏观对比的理论知识以及课程设计的理论知识。不过,任何层次的翻译教师都应该具备一种开放的理论意识,随时吸收学科理论的新发展,与时俱进,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和本层次不同阶段的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教学理论。
3.1 翻译教学的基本理论
本部分主要包括翻译的性质、翻译的定义、翻译的标准及其发展观、翻译的基本方法等。通过基本理论的讲授和典型译例分析,让学生初步明白什么是翻译,什么是忠实、通顺,什么是直译、意译,直译与硬译以及意译与乱译的区别。然而,基本理论教学的任务到此并未结束,还必须借助语言学翻译理论、英汉语对比的知识和理论及其在翻译中的实际应用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和应用翻译的基本理论。
3.2 语言学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从其研究的对象来看,可大致分为本体翻译理论和泛翻译理论。笔者以为,本体翻译理论也包括研究文本之间转换的理论,从语言本身来研究双语转换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意义理论、语境理论、语言功能和文本功能理论、衔接理论等。本科层面采用的教学翻译标准就是“忠实”和“通顺”。“忠实”二字太概括,学生无法理解何为忠实,忠实于什么等基本问题。翻译就是译意(Nida & Taber, 1969: 12)。“忠实”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翻译能力培训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语言分析和运用能力”,包括语义(意义和意向)、语法结构分析和语篇分析(刘宓庆,2003:31)。因此,意义理论在本科层面的翻译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做到翻译中的意义相符,就必须了解和掌握英汉语中意义的对应关系理论、意义的种类及其含义以及它们在不同文本翻译中的轻重之别,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意义的差别等。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意义即使用”,词的意义由语境决定。“语境—用法—意义”互为条件,使词义明确化。语境的分类及其在翻译理解中的作用、语境理论的新发展都应为翻译教师所掌握和知晓。语言的意义也和其功能相关,意义和功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语言的功能和文本功能理论如布勒(Büler)的语言功能分类,纽马克对布勒语言功能分类的运用及其翻译中的不同功能文本的翻译策略,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等,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语言、理解语言、使用语言包括双语转换。篇章语言学的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翻译中的语篇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篇章衔接理论为翻译中使用何种手段才能更好地实现上下文的衔接和语意连贯提供了解释和思考方向。
3.3 英汉语对比的理论知识
英汉语对比研究硕果累累,微观和宏观的对比成果均可用于翻译教学。从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能力和翻译中的语言分析和表达能力看,宏观方面的成果所起的作用更显著。宏观对比知识包括树式结构和竹式结构,主语—谓语型与话题—说明型;形合与意合,替代与重复;名词优势与动词优势,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宏观的英汉语序对比等(连淑能,1993;潘文国,2002)。学生翻译中出现很多翻译病,如搭配不当,英汉翻译时句子过长、过多地使用功能词,逻辑混乱,照搬原文句子结构等。缺乏对两种语言宏观对比知识的了解是导致这些翻译病出现的根本因素之一。如果不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特别是宏观的句子结构特点、宏观语序特点、话语组织法特点、语言心理差异等,再加上双语基本功不到位,翻译转换时难免出现上述翻译病症,导致译文不通顺、可读性差。因此,翻译教师应具有对比分析英汉语语言异同的理论素养,在引领学生翻译时,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思考如何转换,在意义理解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译语的特点组织话语。长期坚持,定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减轻和规避翻译腔。
3.4 课程设计的理论知识
要摆脱翻译教学“选定教材+开课”的教学模式,翻译教师必须懂得课程设计。既要在教学中执行现有翻译课程的教学大纲,又要在执行中考虑对大纲的补充、完善和具体化。既要考虑整个社会以及当地对翻译及翻译人才的需求,又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在此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确定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比例等。具体讲,翻译教师要考虑实现既定翻译教学目标的手段,要设计翻译理论教学的具体内容和翻译实践教学的材料选择(材料是以文学类为主还是以非文学类为主,或兼而有之;是注重翻译实践材料的普遍性还是专业性等),要有处理好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之间关系的办法,还要思考如何解决本阶段学生翻译能力培养与语言能力提高的矛盾以及设计有效检测和评估学生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的手段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依赖于翻译教师对课程设计理论及其反映的应用语言学理论、心理学及教育学理论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4. 结语
本文从翻译理论的作用、翻译教学原则及其要求和翻译课程设计四个维度,从翻译教学的基本理论、语言学翻译理论、英汉语对比理论知识和翻译教学课程设计理论知识四个方面论述了翻译教学教师理论意识和理论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并不是理论意识和理论素养的全部,翻译教师应具备一种开放的理论意识,不断吸收和应用译学研究的新发展、新理论,以更好地适应和指导本科层次翻译教学开展的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Brown, James Dean.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Dubin, Fraida & Elite Olshtain. Course Design[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Nida, E. A. and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 Leiden: E. J. Brill, 1969: 12.
Sperber. Dan & Deirder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UK: Basil Blackwell Ltd. 1986.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姜倩、何刚强. 翻译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46-61.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刘宓庆. 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8,18-30,31.
罗选民. 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 中国翻译,2002(4):56-58.
穆雷. 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3):43-46.
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王树槐. 关于本科翻译教学的思考. 译学新探[C]. 杨自俭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313-320.
文军. 论翻译课程研究[J]. 外国语,2004a(3):64-70.
文军. 论翻译课程的价值与功能[J]. 中国翻译,2004b(3):45-48.
