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31 13:30

  本文关键词: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高校微课_趋同进化_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_郭绍青

Teaching Application of Flipped Classroom

翻转课堂的教学应用

2014.4 中国电化教育 总第327期

文章编号:1006—9860(2014)04—0098—06

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

郭绍青1,杨 滨1,2

(1.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兰州城市学院 传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微课程的出现引发了世界范围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该研究从剖析高等院校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的关系入手,分析了目前高校微课设计的误区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引入生物学“趋同进化”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构建SMVP微课趋同教学应用环境模型,创设微课趋同教学环境,并基于该模型总结提出了有效微课趋同设计的方法和实施策略,对于促进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微课程;趋同进化;SMVP环境模型;翻转课堂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微课程与翻转课堂

“微课”是“Micro Courses”的英译,又被称为“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1],随着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新名词的出现,微课程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受到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公开的一些微课网站如:萨尔曼·可汗学院、TED教育演讲已经让微课成为人们熟悉的一种非正式学习形式,与此同时,大专院校也正在尝试将微课整合于他们的正式课程之中。2009年,最早的例子出现在新墨西哥的法明顿San Juan学院,该学院为一个新的在线学位项目下的职业安全课程开发了一些简短的录制课程,每一节都包括一个简介、一些关键点和一个总结。同时,微课作为一个工具,最早出现于在线学习,也被应用于教室和实验室的动手活动中[2]。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Reverse

Instruction,Inverse Teaching)也称作反转教学(Flipped Instruction)、视频点播教学(Vodcasting Education)、教育视频点播教学(Educational Video-on-Demand)等,一般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变成了老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课堂因此变为学生消化知识的场所,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3]。

2000年,美国Maureen Age,Glenn Platt and Michael Regalia在“Inverting the Classroom: 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4]一文中介绍了他们在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经济学入门”时采用“翻转教学”的模式,以及取得的成绩,但是并没有提出“翻转课堂式”或“翻转教学”名词。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的化学老师 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ims在课堂中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并推动这个模式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使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翻转课堂的方法逐渐在美国流行起来。

学者Chrysanthemums Demetrius Cdemetry在他的文章——“Work in Progress-An Innovation Merging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基于教师职业导向的师范生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9XJA880007)和2013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西部地区中小学课堂学习方式质性研究”(项目编号:2013A—098)阶段性成果。


  本文关键词: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99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599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8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