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昨日之学校——论学校精神

发布时间:2017-04-15 11:21

  本文关键词:昨日之学校——论学校精神,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关注学校的历史就是关注学校的未来,不对乡村学校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一番深入细致的研究,就不会有对全国学校的价值和地位作一个完整而科学的判断。没有对学校历史的深入细致研究,没有对学校所处不同文明时代的不同“土壤”的对比,就不能发掘引领学校发展最核心的要素——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指赋予学校以生命、活力并反映了学校历史传统、校园意志、特征面貌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它活跃于校园内部并归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学校精神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识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它的核心则是一种人本精神。当前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教育现象(问题)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直接和间接原因,但归根究底是因为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精神的缺位或错位。教育之所以为人尊敬,就在于其强大的无可替代的内在尊严。教育尊严,不仅是学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可以视为学校教育的真正内涵。 学校精神可以分为学校之独立精神和学校之批判精神。自由精神首先表现为心智之自由,具有自主和自动之意识,有自主的愿望、需求和能力,选择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断地为自己的选择作出调整、力求更大的进步,以获得个体的真正自由,实现健康、全面和自由的发展;并将自主选择的信念和理想作为个人的权利,而且保护这种权利不能被外部简单否认。凡有自由精神者必有独立精神,具有“自由精神”的人,其判断、行动和实践是出自内心的认识,而不是由于权威的压力、组织的标准或功利的诱导。学校批判精神是学校的一贯追求,从性质上来看,批判精神是一种价值观念,体现为态度、观点和看法。社会责任感的出现和成熟是学校批判精神富有成效的基础。 学校精神的变迁也并非偶然,它与当时的社会文明发展模式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换言之,只有在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下,学校的人本和独立精神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现今我们学校所遭遇的信仰危机、道德危机可以归结为学校精神的缺失,但根本上却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还处于农业文明状态。更确切的说,是处于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相互并存和博弈的进程中。
【关键词】:学校 学校精神 独立精神 批判精神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0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8
  • 目录8-9
  • 绪论9-21
  • 一、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1
  • 二、校史考证及研究的社会价值11-16
  • 三、研究个案学校的方法和理论基础16-17
  • 四、研究个案学校的现实意义17-18
  • 五、该课题的相关研究概述(文献综述)18-21
  • 第一章 学校即社会21-59
  • 第一节 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学校的社会角色初析21-41
  • 第二节 学校的神圣使命:教书和育人41-48
  • 第三节 学校的存在方式:学校精神的传承与改造48-57
  • 第四节 学校的尊严—教育的真正内涵57-59
  • 第二章 教育即生活59-79
  • 第一节 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59-69
  • 第二节 学校与社会:谁改变了谁69-79
  • 第三章 抬起头来看教育79-97
  • 第一节 学校,挺直你的脊梁—学校独立精神之探析79-83
  • 第二节 学校,,担起你的责任—学校批判精神之探析83-88
  • 第三节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博弈下的学校精神的变迁88-97
  • 第四章 结论97-99
  • 参考文献99-103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103-105
  • 致谢105-107
  • 个人简历10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瑞生;陈玉琨;;论学校精神的凝炼[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1年01期

2 ;以学校精神统领学校发展[J];学校管理;2011年03期

3 周琴;;打造先进的精神文化 构建学校发展的原动力[J];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07期

4 彭振宇;;基于校训视角看高职院校精神的凝炼——基于200所全国示范及骨干高职院校校训调查统计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20期

5 张波;;依托特色项目 培育学校精神[J];基础教育参考;2011年09期

6 李丽;王彦明;;浅析教学理念的几个实践误区[J];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07期

7 赵学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浅谈现代学校管理美及其意义[J];中小学管理;1997年02期

8 张铭雨;;做一名有道德的学者——施建中先生谈自己的求学路程[J];中国教师;2011年15期

9 王洪斌;;学校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校长;2011年06期

10 杨登明;王玲玲;;曾钦泉与他的CIS学校品牌战略[J];教育;2011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生;;培育学校精神 促进学校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2 张廷贵;郭美娟;;创设教师发展的心灵家园,打造学校腾飞的精神品牌[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东卷)[C];2010年

3 张廷贵;郭美娟;;创设教师发展的心灵家园,打造学校腾飞的精神品牌[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4 黄式宪;;东方镜像的苏醒:独立精神及本土文化的弘扬——论亚洲“新电影”的文化启示性[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5 石瑛;;以一棵树的名义成长——谈新槐文学社与学校精神[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姜世恒;;构建学校精神灵魂——校园文化建设之浅谈[A];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广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李志;王佑华;;学校文化的发展和诊断[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建安;;秉承人文传统 营造特色文化——浅析江都市锦西中学学校文化建设[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9 窦俊辉;;对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A];第三届湖北省科技论坛气象分论坛暨2005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5年

10 黄金凤;;发展先进校园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广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复平 呼和浩特市铁路第二中学;校长要做学校精神文化的塑造者和领导者[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9年

2 秦海地 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学校长;精神立校[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第九十中学 王杰;生态教育与学校精神[N];天津教育报;2009年

4 撰文 朱德芬;特色环境培育学校精神[N];南方日报;2007年

5 ;立稳学校精神 引领学校发展[N];长春日报;2011年

6 新乡市十中 马玉芬;构建现代“人文”学校精神[N];新乡日报;2005年

7 王义遒;诺贝尔奖与独立精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8 中国楼市记者 慈冰;观唐二期扛鼎中国别墅独立精神[N];中国建设报;2006年

9 天津市教科院 陈雨亭;征集学校楼名的尝试[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刘良华;教育要拯救“个人”[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汪振军;独立精神的坚守与失落[D];河南大学;2003年

2 杨全印;学校文化建设: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瑞生;学校精神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兴洲;重构学校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冯倬琳;研究型大学校长职业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董说平;晚清时期日文史书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俞玮娅;视觉文化视野下的上海漫画艺术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珧;中国当下独立影像及其独立精神的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欧斯玛尼·张;中小学学校品牌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德忠;论校园文化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卢军;《独立评论》的“独立精神”与抗战时期学人时评[D];安徽大学;2006年

5 宋芳;论检察官独立[D];湘潭大学;2008年

6 杨翥鹏;美国当代独立电影的叙事特征[D];吉林艺术学院;2008年

7 金伊花;熊十力以心为本的人格理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尹思齐;胡适的报刊时评及其体现的新闻思想(1927.5-1937.7)[D];南昌大学;2008年

9 陈渠兰;陈寅恪论《再生缘》[D];四川大学;2006年

10 易敏;精神的再造[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昨日之学校——论学校精神,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308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3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