杨自俭. 我国译学建设的形势与任务. 译学新探[C]. 杨自俭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16-18.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 要: 语言和文化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翻译中词义的选择。如果不充分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可能造成交际困难,甚至引起文化的冲突。只有正确处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本文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从词汇、交际用语等角度来谈翻译中词义的选择与文化差异的处理,以及如何避免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文化冲突。
关键词: 英汉翻译 文化差异 源语文化 目的语文化 文化冲突
1.前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而翻译的根本任务是传递不同文化。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因为有翻译,哪怕是不免出错的翻译,文化交流才成为可能”(王佐良,1989:19)。英语与汉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翻译中词义的确立。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彭保良,1998:25)。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才能达到更好地表达两种语言之间信息交流的目的,否则将有可能造成交际困难或引起文化冲突。
2.文化差异的表现方面
“文化”表征着传统和信仰,我们一出生就浸润其中,我们的一切行为,包括语言也因此受这种文化所制约(谢天振,2000:202)。文化之间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翻译中词语的选择。
2.1词汇
2.1.1颜色词
英汉两种语言,在颜色词的表达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中学生在翻译“红茶”时将其译成red tea,把“红糖”译成red sugar。而事实上,“红茶”应译为black tea,而“红糖”应译为brown sugar。在《红楼梦》的翻译中,英国翻译家David Hawks将“怡红院”译成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把“怡红公子”译成Green Boy,而我国翻译大师杨宪益将其分别译为Happy Red Court和The Happy Red Prince。在英语文化里,green的意义与汉语里的“红色”文化意义更接近,而英语文化中的red给人产生一种血腥与暴力的印象。如:
(1)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
译文:你以为我是好欺负的吗?(张培基等,1980:13)
在上面的译文中,有人将其译成“你从我的眼里看得到绿色吗?”。事实上,我们不能死译,green在英语中有“欺骗”、“新手”等意。而green-eye则是汉语中的“眼红”之意。汉语中常说的“红粉佳人”、“红榜”,与这两个词意思接近的表达应该是a young beauty,honor board,与其颜色没有什么关系。
中国人惯用“黄色”象征低级下流、有害人的身心健康的影视书画作品,以致有些学生看到yellow pages就理所当然地理解为“黄色书刊”,而实际上,英语中的yellow pages是指的分类电话薄。如果我们不清楚英语颜色的这些文化背景,在理解上就容易产生困难。
2.1.2与动物有关的词汇
中国人普遍认为“龙”是中国的图腾,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而外国人则对dragon没什么好感,甚至把它看成是十分讨厌的动物。如表示某人很讨厌时,会说成“She is an old dragon.”。汉语里常说的“望子成龙”,如果我们将其译成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则会令外国人很不理解,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望子成龙”的含义,是希望其子女成为有用之材,则我们就可以较为准确地将其译成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其次,dog在西方人眼中被认为是他们忠实的朋友,如:Love me,love my dog.表示某人幸运时会表达成“He is a lucky dog.”。而汉语中“狗”一般会有贬义,有“狗腿子”、“走狗”一说。另外,在汉语里,表示人的胆小,通常会用“胆小如鼠”,而在英语里则用as timid as a rabbit;当说某人很强壮时,会用“力壮如牛”,而英语里则用as strong as horse。如下面译文:
(2)这是你自己的祖母。拜拜罢,保佑你生龙活虎似的大得快。(鲁迅:《彷徨》中的《孤独者》)
译文:This is your own grandmother.Bow to her,so that she will protect you and make you grow up strong and healthy.(冯庆华,2002:24)
在上述译文中,“生龙活虎”译成了“strong and healthy”,翻译这样的词语,主要的是要透彻理解其在源语中的文化涵义,然后根据情况进行直译或意译。
2.2交际用语
文化背景不同,说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会发生下列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邓炎昌、刘润清,1989:159)。如汉语中的“你吃了吗?”只是一种问候,却让外国人产生一种是要请他吃饭之意;对“你到哪里去?”这样的汉语方式的问候也让他们感到很纳闷。
英汉文化差异在日常交际中,主要表现在“表扬”和“问候”等方面。当面对他人对衣着或所做出的成绩表示赞赏时,英汉表达完全不一样。请看下面的对话:
A:Your skirt is very beautiful.
B:Thank you.I’m glad you like it.
C:你的裙子真漂亮。
D:是吗?不过我不喜欢这颜色……
如果将汉语的对话译成英语,则会让外国人一头雾水,这就是中西文化不同所造成的,中国人在对别人表扬时,总是用否定的回答来表示其谦虚。如中国人打招呼时惯用“你好”,“你吃过了吗?”。外国人打招呼时,初次见面用“How do you do!”,而熟人之间则用“How are you?”;在送别时,中国人喜欢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则回答“走好”或“慢走”,这就不能译成“stay here”或“walk slowly”。在英语国家里,他们道别时习惯用“Keep in touch”。
2.3习语、典故
语言习惯的不同形式是由不同的习俗、生活环境、人们的心理、表达方式和观察习惯形成的(欧阳小生、张建佳,2007:135)。习语的理解是翻译中的一大难题。
我们一见到“银河”,就很容易联想到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相会,而英语中则称为the milky way。中国人对the milky way感到很不理解。其实the milky way源于希腊神话,是天后Hera给Hercules喂奶时所滴下的乳汁凝成的一条路。再看下面的句子:
(7)The teenagers don’t invite Bob to their parties because he is a wet blanket.
