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课堂教学论文 >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类型_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引论

发布时间:2016-11-06 15:05

  本文关键词: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引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卷!"##=年%第$期第$?)=&页

教育理论与实践*+,-./0123.04564,-78294056-1

:-;<"=!"##=%>-<$3$?)3=&

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引论!

#李松林

要:课堂教学行为本身是一个包含多种互动要素的系统,而且具有层级性结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就

是运用行为理论和教学原理对其构成要素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即要素论分析,同时对其实现单位及各个实现单位之间的内部转化关系进行分析,即过程论分析,从而进一步探明课堂教学行为在学生发展中的独特规律。进行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教学论学科建设的需要、教学设计的需要和转化教学观念的需要。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的主要方法有课堂观察法、课堂语言行为互动分析法和人种志方法。

关键词:课堂;课堂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行为分析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BCCD!"##=%#$)##$?)#$

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要素与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课堂教学行为的实现单位与各个实现单位之间的内部转化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个体发展规律的研究方式。我们可以在行为理论的指导下,把普遍的行为规则结合教学原理具体化到要分析的教学行为中去,研究课堂教学行为的独特规律。一是找出构成课堂教学行为的构成要素,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要素论的分析;二是划分出课堂教学行为的实现单位,查明各个实现单位之间的内部转换关系,即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过程论的分析;三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课堂教学行为在学生发展中的独特规律。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行为分析?

“人类的行为,现代心理学认为,是基于特定的欲求,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并选择各种各样的手段去实现目标的活

〔&〕

不难看出,,行为由原动力、目的与手段构成:原动力是动”。

引发行为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引发行为目的与行为手段的根本原因;目的是有意识地为了达到的结果,也就是行为主体有意识地为了达到的行为结果;手段则是有意识地用来达到某种结果的某种过程,也就是行为主体有意识地用来达到行为结果的行为过程。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为了理论分析的方便,这里将课堂教学行为分为教师的教“行为”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对定义的分析,我们认为,学习行为乃是学习者在某种动机指引下为获得某种学习结果而选择各种各样的手段去实现学习结果的活动总和,而教学行为则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也就是教师为了促进学习者完成学习行为而进行的支持性、服务性、指导性的活动总和。

在行为理论看来,行为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包括行为的主体、共同体和客体以及工具、规则和分工等互动的要素,各个要素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具有层级性,即行为本身就是活动的实现单位,活动由一系列有目的的行为组成。操作是主体行为的实现单位,主体行为通过具体操作来完成。具体操作本身没有自己的目标,更多的是工具的使用方式。活动与行为、行为与操作之间的界限也是模糊的,各个层次之间可以相

〔"〕

互转化。

二、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教学行为分析?

我们主张进行课堂教学行为分析,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是教学论学科建设的需要。过去,我们在教学论研究中常常用马克思哲学认识论代替教学认识论,机械地套用“实践———认识———实践”公式,把教学活动机械地割裂“实践”开并使之绝对化;我们既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范畴放置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位置上,又放置于具体教学活动的位置上,结果是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深入研究。加上没有及时吸收现代哲学认识论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没有把活动范畴和行为范畴引入课堂研究,因而没能阐明在教学活动基础上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机制。如何从教学论角度在深层次上阐明教学活动、教学行为及具体操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学生个体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教学行为及具体操作的相互转换而实现学生发展的内在机制,这正是当代教学论必须研究的问题之一。而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无疑是这项研

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就是研究者运用行为理论和教学原理

!这是作者向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年$月%提交的论文。

(&’(")),男,四川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四川师范大学教科院讲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作者简介:李松林研究。


  本文关键词: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引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6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ktjx/166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0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