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_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六要素

发布时间:2016-10-25 14:23

  本文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六要素 傅文昌

    现代教育观一般认为,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应包括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法,和以科 学的评价手段获取准确的反馈。可见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试图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谈谈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究竟应包括哪几个因素,对每一个因素应提出哪 些要求,以及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并尽可能提一些相关的建议。
    一、教学目标
    指的是本节课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语文知识、技能与能力训练、思想教育渗透,还应包括文学作品中的审 美情趣的陶冶。
    具体要求如下:
    (一)目标明确、集中
    依据“教学大纲”,依据教材(含整套教材、本册教材、本单元课文、本课课文,了解本课课文所处位置 ),依据学生(身心特点、思维品质、学习习惯及其它非智力因素,以及背景知识和既往学习基础),并适当 考虑教师的特点,制定明确的,乃至可以量化的目标。
    目标的制定要在目标整体性与联系性(单元目标……本课目标……本节目标)中,敢于舍弃枝蔓,集中落 实到某一两点。
    (二)目标恰当
    主要指符合学生实际,起点要准,落点要实,有可控性和可检验性。
    (三)目标具体
    要尽量具有可量化的标准。如“学习本文关键性词语的含义”,究竟指哪几个词?“含义”是浅层的字面 义,还是潜在的语境义?要具体才可操作、可检验。
    教学目标统领其他教学环节,同时又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多而杂
    叶老曾批评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一课之中举凡语句、结构、层次、特点一应俱全,明确而集中的要求怎 能达到?
    (二)与单元教学目标游离
    常见的有略讲课、课内自读课一律上成精讲课;单元教学的总体设计不明确,似乎一律改为单篇教学。
    (三)局部偏离教学目标
    往往在教师所“长”方面“扬”之不已,造成枝蔓横生、局部跑题。表面上的活跃气氛干扰了教学目标的 实现。
    必须明确“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善于运用“减法”,将目标定准。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核心要求符合科学性。
    具体要求如下:
    (一)知识的传授要正确、系统、连贯、熟练
    知识的传授可以“浅”(不涉及学术上无定见的争论,或不涉及“高”“新”见解),但必须准确无误。
    系统、连贯不仅便于记忆,便于检索,而且有利于思维条理的养成。
    分解开来一“点”一“点”指导学习,“点”要明确;构建一个系统,合则有“序”;运用起来,则可能 融会贯通。所谓:分则“点”明,合则“序”清,用则贯通。
    (二)技能及能力的训练要严格、得法
    要有严格的训练要求,使听说读写能力一一落实。在能力训练中,使学生体会到学科学习的方法,具有本 学科学习的能力,并初步感悟本学科的学科思想。
    要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其核心是符合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处于“亢奋”状态(或至少在 一段时间内“亢奋”),并且应注意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
    训练中要紧扣语言因素。
    训,即指点规律;练,是学生的操练。应强调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
    (三)思想道德教育要自然渗透
    充分发挥语文课自身的教育功能,自然地渗透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基础 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极重要方面。
    实施上述教育,一要到位,二要让学生自悟(即“内化”)。
    (四)陶冶审美情操要内化
    对文学作品的内容、情感、表现形式、语言美有所感悟,并具有健康的审美情操,要调动学生从情感深处 实现内化。
    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科学性错误并非偶见
    语文知识方面的错误,非语文方面的常识性错误,屡屡出现于课堂上。
    (二)能力、技能训练不到位
    传授式的“分析”侵占了学生练习的时间。语文实践活动严重不足,尤其是个别训练常被整齐划一的共同 训练(如齐读)所取代。
    (三)思想道德教育与教学内容脱节
    思想道德教育应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之中,文道结合才紧密。一些课上,“文”与“道”是游离的,“道” 往往是贴补上去的“应景唱戏”。另外,又常常限于很浅的层面上,甚至是很浅薄的“检查式”“表决心式” 。
    (四)审美教育不注重内化
    审美应是一种自我的体验,是在作品的激发下产生的感情共鸣。教学中常被老师把写作特点概括为几个条 目,学生只是抄抄教师提供的结论,感情上并没有内化。因此,审美情操没有真正受到陶冶。
    另外,常常要求学生模仿某一“写作特点”作文,以代替审美情操的陶冶。且不说某些模仿的要求不一定 恰当,即使模仿了也只是求其形似,也未必能在学生的情感内化上收到效果。因为它仍然是老师强加的一个学 习任务,而不是学生的情动于衷的审美享受。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即课堂教学结构,它必须符合“结构性”的原则。一是学生认知的“渐进性”,一是由此而建构 的课堂教学相关环节的紧密联系。
    具体要求如下:
    (一)整体性
    指的是课堂教学有整体的建构,各个环节长短合宜,步骤清晰,环节间的衔接与过渡自然(无重复多余, 无缺漏跳脱)。
    能按时完成各环节,并适当留有提问、整理学习内容的时间。
    (二)合理性
    主要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的运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准确把握学生的反馈,并能恰当的处理或 调整教学(包括恰当处理临时发生的各种情况);其次,指各环节所占用时间比例的合理性。
    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教学步骤不清,环节之间有跳脱
    教学环节有拼凑现象,时间长短和其它安排无据。如,导语不简不新,叙陈言旧语或兜圈子;步骤之间衔 接生硬,“下面我们分析……”之类的话语充斥课堂;提问缺乏设计(应事先考虑引言式提问、环节过渡的提 问、激疑式的提问、掀起波澜准备出现高潮的提问、引发预习兴趣的提问等等);很多课上得比较平缓,很少 形成高潮(或没有考虑在何处形成高潮)。