译文:青少年们不邀请鲍勃参加他们的聚会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扫兴的人。(张培基等,1980:162)
在上面译文中,如果不理解“wet blanket”这个习语的意思,就无法理解整个句子,“wet blanket”表示“令人扫兴的人”。同样,汉语中的许多习语更是让外国人费解。如我们常说的对事情有把握会说“胸有成竹”,若译成have a bamboo in his stomach就会闹笑话。其实,他们表达的意思是to have a well-thought-out plan before doing something,与英文中的to have a card up one’s sleeve意思比较接近。要想译好这些习语与典故,不充分理解其文化背景是很难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的。3.应对文化差异的策略
3.1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英文原著、英文报刊杂志或观看英文经典电影,有意识地涉猎英语国家文化,并且要注意多积累一些习语和谚语等。在词汇学习时,不但要掌握词的概念意义,还要了解其内涵意义和文化所指意义,作为教师,要多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背景知识和外国文化礼仪。
3.2有意识地进行中西文化对比研究
在对母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学生应有意识地将英汉两种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其文化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只有深入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避免文化冲突。在学习“Where are you going?”等句子时,要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对比,他们就不会理所当然地认识这些句子的使用是没有任何限制的。
3.3用英语思维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多阅读,在阅读中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在阅读中获得习惯的表达。作为教师,要通过日常对话和情景的创设,让学生体验比较真实的交际场景,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敢于表达、乐于表达,不断提高他们学习和模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结语
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充分认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帮助传达两种语言地信息,否则会造成交际阻碍甚至文化冲突。但中西文化冲突也已越来越体现于文化融合之中。现在两种文化均已接受“Long time no see.”这样的表达,在汉语和日常对话中已有越来越多的词语引进和借用,像Internet,DIY这样的词汇已经涌现到母语文化中。本文只是对英汉翻译中在词汇、交际用语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对翻译方法等方面未作深入的探讨。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具备强烈的文化意识,才能更好地达到翻译所要达到的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建军.新编英汉翻译[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中国翻译,1998,(1):25-27.
[5]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论中日血缘亲属称谓语差异成因及其翻译 [摘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都具有父权家长制的“宗族”文化传统,但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亲属称谓语体系。本文从语义、分类、敬谦及词缀方面,探讨了中日血缘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分析其成因,总结出亲属称谓语翻译时的处理方法,并提出了中日翻译教学导入文化知识的必要性。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 差异 成因 翻译技巧 翻译教学
亲属关系是人们之间一个最亲密的社会关系,在社会结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社会关系。而亲属称谓语则反映了人们的之间的这种婚姻或血缘关系,它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的语言符号的反映。正如日本学者石川荣吉所说:“亲属称谓并不是表示个人之间的谱系的位置关系。称谓词性意味着人类集团之分类的社会性范畴。”亲属称谓语的研究历来受到民俗学家、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的重视。亲属称谓语作为一种基本词汇在民族语言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特点。虽然民族与民族之间或许会有类似的文化现象,但类似并不等于完全相同,存在的差异是辨别这些亲属称谓的关键。本文试图通过中日亲属称谓语的差异性对比,浅析其成因,总结出中日翻译教学中亲属称谓语互译的几点启示。
一、 中日亲属称谓语的差异
1.词义差异。从中日四代亲属称谓対照表中可以筛选出以下同形的亲属称谓语: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父、母、兄、弟、妹、叔父、伯父、兄弟、弟妹、外甥、夫、舅、姑、主人、伯母、婶母,等等。很多同形也意义相同,但仍有部分词汇不能望文生义。在不同文化历史背景的熏陶下,日语中的这些词语,所指范围已经和汉语的有所不同,比如兄弟、弟妹等。
例1:兄弟:汉语中的“兄弟”仅指哥哥和弟弟,兄弟还可用于平辈之间,可以用在比自己年龄小的,更可以用于对众人讲话时的谦称,此时无辈分之分。而日语的“兄弟”不仅指哥哥和弟弟,还指姐姐和妹妹。
例2:弟妹:汉语的“弟妹”多指的是“弟弟的配偶”即“弟弟的妻子”。日语的“弟妹”所指的是“弟弟和妹妹”,在现代日语中使用频度较低。
例3:外甥:此词中日语言共同点都是用于指本人姐姐或妹妹的儿子,不同点在于日语的“外甥”还有指妻子的兄弟的用法,相当于汉语的“内弟”。
2.分类法差异。汉语亲属称谓语复杂,日语则相对简单。在汉语亲属称谓语中需要区分血亲姻亲,如伯父、叔父、姨母和伯母、婶母、姨父;需要区分宗族非宗族,如爷爷、侄儿、孙子和外公、外甥、外孙等;需要区分父系母系,如叔叔、姑妈、堂兄和舅舅、姨妈、表兄等;需要区分长幼辈分,如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等。而日语亲属称谓袭用的是分类法,即不标明亲族是父系的还是母系的,不标明是直系的还是旁系的,不标明亲族的排行顺序,只标明尊卑辈分。这样仅用几个词就能全部涵盖,如 おじいさん(爷爷,外公),おばあさん(奶奶,外婆),いとこ(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おじさん(伯父,叔父,姨父,舅舅,姑父)。因此若无具体的解释或明确的语境,即使听到这些称谓词语,也无法断定这些称谓语具体指出何人或何种亲属关系。
例如在表示祖辈及曾祖辈的亲属关系方面,中、日两国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词语都按类似的构词法构成,即在表示“父/母”的称谓词语前加上表示辈分的词语,如汉语的(曾)+(祖)+父/母,日语的(曾)+(祖)父/母。主要差异在于是否区分父系、母系方面的关系。在汉语中,父亲的爸爸、妈妈分别称为“祖父”、“祖母”或“爷爷”、“奶奶”,而母亲的爸爸、妈妈则要分别称为“外祖父”、“外祖母”或“外公”、“外婆”。但在日语中,称呼父亲的爸爸、妈妈和母亲的爸爸、妈妈时,则统一用“おじいさん(ちやん)”和“おばあさん(ちやん)”,此时无父系、母系之别。
