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的策略研讨

发布时间:2015-03-23 12:09

语文是以语言为根本的学科,语文的教育意义在于激发学生理解与表达的愿望,提升他们的读写能力,使学生在母语学习中不断加深对语言、对文化、对生活的热爱。如何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培养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人,笔者认为,只有努力构建“学”的课堂,用语文的方式学习语文,让学生学得简单、自然、快乐,让学生学习呈现出专心、舒心的学习状态,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课,也是孩子们想要的语文课。 
  一、学得简单 
  孔子有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简单”拒绝“平庸”,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倡简,简的是繁杂的目标,复杂的结构,冗余无当的训练和引导,而课堂的智慧不能简。只有在高效整合的简单课堂中,才能追求教学的深度,呈现出课堂上思维、情感与文化的张力。 
  把复杂的语文教学变“简单”,就是不简单。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一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对于这样一个短短几十个字的经典,在40分钟的课堂内,笔者根据文本特点,在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作业设置四个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确定了简明的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走入词境;(2)在孩子的头脑中逐渐建构、丰富、完善词所描绘的画面;(3)走近辛弃疾,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第二,在课堂教学结构上,力求简化,不搞“九曲十八弯”。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先感受不同人物(大儿、中儿、小儿、翁媪)的形象、特点、情感,然后想象村居生活的环境;最后体会词中用“小溪”(溪上、溪东、溪头)贯穿全词。先将一首词读成若干画面,再将若干画面合成一幅总的画卷。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力求简便,用普普通通的“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串起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尤其重视诵读,舒缓的音乐,更是对诵读的推波助澜。让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中,在舒缓的音乐中,读读品品,品品读读,逐渐读透词意,融入意境,读出画面,读懂词人,努力营造教得简约,而学得丰厚的课堂。比如说,在初读文本阶段,我就连续安排了五六遍朗读。有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指名读,发现诗和词的不同之处;老师范读,感受词的节奏美;男女生分读,读出上下阕之间的停顿等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目的,为的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将学生带入词的境界之中,努力在文本的诵读中实现“言意兼得”。 
  第四,在作业设置上力求简明。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业设置就要在听读和说写上下功夫,以纲据本,拓展阅读,模仿练笔,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后,老师又拓展了辛弃疾的另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像这样及时的补充不仅仅是又学了一首古诗,又多了一份积累,对于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二、学得自然 
  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课的“保底工程”。语文课堂应该返璞归真,远离“虚伪的美丽”,展示自然、真实的课堂,为学生的生命奠基。教学过程应该是真实的,是真真实实的母语学习;是朴实的,是朴朴实实的读书活动;是平实的,是平平实实的对话交流;是扎实的,是扎扎实实的打好基础。 
  让学生学得自然,就是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体现教学的梯度层次,又要不露痕迹。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从读正确到读流利,再到读出感情,悟出哲理。老师只是用实实在在、简简单单的听、说、读、写等“语文的方式”,将本文在谋篇布局、语言组织上的特色明确清楚地告知学生,并不断地以读的方式,让学生来体会和感受这些特色的妙处,然后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的本味,看到了返璞归真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师要适应儿童简单直接的学习心理,习惯性地站在学生读书学习的需要上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潜心读书,品赏积累,在文中走几个来回。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我从一个大的研读问题 “什么样的峰,什么样的人”入手,牵一发而动全身,建构了一个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情趣去体验,引导学生在潜心地品读、回味中把简练的词句还原为引人入胜的、形象立体的文字或场景。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我从“哪里看出了不起”入手,引导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受发现语言表达的独特效果,引领学生关注语言形式。这样,教学简明清晰,指向言语实践,彰显语文特质,学生得言得意。 
  三、学得快乐 
  语文课堂要追求的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的平衡、统一、亲和、融洽,打造的是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近乎理想的教育教学境界,是要以快乐的手段达成快乐的结果,赢得幸福的人生。 
  1.有温度,重激励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课堂应该是有温度的。教师是与孩子结伴而行的向导,教师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带着微笑和爱走进课堂,唤醒学生的精神诉求,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唤醒学生的个性表达,让学生自由经历思想的思考、交流、碰撞、交锋的过程。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成就儿童快乐的人生。 
  课堂充满了“激励与赏识”,师生间才会尊重与理解,学生才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课堂充满了“激励与赏识”,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唯有“激励与赏识”才能使语文课的快乐如有源头活水来。 
  2.有情趣,重方法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一名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着“没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同学们听得神情专注,仿佛被带进了静谧的果园,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读后,于老师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一字一顿,一本正经地说,“这位同学听得最投入。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地咽过两次口水。”学生们先是一怔,但很快就回过神来发出一阵笑声。“课文描写的事情,肯定在他的脑海里变成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又酸又甜的杨梅果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一阵更响的笑声过后,于老师郑重其事地接着说:“如果读文章能像他那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不仅证明你读进去了,而且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淌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学生们又笑了,在笑声中理解得更深刻了。 



本文编号:18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8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8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