    (二)不留余地
    上课之中,很少留有质疑问难的时间;下课之前,更少留有提问时间(或形式上问了一句“还有什么不懂 的地方?”然后以“很好,大家都懂了”作为结束)。
    (三)违背认知规律
    1.结论先行
    即先提出结论,后进行阐释证明。如,先提出结构、语言、写作特点,再让学生作“填空式”回答。甚至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先作定性,再作具体分析。
    顺便提及一点,一些教材在“提示”(“单元提示”“学习提示”“阅读提示”“自读提示”等)中往往 很少考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索过程,把结论呈现于学生学习求索之前,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如缺乏考虑,更违背 学生的认知规律。
    2.“小环节”的随意安排
    比如读书,齐读、指名读、点名接读(或按座次接读)、分角色读,默读、速读等,常作随意安排,目的 性不强,或违背认知规律(如起始时用齐读、分角色读)。甚至先布置背诵,然后进行讲读分析,让学生陷于 死记硬背。
    (四)不善于调节教学环节
    主要指不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实际水平调节教学环节。如,从反馈看,学生已掌握某一问题,本应 从略,却仍按计划实施,造成重复无效的劳动。而当学生提出很好的问题时,教师却又放过了这个契机,甚至 被当作“节外生枝”而不予理睬。有时又被可以暂时放置的问题牵着走,影响了教学进程。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反映了教学观念和教学水平,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
    具体要求如下:
    (一)教法的正确选择与运用
    主要指一节课中主要教法的选择与运用。
    教法选择与运用应体现启发式原则,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应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使不同水平的学 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长足的进步。教法还必须体现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二)教学辅助手段的恰当使用
    指教具和电化手段等的正确使用。
    教师应重视教学手段的选择,特别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
    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不明教师的职责
    教师本是为学生服务的,由于教法的不当常使学生为教师的讲课“服务”。例如,过细的无思维难度的问 题(有时教师说出结论,学生只用“是”“非”即可回答),目的是为教师的讲授或板书“填补空白”,让学 生“入套儿”。颠倒了位置的师生以表面的活跃掩盖了课堂教学的低效率。
    (二)纠正错误不及时或不能个别落实
    不善于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暴露的错误(尤其是思维的混乱),或发现后未能及时纠正。有时只是教师指 出错误,不能个别落实。
    (三)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上少数人的学习活动较积极,或以某些人的齐答掩盖了部分学生的被动学习。有时只重视传授教师的 认识和结论,忽视了求索过程的实效性指导。更有甚者,伤害学生的积极性乃至人格的言行时有发生。一些学 生在心情紧张或不愉悦的心态中,学习积极性无法调动。
    五、教学能力(或技能)
    指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教学基本能力(或技能)。
    具体要求如下:
    (一)教案 内容科学,思路符合认知规律;结构完整(应有的环节齐全,衔接过渡自然。应有师生双向 活动的设计);书写格式规范。
    (二)语言 教师课堂用语规范、简明、流畅,讲授不同文体、不同情调的课文应有不同的语调、语速、 语流等。
    (三)教态 自然、亲切、精神饱满。
    (四)板书 有合理的设计(如同时使用投影等,应与其配合);善于利用板书,适当勾画,增强表现力 ;书写规范、工整。
    教学中常见问题:
    (一)教案中缺少师生双向活动的设计
    教案中体现学生“学”这条主线往往不清楚或不突出,甚至被忽略。所以,很少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预想 和对所用时间的估计。
    (二)评判性语言过多
    评判性语言必不可少,但过多则造成学生学习的依赖,视教师为“裁判”。
    (三)不善于利用板书
    板书设计完成后,不善于启发学生进一步看板书、用板书,以进一步掌握学习的内容。使用其他教学辅助 手段时,往往与板书缺少配合,或以投影代替板书。
    六、教学效果
    以合理的检测手段,检查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即以学生的反馈,检查教学的质量。
    (一)完成教学任务
    以测试或调查座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获得知识的情况、能力训练的情况,与教师设定的目标应有较强的 一致性。
    (二)教学效率高
    重点看训练的针对性,以及时间利用的效率(须有准确的课堂各环节的计时)。
    教学中常见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能完全实现
    收集学生反馈,一般可用以下测试(或座谈)题目:
    ①你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印象最突出的是什么?
    ②你认为老师讲课中最精彩或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③你原来不懂(不会、不甚明了)的问题,哪一点是通过这节课解决了的?
    学生回答的情况很不一致,说明目标没有集中达到;回答很困难,甚至不能回答,说明目标没落实。
    (二)教学效率偏低
    教师“代庖”过多,或训练不讲序、不讲量、不讲时机,无效劳动较多。
    除上述六项基本评价标准外,应对有新意的探索予以充分的肯定。
    六项之中,制约全局的是教学目标的制定。
    六项分别占有不同的权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但似乎应有这样的共识:量化的评定十分重要,但“模糊 性”的评定也不可少;分项评定不可少,但整体评价不等于分项得分的累加,似乎应作必要的酌情加减——整 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本文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29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529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a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