3.敬语用法差异。中国人家庭成员或亲戚之间的面称,没有敬,谦之分,而在日本人家庭成员或亲戚之间的面称,则有敬、谦之分。
例如,对父亲的称谓:称呼父亲本人或在亲属面前称呼自己的父亲,用敬称“お父様(さん、ちゃん)”;对亲属以外的他人说到自己的父亲用谦称“ちち”“父親”;称呼对方父亲用敬称“お父さま(さん)”。
又如,对母亲的称谓:称呼母亲本人或在亲属面前称呼自己的母亲,用敬称“お母さま(さん、ちゃん)”;对亲属以外的他人说到自己的母亲用谦称“はは”“母親”“おふくろ”等。其中“はは”最常用,带有谦称的性质,“母親”较之更郑重。
与人谈话时,称呼对方母亲时用敬称“お母さん”“おふくろさん”等。最常用的是“お母さん”,“おふくろさん”则主要用于对关系亲密者讲话的场合。
4.词缀使用差异。汉日亲属称谓语在实际使用中,为表达特定情感(如亲昵、厌恶),会在亲属称谓语上加上词缀。汉语词缀丰富,在现在的汉语中,可在称谓语的基础上加接尾词“儿”或接头词“老”“阿”“我”“咱”“小”等修饰语,如老爸、阿妈、咱妹、我祖父,小弟,小妹等。而在日语中,则使用接尾词“ちゃん”。
例4:従兄弟の一郎ちゃんが交通事故で入院したんだって。
例5:すぐ母ちゃんに話すなんて姉さんったら、ほんとに唇が薄いね。
例6:老爸,我放学回家了。
例7:每当立冬节气过后,阿婆就开始数日子。
例8:他是我的小弟。
例9: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
二、 中日亲属称谓语差异的成因
1.家族继承制度的不同。中国的家族构造是横向扩大的包含旁系血统的大家族,而日本是纵向发展的以继承人为中心直系血统的家族构造。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传统社会是采取“诸子均分继承制”。对于“诸子”来说,“父系血缘”是获得财产继承权的惟一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具备这一合法性来源的“诸子”在家族中也就理所当然地获得一视同仁的待遇。“诸女”尽管有“父系血缘”,因为是要外嫁异姓的,她们的继承权往往被剥夺,其在家族中的地位也就像熟语“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所说的那样。而日本的家族继承制是以“长子单独继承制”为中心的。嫡系长子在家族中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诸子,旁系血缘遭到极大的轻视。这可以从分家前在家族中的地位以及分家后长子的“本家”与次子的“分家”的悬殊地位中明显地体现出来。尽管同属于父系血缘关系,但由于在家族中以及在家族财产继承上的悬殊待遇,直系长子的独尊,日本传统家族对血缘关系的划分远不如中国那样细致,并且对旁系的血缘关系只是笼统地按远近来划分,比如分为“六等亲”(包括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与孙子女、叔伯与侄子、姨舅与外甥、堂亲表亲等关系)。因此血缘的细致划分在日本传统社会也就缺乏动力,最后导致其亲属词汇体系的暧昧与贫乏。
2.宗族等级观念的不同。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亲属意识很重,汉语中繁杂众多的亲属称谓词语说明汉民族是一个崇尚“大家庭”的民族,一向以“四世同堂”为骄傲。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一个家庭越强大,人丁越兴旺,这个家庭越繁荣昌盛;相反,家庭弱小,人丁稀少,是一个家庭衰败的标志。同时由于中国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封建宗法等级社会,汉语的亲属称谓体系严格遵守“尊卑有序”的规定,强调年幼者对年长者的孝顺,在亲属称谓体系中每个亲属称谓都代表了其在亲属关系中的尊卑、名分和地位。中国人这种传统的宗族关系、亲属关系及家庭观念和意识共同构成一种社会关系网,在社会生活及交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为宗族亲属之间在行事、决策方面往往要顾及亲属之间的利益和情面,有一种互相维护,互相依赖的心理。在日语文化中,日本人崇尚集体协作精神,主张个人服从集体,个人依靠集体才能生存,集体或集团意识非常强。日本人的集体并不是以家庭或家族为核心,而是以自己赖以生存的社区、“村”、公司、单位为核心,因此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家庭观念和亲属意识相对较淡薄,传统的三代同居的家庭在现代不断减少,核心家庭不断地增加。日本人的血缘观念淡薄,且不太重视旁系亲属,因此,在日语中使用的亲属称谓词语少,而且表述的亲属关系不明确。
三、 中日亲属称谓语互译技巧及其翻译教学
通过对中日亲属称谓语的综合比较,可以看出很多亲属称谓语在翻译时很难找到合适的、完全对应的译语。而翻译中最重要的是充分传达原文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使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有相同或相似的反应。译者首先要熟悉中日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亲属称谓语的特点、原语中每个亲属称谓语使用的语境以及指代意义,然后根据上下文综合分析,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所要表达的信息。要在这两种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亲属称谓语体系之间进行翻译转换,译者需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在实践中选用合适的称谓语翻译方法。
1.中日亲属称谓语互译中的主要技巧:归化法、释义法、和简化法
例10:原文:忽见素云进来说“我们奶奶请二位姑娘商议要紧的事呢。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史姑娘,宝二爷,都等着呢。”
译文:そこへ素云(李纨づきの腰元)はいっていきて、「家の奥様がみなさまに大事なご相談がおありだそうで、お二人方にお越しくださいますようにとのことでございます。迎春さま、探春さま、惜春さま、史湘云さま、宝の若さには、どなたもあちらにお見えになって、お待ちかねてございます」
本段落中的“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的这种排行称呼法,日语中不存在。为了能使读者清楚的知晓所指何人,译者将人物的名称一一列了出来。这就是归化法。
又在素云的汉译中采用了解释说明的方法,这就是释义法。
例11:
原文:孙行者笑道:“这却不难。那日你们妯娌十个托生时,可巧我到阎王那里去……”
译文:すると孫行者は笑いながらこう言いました。「そいつはおやすいご用だ。お前さんたち十人のものが生まれ出る日に、ちょうどわしはこの閻魔さまのところへやってきたんだよ。……」这里出现的“妯娌”一词,日语里没有,且与原文的中心思想并不密切,为了使文章通顺,译者采用了简化法,即使用指示代词替代。
2.在日语教学中必须导入日本文化
例12:
原文:贾瑞听了,魂不附体,只说“好侄儿,只说没有见我,明日我重重的谢你。”
译文:贾瑞はこれを聞いて魂も身に付かぬ心地で、「蔷ちゃん、お願いだ!どうか、僕がいなかったと申し上げておくれ。あす、僕、君に十分お礼をするから」
在日语中,对晚辈,通常不使用亲属称谓语,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不了解日语亲属称谓语的这一特征,直接译成“甥”,译文肯定不自然。这就要求日语学习者要了解日语亲属称谓语的特征。要想了解日语亲属称谓语的特征必须日本的传统历史、文化、民间习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日本文化特征,才能搞清楚日本人的“内”与“外”,,才能正确判断是应该使用敬语、还是应该使用谦语。
参考文献
