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基于影响论教育观的《现代生命科学导论》通识课程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3 14:18

  本文关键词:基于影响论教育观的《现代生命科学导论》通识课程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从最宏观,又最本源的逻辑出发,重新界定了教育的本质。并依此衍生,重新构建了教育的框架体系,总结出了一个教育的核心模型。依此模型,设计了指标体系,用以进行教育评价。利用这一评价体系,对《现代生命科学导论》通识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尝试性评价,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使人的思维意识产生变化的影响就是教育”这是本文对教育本质的界定。基于这个界定,对一系列教育衍生的概念进行了推演,如教育的起源、分类、作用、特点和趋势等等。这个新总结的体系,本文将其称为“影响论教育观”。依此形成了一个模型,又以这个模型构建了新的指标体系,以这个指标体系为评价的工具,对《现代生命科学导论》通识课程的建设进行了评价。通过新构建的理论体系,对《生命科学导论》通识课程进行了重新解构和认识,对各个环节按照指标体系进行了评估。评估既反映了一些常规的问题,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像教室环境对教学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能力方面反映了一些很具体的问题,其中有代表性的像要求多看点视频,学生对具体的知识点也有很多的反馈,最后,文章通过“生命简历”这一问卷的形式,详细说明了如何去挖掘学生的内在思维意识,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并将其与教学相联系。 影响论教育观的提出只是为了从逻辑源头上重新理清思路,保证评价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舍本逐末。因为评价是对价值的判断,最重要的是最大可能的保证评价工具的正确性,保证评价标准的正确性。这个理论的内容并不与现存的一些理论相冲突,更多的是范围理解的问题,本文的目标在于利用其解决实际的问题,并没有去纠缠于谁对谁错和与其他理论的比较上面。
【关键词】:影响论教育观 通识教育 生命科学 课程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20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论文概述10-16
  • 第一节 背景概述10-13
  • 第二节 研究的目标意义13-14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14-16
  • 第二章 论文理念的阐明16-26
  • 第一节 影响论教育观的内容16-24
  • 第二节 影响论教育观所衍生的本论文理论依据24-26
  • 第三章 评价体系的建立26-35
  • 第一节 教育评价概述26-27
  • 第二节 评价的原则和方法27-30
  • 第三节 评价体系的形成30-35
  • 第四章 实践的检验-对生命科学导论通识课程建设的评价35-49
  • 第一节 通识教育35-38
  • 第二节 生命科学导论通识课程评价的思路和方法38-39
  • 第三节 课程评价的实施39-41
  • 第四节 问卷的结果和分析41-49
  • 第五章 评价体系及其对生物通识课程评价的分析与改进49-56
  • 第一节 论文结论49-53
  • 第二节 对评价体系的反思与分析53-54
  • 第三节 对评价体系及生命科学导论通识课程建设的展望54-56
  • 附录156-57
  • 附录257-59
  • 附录359-62
  • 附录462-65
  • 参考文献65-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颖磊;;通识教育的发展与现代教学改革——以某“211”高校为例[J];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2 刘清涛;;浅谈通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3期

3 付以琼;;国学经典研读: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J];大家;2011年17期

4 张楚廷;;何谓通识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9期

5 田芳;;信息社会背景下的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J];黑河学刊;2011年08期

6 白兆锋;;大学通识教育研究述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聂霞;;试析中国倡导通识教育的原因[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7期

8 何村霞;;浅议通识教育与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发挥[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2期

9 高江玲;;通识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7期

10 程海霞;;高校图书馆与通识教育[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群;沈建华;王燕飞;蒋坤;岳伟甲;;我院通识教育的实践与思考[A];武汉(南方九省)电工理论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Ki-Su Lee;;教育改革和通识教育:超越全球化,走向创新和交流(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3 张燕;;台湾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谢炜洪;;中职校要开展通识教育[A];2010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邹顺鹏;邹晓辉;;论公平视域下当代科学通识教育的前瞻性——从《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得到的启示[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邓立光;;通识科应慎选教材,打下为学做人的基础[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7 王定华;;梅克莱约恩在阿姆斯特学院的通识教育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孔庆涛;杨再淮;;通识教育语境下日本大学体育课程结构研究——以日本东京大学为例[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9 章益国;;对“通识”的三种误解[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10 崔伟奇;;论创新教育的“通识”基础——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渔;通识教育的三种误读[N];文汇报;2008年

2 高峰枫;通识教育读本之“欠通”[N];东方早报;2008年

3 施志高;通识教育:通俗化还是教化[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张梦薇;高校“试水”通识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武汉大学 冯惠敏;提高大学通识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9年

6 徐一川;没有制度化的通识教育堪忧[N];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常梧 整理;中国通识教育的务实之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8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赵柘锦;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N];厦门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贺林平;大学通识教育,何时不再“混学分”[N];人民日报;2009年

10 本报评论员 魏英杰;通识教育如何可能[N];杭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世杰;香港新高中推行通识教育科之前瞻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4 张东海;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沈文钦;近代英国博雅教育及其古典渊源[D];北京大学;2008年

6 庄绍文;义务工作的教育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戴联荣;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袁广林;我国警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建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于汝霜;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D];汕头大学;2010年

3 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皮凤英;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趋势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苏志勇;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管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添淼;从学术讲座视角探索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石美萍;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伟娜;高校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9 李定国;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舒颖;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影响论教育观的《现代生命科学导论》通识课程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27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3627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f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