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话语社团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30 09:32

  本文关键词:从论文指导中的教师介入反观外语教师的职业素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燕山大学》 2013年

话语社团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性的研究

隋韦韦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为尽量避免交际失误,我们不能忽视同一文化中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同文化成员之间的相同之处。在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应采取多维的比较方法,充分考虑不同群体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在职业、性别和代别等话语系统方面的差异远比他们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所起的作用大。由于各个话语社团在意识形态、社会化、话语形式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差异,不同话语社团分属于不同的亚文化群体,因此,话语社团之间的交际归属于跨文化交际。双方成员在交际中往往遵循各自社团内的文化规则判断和评价对方的言语行为,会造成交际双方之间的误解。所以不同话语社团成员之间如何进行有效交际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点。 本文以美国跨文化传播领域中的权威学者Gudykunst提出的焦虑/不确定性理论为基础和指导,研究话语社团成员间的有效交际,并试图从职业素质的角度探索提高话语社团之间有效交际的方法。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同一话语社团中来自不同语言社团的成员之间的交际有效性;2)话语社团成员的职业素质对于提高话语社团有效交际的作用;3)提高话语社团之间有效交际的方法。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采用了调查问卷的形式,选取高校外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回收的206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定量分析,从焦虑不确定性理论中的相关范畴对数据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探讨,并对受试者进行了访谈。 研究结果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首先,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有效交际发生在同一话语社团中来自不同语言社团的成员之间,其有效性主要体现在自我概念、交往动机、情景处置、道德互动、对对方成员的反应、对对方成员的分类、与对方成员的联系、交际过程中的留意这八个方面。另外,通过对高校外语教师的职业素质进行分析,发现其中话语社团成员的实践知识,批判性反思,批判性探究,道德承诺这四个职业素质特征对有效交际有促进作用。最后,从交际动机、交际所需知识、交际技巧三方面,提出了提高话语社团之间有效交际的方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戴曼纯,张希春;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严明;;话语共同体理论建构初探——商务英语系列研究之一[J];外语学刊;2010年06期

3 高一虹;“文化定型”与“跨文化交际悖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2期

4 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3期

5 陆谷孙;英语教师的各种素养[J];外语界;2003年02期

6 施敏;话语共同体和ESP的理论本质[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09期

7 张卫东;;焦虑/不确定性协调理论与课堂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10期

8 王春;;从论文指导中的教师介入反观外语教师的职业素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娟;基于国际会议的跨文化调整培训:AUM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晔;;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实证调查与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张荣华;;浅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大学英语课的教学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3 陈小红;;《孙子兵法》中将帅“五德”对提高大学外语教师素质的启示[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王平;郝涂根;;高师英语专业毕业生基础教育适应性调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5 潘琪;邓耀臣;;社会文化框架下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侯宏业;;现代教育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周春宇,朱淑婷;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高越;;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分析和对策[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9 刘宓;;谈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8期

10 王小卉;;基于图式理论的跨文化外语教学中词汇习得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侯春杰;;教师语言的人际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覃建巧;;外语教师专业生活方式审思[A];贵州省外语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姚小艳;;跨文化交际中的定型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A];翻译·跨文化旅游研究[C];2012年

4 郑明燕;;跨文化交际障碍与文化定型思考——以《金陵十三钗》败北奥斯卡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张建磊;;Cultural difference and EFL Teachers' Beliefs on 'good teaching'[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一辑)[C];2013年

6 成祖堰;;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及途径[A];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邵阳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2008[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琦;教师自主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戴小春;高校课程结构优化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芮燕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张雁玲;行动研究中高校外语教师研究能力的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张蔚磊;大学英语教师绩效评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肖珑;生态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唐泽静;高中英语教师知识及其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红;新政策背景下专家型教师素质与行为标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谷国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高强;教师认知视角下的语法教学[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明伟;小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见玉婷;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型及其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高四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环境下教师效能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高美玲;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晓维;高职英语反思性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范雷英;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崔明妍;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兴趣教学手段的开发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新娟;职前英语教师专业知识建构的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明新;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深层障碍研究及其对文化教学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静;高中英语新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林合;维特根斯坦论“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2 邹晓玲;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思路[J];高等建筑教育;2000年01期

3 蔡基刚;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对中国学生写作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4 戴曼纯,张希春;高校英语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黄建滨 ,邵永真;大学英语教学和教师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1年06期

6 李洪儒;;西方语言哲学批判——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七[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7 刘辉;;索绪尔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继承与超越——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系列研究之一[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8 严明;;话语分析的基础:话语共同体[J];外语学刊;2009年04期

9 谢群;;语言批判: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基点——前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系列研究之一[J];外语学刊;2009年05期

10 陈荣歆;对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晴霞;;Group Work Learning In English Learning And Teaching[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04期

2 陈红光;;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Public Discourses:Dating Advertisements[J];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3 黄岚;;Research on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News[J];海外英语;2011年08期

4 林予婷;张政;;再议术语翻译的规范性问题——以“discourse”译名为例[J];外语研究;2013年03期

5 赵蕴萱;王孝伟;;Literature Review of Discourse Marker[J];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6 韦钧玮;;Discourse Analysis a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36期

7 覃卓敏;;The Functional Methods of Discourse Analysis[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30期

8 林盛;;An Analysis of Discourse Markers in Textbook Dialogues[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12期

9 梁颖;;The Representation of Nominalization in the Category of Discourse[J];科技信息;2010年30期

10 ;Review of Meaning,Discourse and Society[J];当代外语研究;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Zheng Jing;;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Two Discourse-Based ELT Tasks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A];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Ki-Seok Kim;;东西方对优秀人才的历史观点比较(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机遇、挑战和方向”经济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3 Michel Hockx;;跨文化对话与互联网(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Graeme Lang;;多元族群社会中的宗教、科学与多样性(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5 李荣安;麦肖玲;;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研究:比较教育的角色(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6 ;Logic and Rhetoric in Philosophical Dialogue[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雷迅马;;现代化的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的胜利:1965-1980(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传统与现代的国家建构与政治文化”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8 Pat Moloney;;政治思维下的象征文明:新西兰印象(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9 何绍斌;;History of Translation: Conceptualization and Approaches[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10 匡桂阳;;A Stylistic Analysis Of The Lyric “Wavin’Flag”[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一辑)[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雷颐;[N];学习时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莫爱屏;汉语话语中推理照应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2 张滟;促动性体裁群功能劝说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3 彭宣维;语篇主题系统[D];北京大学;2001年

4 王宏俐;广告语类对政治竞选演讲的侵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胡华芳;《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中北京奥运相关新闻的批评性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吴格奇;英汉研究论文中作者身份之构建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胡敏娜;美国法庭结案陈词的评价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肖唐金;英语情态卫星副词与语篇中的情态补充[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凌燕;语境因素在理解话语连贯中的影响[D];东华大学;2004年

2 谢艳红;从关联理论角度探讨话语联系语的语用语篇功能[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孙少轶;测量译员话语分析技能的方法[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4 胡珊珊;论语篇构式压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5 杨曙霞;《走遍美国》中“well”的顺应视角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楠;政治语篇的潜在意识形态[D];吉林大学;2007年

7 何占义;公益广告功能语篇个案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迟晓宁;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看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话语特点[D];宁波大学;2008年

9 徐红娟;[D];浙江大学;2004年

10 赵冬;黄帝祭祀文本中的身份认同话语建构[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从论文指导中的教师介入反观外语教师的职业素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84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584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4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