[1]沙吾提·帕万.试论亲属称谓之“文化差异”——英、汉、维亲属称谓对比[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3]黄碧蓉.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及其互译[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4]邱建钰.谈中日亲属称谓的特点及成因[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从应用翻译功能论看学校对外宣传册(合页)英译 【摘要】学校对外宣传册(合页)的英译属应用翻译功能论的范畴,以译文读者的心理期待和文化视野为翻译策略取向,遵从信息第一的文本功能。本文指出此类文本的翻译策略应1)突显信息功能,体现学校的客观真实情况;2)重组篇章结构,满足译文读者的视野心理;3)以凝练的主从句式陈述零散的语义表达,符合译文的文体规范。
【关键词】应用翻译 突出 信息 整合 篇章 主从句 陈述
1. 引语
应用翻译(applied translation)是一种实用性强,“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实用手册、广告、技术文本、科普读物、旅游指南等类文体”(方梦之,2003)的实用型翻译。它不同于艺术审美和文学欣赏的文学翻译,因而可理解为非文学翻译。应用翻译的交流目的不在于“求异”,而在于“求同”,即尽量减少交流信息的障碍,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应用翻译功能论讲求理论观念上的、翻译策略上的和方法技巧上的对策,即有条件有限制地传递和重现从语义到文体的原文语言和文化信息,在的语中体现文本的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以读者反映论为衡量译文预期功能的对等尺度(贾文波,2004)。
2. 翻译策略
2.1突出信息,就事论事
韩礼德(M.A.K.Halliday) 认为,决定语言特征的三大语境因素是语场(field of discourse)、语旨(tenor of discourse) 和语式(mode of discourse)。从其语域变体之一语场(field)来看,对外宣传活页原文和译文的根本目的就是宣传学校的形象,扩大学校的影响,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科研实力,让国外读者直接了解学校,对学校产生较强印象,可能使他们萌发接触学校,到学校进行合作和交流的冲动。这说明宣传册中英文的语篇交际功能,即原文和译文的预期功能是一致的。这种交际功能确定了学校对外宣传册作为公共宣传品,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信息源,译文应突出其预期的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这样的译文语篇要求以读者为中心,行文简洁,语气客观,信息清楚明确(李东辉,2009:116),应归属于纽马克所划分的“信息型”文本。例:
院部设置:17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流体动力与控制学院
学科门类:8
工学 理学 文学 管理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医学
本科专业:52
冶金工程 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译作:17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hool of Hydro-power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8 disciplines
EngineeringScienceLiteratureManagement
Economics LawEducationMedicine
52 undergraduate programs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Metal Materials Engineering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Polyme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上述例子总括了与学科学位有关的基本情况,然后就此逐一单向列出,条理清楚,一目了然。活页中对学校学科和学位的翻译要求体现了突出信息,就事论事的特点,是实实在在的客观陈述,“一个萝卜一个坑”,语言表达非常精炼,没有多余废话。
2.2.整合篇章、内外有别
从语篇的交际参与者(tenor)来看,宣传册的一方是中方大学,另一方海外读者,交际者之间是一种很正式的关系,译文的语言表现形式要体现交际双方的关系,也就是使宣传册译文获得译文读者效应。众所周知,中西方读者的思想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文化知识的差异要求对原文明示和暗含的信息关系进行调整(Nord, 2001: 63),这就需要在文本形式和信息内容上作较大调整和改动,使译文以读者期待即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为目的,有效传递信息,又使译文语言形式和文本形式符合译文的通用文体规范,获得有效的宣传效果。
以兰州理工大学的对外宣传册(合页)为例。在合页中依次呈列了历史沿革、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研产研究基地、交流合作、大学文化建设、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目标等项内容,面面俱到,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期待要求。然而,作为向主要西方国家读者宣传的资料,其旨在突出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特点和办学特色,因而在翻译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有所取舍,以适应国外读者的口味和要求。M. Snell-Hornby的“情景-结构“方式不仅在词语和结构层面上进行,还必须更多地整体考虑相互关联的语篇成分、经验、感觉和背景状况(M. Snell-Hornby, 2001:81),也就是解读文本文化的过程。这种解读是对包括词汇组合层面的语义文化内涵的微观解析,更重在对文本宏观结构的拆析和重构(刘宓庆,1999:152)。这种拆析和重构关注的是“由语篇关联性和功能决定的单项内容的重要性”,以形成译者头脑中鲜明的语篇整体图示和符合译文规约的完整译文形式(贾文波,2004,187)。所以,在合页汉译英时,为突出译文的信息功能,应对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反映自己管理模式的和与国外读者没有直接认知关系和没有必要了解的信息,如“历史沿革”、“大学文化建设”、“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发展目标”、“国内合作”和与学校合作的国内机构等内容可以采取不译的翻译策略,在篇章结构和信息内容方面做了前后的较大调整。
原合页中“办学条件”项和“合作与交流”项中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栏反映了学校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条件、设施和硬件资源,在译文中可将这两方面整合为“校园与发展(Campus and Development)”,列为第一项。这样既突出了学校在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学科特色等概况,又传达了与国外进行合作与交流的目的,使译文读者开门见山,即刻获得对这所大学的整体印象和形象。中文中没有涉及大学的历史、地理位置和多学科的字眼陈述,而在译文中为现吸引来华留学生的重要性,需要添加诸如 “Located in Lanzhou City, capital of Gansu Province, also Pass of the Silk Road in ancient China,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UT) is a multi-disciplined stat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陈述,这也是对暗含信息的明示行为,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例:办学条件
校区:2个
校园占地面积:2230亩
老校区:1050亩
西校区:1180亩
校舍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
教学行政用房:3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0.03亿元
教学科研设备:3.6亿元
图书馆文献藏量
馆藏各类文献266万册
数字化校园
网上办公网上管理
网上教学网上服务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60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具有留学生招收资格
译作:Campus and Development
Location and Area Located in Lanzhou City, capital of Gansu Province, also Pass of the Silk Road in ancient China,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UT) is a multi-disciplined stat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2 690,000-square-kilometer campuses, offering online businesses of office, administration, teaching-learning and services, a library collection of 2,660,000 books and journals of all kinds, and a permanent asset of ¥1,003,000,000, of which ¥360,000,000 for teaching-research equipment.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LUT has established academic ties with over 60 countries including Russia, U.S.A. and Australia. Every year scores of faculty and students at LUT are regularly sent abroad for further study and exchange while some overseas scholars and experts are invited to LUT for giving lectures or carrying co-operations.
● Sino-foreign "1 +2 +1" dual degree program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past 3 years.
● Approv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LUT is qualified for admiss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此外,原合页中“师资队伍”项中的“专任教师数”栏、“教学研究”项中的“教学研究”栏、“科学研究”项和“产学研研究基地”项所反映的是教学科研方面的成果和条件,在译文中可合并为“学术科研(Academics)”项。合并后的这项体现高校首当其冲的教学科研之能事,反映高校学术水平,有利于塑造其国际形象,可列为第二项。“学科建设”项、“办学规模”项中的“院部设置”栏和“教育教学”项中的“教学改革”栏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学科、专业和所属学院系部,可合列为“学科专业(Programs)”项,为高校存在和发展的重头戏,体现学科特色和优势,可列为第三项。“办学规模”项中的“在校学生数”、“教育教学”项中的“招生与就业”栏和“奖学金、助学金”栏反映了有关学生的人数、助学奖励和就业,可以合为“学生与就业(Student and Employment)”项。学生及其就业从根本上为学校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和活力,是国外读者特别是有意来华的留学生所关注的方面,所以也应紧呈卷上。
2.3.主从陈述,形式凝练
语式指语言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包括交际渠道、媒介和修饰方式,如口头语或书面语、自然语或人工语,屏幕型的还是印刷类的等。译文宣传册的文本特点和交际场景不允许有太大篇幅的发挥,译文信息含量、译文占有空间、译文传播媒介等影响着译文的信息内容和表达方式,比如译文与图片的配置比例,语言是英文还是中英双文等。合页以较少的篇幅展示学校的对外形象和实力,寥寥数页,间或配有插图,信息空间有限,因而信息集中,形式凝练就成为合页内容的一个重要特点。合页中文多为四字结构、词组短语和短句的表达方式,以意驭句,句子框架简约,缺乏相应的主语或宾语,语法范畴模糊,表现出了汉语词的收缩性和对上下文较小依赖性的特点,讲究一定程度的工整对仗,表现出意念主轴的功能作用。而英语行文注重上下文的照应和逻辑上的合理搭配,强调客观正式,层次清楚,最忌堆砌,语言追求一种自然流畅美。英语句式结构呈“树”型,主谓主句如树干,各种语法手段扩充句中各成分围绕sv主干前呼后拥,句子形态标记鲜明,制约关系严谨,逻辑关系外显,形成提掣式形态主轴。纽马克认为,为实现以的语读者为功能核心的目的,译者在具体操作中有权对文本做逻辑上的改进,有权用讲究的结构去替换笨拙的语法结构,所以不妨用“树”型的主从句复合形式对中文的词组和短句的零散形式进行有序陈述。例:办学规模
在校学生数:34258人
研究生:3007人
本科生:20010人
继续教育学生:11766人
招生与就业
招生
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
就业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稳居在甘高校第一,连续多年荣获“甘肃省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奖学金?助学金
设立各种奖、助学金22项
经济困难学生受益面:91.05%
译作:Student and Employment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erves 34,258 students, among which 20,010 undergraduate students, 3,007 are graduate students and 11,766 students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provides 22 established scholarships and grants of all sorts to benefit 91.05% students with financial-difficulty and keeps a graduate employment rate of over 95%, taking the top among all universities in Gansu Province, entitled as “Excellent Non-normal School for Student Employment in Gansu Province” for a succession of years.
上述关于办学规模、招生与就业、奖学金?助学金等中文内容以词组和短句形式分别对各项进行陈述,逐一展开,没有明显主语呈现,而英语译文只以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为整个句子的主语,分别用了“serve”, “provide”, “keep” 等限定动词分句和附属的非限定动词分句,使句子结构主次分明,错落有致,重迭相辅,显得紧凑鲜明。特有文化类型对文本的不同期待要求译文形式按的语文化语境和文体规范进行改写(Nord, 2001: 63)。在原文形式不能适应于的语文化环境功能的情况下,为有效实现译文的文本功能,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可重组译文的语言结构,使译文地道流畅,明白易懂,加强译文的可读性(贾文波,2004,192)。这就需要在文本形式作较大改动,使译文语言形式和文本形式符合译文的通用文体规范,获得有效的宣传效果。在译作英文时要符合海外英文读者的视觉期待,集中明示信息,体现英语的提掣式形态主轴,从属部分或后或前,盘根错节,语言形式凝练浓括。再如:教学研究
三年来完成教学研究项目211项
承担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6项
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3项
三年来出版教材118种
省级精品课程21门
开设双语课程24门
科研项目
近三年,承担科技项目1532项
国家级项目46项
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0项
学术论文
近三年,发表论文5001篇
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878篇,进入全国高校90名
EI收录论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75位
译作:● Research Since 2005, over 5001 treatises have been carried by various well-known journals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the published 2878 in core journals putting LUT into the 90th of all state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and with the indexed by EI into the 75th, 118 textbooks have been published, with 21 provincial quality courses and 24 bilingual courses offered, and also 1743 (211+1532) teaching-research projects including 145 (39+106) state, ministerial and provincial one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undertaken, with 93 (33+66) relative awards obtained.
英语译文以并列复杂句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三方面的逐项内容浓缩展出。用三个限定动词分句分别表述了“教学内容”、“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的主干部分,每一项内容的分项部分均由非限定动词分句和介词词组描述。为使译文信息明确而又富有感染力,译文的表达必须在兼顾译文的语式限制的前提下符合通用文体规范。整个形式主从分布,形式凝练,信息集中,既满足了合页空间有限的语式要求,又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口味。
3. 结语
学校对外宣传册(合页)的汉译英属于应用翻译系列,需要讲求翻译的目的性,体现了诺德在谈到德国“海德堡大学”600年校庆宣传册的翻译时提出对宣传册的翻译要求:1)文本制作者应考虑预期读者的特有文化知识这一先决条件;2)为获取译文预期功能,译文文本须与文本类型的通用文体规范一致并采用相当正式的语域/专用语;3)文本需符合宣传册总体规划的版面。由于中西读者的心理期待和关注重点不一样,中英语言在词语搭配、句型结构、写作风格和文化内容上也存在差异,因而英译宣传册时译文也必须有别于原文形式,传递信息和感染受众应该是此类文本翻译的核心和主旨。所以,在实施宣传册的英译策略时必须以译文读者的文化视野为参照,以凸显必要信息为目的,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点入手着力表现文本的客观性、语言的主从性和语体的适切性。
参考文献:[1] 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2] 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3]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Marry Snell-Hornb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论企业管理术语的汉英翻译 摘要:企业管理体系文件汉英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专业术语的翻译欠准确的问题,文章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标准,专业术语,汉英翻译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Management Terms
HUANG HaiyingFENG Jianjun
Abstract: T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terms in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s documentation is short of accuracy. They analyze the root cause of this problem, and propose some solution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erminology,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一引言
企业管理体系的认证已经成为中国企业通过国际制造资格鉴定的证明书,也是将中国制造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这些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和维护涉及到许多制定管理体系文件的活动。如GB/T 19001—2000 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出了“文件要求(4.2)”[1],企业应建立并维护《质量手册》等诸多文件。对外资企业和开展出口贸易的企业来说,为了方便不同语言的员工和国外采购商使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企业不但需要保持中文版本,还需要维护对应文本的英文版本。显然,同一文件的不同语言版本的内容是否等值,将关系到不同语言的文件使用者对企业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认识程度。因此,企业管理文件汉英翻译的准确性不容忽视。
二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管理领域,当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组织都共同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tandardization)发布的某个管理标准时,那么,在应用这个标准的管理文件中专业术语的汉语与英语在概念上应等值。所以,汉英翻译准确率应达到100%。只有这样,不同母语的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或企业外部人员(如管理标准的认证人员、企业的国外顾客等)对企业应用有关管理标准的理解才会达成一致。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时常发现,有些译者在翻译中忽视专业术语在企业管理文本中的重要性,随意使用同义词来表达专业性概念。此类缺乏准确性的译文往往会给企业运营带来不良影响。
例如,东莞某公司在《质量手册》中规定公司的“品质方针是:(1)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坚持第一次就做对并做好的品质理念,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2)我们以问题意识和改善意识去追求更好,满足顾客的更高要求。”英译文则是:“Product Quality Principles are: (1) We persist in doing right things in the correct ways the
first time, and with this notion, provide our customers with high-quality products and services; (2) We seek better performance with the awareness of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to satisfy our customers’ higher demands.” 2006年5月,一家国外进口商对
该公司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审核。当看到该公司《质量手册》中的质量方针时,审核员就提出了一些质疑。“产品质量原则(Product Quality Principles)”就是ISO 9001所要求的“质量方针 (Quality Policy)”吗?“顾客需求(customer’s demands)”指的是“顾客要求(customer’s requirements)”吗?
为什么会产生上述质疑呢?问题的原因是专业术语的翻译欠准确。笔者认为,要实现这种汉英两个文本的等值,关键的问题是准确地使用专业术语。只有准确使用专业术语才能传达完整的概念。在ISO 9001英文版中,“质量方针”是用“Quality Policy”来表述的,指的是“质量管理体系”关于质量的政策,而不是“产品的质量原则”。此外,按照ISO 9001的内涵,此处“顾客要求”的涵义应是“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GB/T 19000—2000 3.1.2)[2],须用“customers’ requirements”来表达,因为在企业管理的语义场中,“customers’ demands”指的是“对某产品或服务需求的数量”。
上述案例说明,与企业管理体系有关的文本具有其独特性,其中的专业术语有其固定的译法。也就是说,如果国际标准的原文为英语,当中国国家标准局等部门采用这项标准后,国内权威部门颁发的中文标准的文本应被当作与英文标准的文本等值。以这两个权威的标准文本为基础,有关该项标准的英汉专业术语便得以约定。如同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了两种不同货币的兑换率,兑换货币的人应依照这个兑换率进行交易。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应依照权威部门发布的管理标准的中英文版本中术语使用的对等规则来应用这些技术术语,否则就不能实现译文的准确性。我们认为,与翻译其他一般性文本不同,在翻译与国际标准有关的企业管理体系的文件时,随意采用同义词或直接查词典翻译此类词语都可能无法传达意义上的细微之处,会使译文失去严谨性和准确性。
目前,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已经颁发的适用于企业管理的国家标准中,有许多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组织发布的标准。其中通用的标准有:(1) GB/T 19001—2000 等同于ISO 9001: 2000;(2) GB/T 24001—2004 等同于 ISO 14001: 2004;(3) GB/T 28001—2001 覆盖了OHSAS 18001: 1999。企业为了取得这些标准的管理体系认证,必须基于这些标准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譬如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保护体系等,并且企业必须按这些标准对文件化的要求建立各种类型的文件。对于外资企业和开展出口贸易的企业来说,还必须维护这些管理体系文件的中英文两种文字的版本,以便于外籍员工和国外采购商使用这些文件。然而,尽管这些标准的中文文本都有对应的英文文本可供译者参照,但实际上类似于上述案例的情况仍然比较普遍,许多企业的管理体系文件的中英文版本存在内容不等值的问题。
三解决方法
实践证明,企业管理领域中专业术语的汉英翻译有其独特性,要以国家标准机构发布的标准文本和国际标准组织发布的对应标准的英文文本为权威参照。原则上,在发布的标准文件中已明确定义的专业术语应被当作比较固定的汉英对等词语来使用。译者在把企业管理体系文件从汉语翻译成英语的时候,要将国家标准及其等同的国际标准中对等的词语应用在译文中。此外,对
于标准文件中没有的准专用词语,也要尽量采用企业管理领域内信息沟通中使用率较高的词语,要以“准确表达原文的概念”为标准,而不能以“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为满足。基于上述的理念,通过实践探索,采用下列方法有助于译者在汉英翻译过程中更准确地使用企业管理方面的专业术语。
第一,建立并使用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体系文件的英汉词汇库。首先,从事于企业管理领域文件翻译的译者不但要熟读中文的标准文本,还必须熟读英文的标准文本,要对照起来细读。其次,为了便于翻译中的运用,译者应自己建立企业管理诸标准体系的英汉对照词汇库。例如,以GB/T 19001(中文版)和ISO 9001(英文版)为语料,可以将下表的词语加入到《质量管理体系汉英术语对照词库》(见表1)中去。
第二,利用因特网和搜索引擎的功能查找企业管理领域内约定俗成的英文术语。当从自己建立的专业术语库和企业管理类辞典都查询不到某个专业术语,或对某个词语的翻译有多个选择且难以确定优劣,那么,以因特网的网页作为双语对照的语料库,利用Google等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譬如,在翻译“团队精神”这个术语时,译者不知道用“team spirit”还是用“teamwork”,然后分别以“团队精神 team spirit”和“团队精神 teamwork”为关键词语,可查询到这个词语的流行词语。结果是,两种译法都有。根据“译者应译入母语或主导性语言,即他们能够最准确、最有效地表达的语言”[3] 这个基本的经验法则,优先选取母语为英语的网站所提供的译出语,最后选定了“teamwork”。又如,笔者在实践中翻译过这样一些词语(见表2),借助于因特网和搜索引擎工具,得到了这些词语的不同的英文表达,然后从这些表达词语中选择了使用频率最高且内容切合原文的词语。对比最初的试译和最后确定采用的译出语,显然,通过使用因特网和搜索引擎的功能进行选词后,专业术语的准确性得到提高。


第三,利用计算机翻译辅助平台所具有的翻译记忆(translation memory)功能。以使用雅信CAT2.5计算机辅助翻译平台为例,从句子层次
来看,机器翻译所提供的译文确实难以完全接
受。但是,从提供专业术语的准确性来看,如果译者在机器翻译系统中已经建立自己的专业术语库,或通过导入标准文本的英汉对照文本把专业术语导入到计算机记忆体内,那么,在翻译企业管理体系相关的文本时,机译译文提供的专业术语的准确率和前后一致性非常可靠。并且,译者翻译过的专业术语或定义过的词组不用再次翻译,有效地提高了专业术语的准确性及在同类型文本中的一致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体系文件中专业术语的汉英翻译有其独特性,一定要遵循“约定俗成”的法则。在翻译选词的过程中,当国家标准及其等同的国际标准英文文本中有对等的专业术语可用时,译者须采用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中的对等术语;对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文本中没有的术语,应选择采用企业管理领域内通用率比较高的术语。此外,使用计算机翻译辅助平台的翻译记忆功能也可以提高专业术语汉英翻译的准确性。总之,本文的目的是对企业管理文件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进行探讨,旨在找到准确地翻译这一类型文件的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GB/T 1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GB/T 1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3]美国学术协会. 社会科学文本翻译指南 org/ sstp_guide_chinese.pdf.
黄海英:东莞理工学院外语系,523808
冯剑军:东莞理工学院外语系,523808


  本文关键词:论大学翻译教师的理论素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88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288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0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